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发言讲稿(最新精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需全社会共同努力,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发言讲稿(最新精选)”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发言讲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10月27日在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我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这就内在要求不断夯实认同根基、社会稳定根基、发展根基和生态文明根基。筑牢民族地区的认同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不断促进语言相通、生活相融、情感相亲、精神相聚。首先,坚定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覆盖水平,逐步提高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其次,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再次,优化完善“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联谊活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载体方式,推动活动走深走实。最后,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增进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把筑牢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根基摆在首位。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就没有人民的幸福、国家的强盛。因此,民族地区要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摆在首位,加强抓稳定和促发展两方面工作的统筹结合,以稳定确保发展,以发展促进稳定。国泰民安是中国人民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具体到民族地区来说,需要重点做好“守”“打”,“净”三件大事。“守”指的是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要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打”指的是坚决打击各种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一方面,要高举法治旗帜,用好法律武器,提升法治化水平,筑牢稳定的法治基础。另一方面,要完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机制,把开展反恐反分裂斗争与推动维稳工作法治化常态化结合起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加强源头治理。同时,加强对外宣传和国际反恐合作,把握国际舆论斗争的主动权,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争取有利的国际舆论。“净”指的是净化网络空间。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依法加强对网络涉民族宗教因素话题的管理和引导,对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能量、好声音要加大宣传,对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错误言论要及时发现、敢于斗争。夯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基。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在新的发展条件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民族地区才能实现繁荣发展。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体现本地区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二是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四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统筹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四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要主动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筑牢民族地区生态文明根基。民族地区是我国重要自然生态屏障,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态战略重要性。同时,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等于一身的民族地区,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使命尤为重大。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中西部的高原、山地、丘陵和边整,依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在676个县级行政区中,有280个来自民族地区,占总数的41%,涵盖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四种类型。同时,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稀少,资源富饶、物种丰富,拥有全国47%的森林、75%的草原、66%的水力资源蕴藏量,矿产资源也大多集中在民族地区。此外,还有壮美的高山河流冰川、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瑰丽的民族风情等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为此,民族地区更需要将这些生态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一方面,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同时,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某市委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发言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课题。作为某市的市委书记,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此,我结合我市实际,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它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在当前形势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坚定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以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中国传统节日为例,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成为我们凝聚人心、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我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二)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凝聚发展力量中的关键作用一个团结的民族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无数扶贫干部深入基层、扎根农村,与贫困群众并肩作战,共同创造了一个个脱贫致富的奇迹。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凝聚发展力量中的生动体现。(三)清醒看到当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虽然我们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选拔任用干部时民主程度不够高,群众参与度有待提升;在干部考核方面,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干部的工作实绩。这些问题和不足,不仅影响了干部选拔任用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也制约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机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确保选拔出真正符合群众期望的优秀干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实绩考核和群众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准确可靠。二、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形成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一)坚持党的领导,筑牢民族团结的基石党的领导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强核心。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始终将民族团结作为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我们要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学习XX地区的先进经验。该地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例如,他们举办了”民族文化节”等活动,让不同民族的群众共同参与,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凝聚共同奋斗的力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在这方面,XX学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他们开设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还培养了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三)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创美好生活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要积极搭建各民族群众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他们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以XX社区为例,他们建立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机制,鼓励各民族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文化活动。通过这种方式,不同民族的居民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形成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三、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我市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充分挖掘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和融合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创新文化表达方式,让民族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我市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古老的遗址到丰富的民俗,从独特的艺术到绚烂的节日,这些地域文化资源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资源的内涵和价值,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我们的文化。(二)加强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我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各具特色,相互交融。我们要积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等活动,让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在互鉴中共同进步。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文化特色,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三)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促进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我市的地域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推动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将地域文化与旅游、教育、产业等领域相结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我市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借鉴吸收先进的文化理念和发展经验,推动我市文化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四)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提升民族文化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当今时代,文化表达方式日益多样化。我们要紧跟时代潮流,注重创新文化表达方式,让民族文化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新媒体等,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打造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文化产品。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文化创新人才,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改善民生福祉。通过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将人民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要深入了解各族群众的需求和关切,制定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民族团结

1 / 2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