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区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通过对全区水果产业的深入调研,发现需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科技水平,加强品牌建设,促进产业链延伸,提高市场竞争力。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关于全区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关于全区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根据2025年区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在分管副主任带领下,就全区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5月下旬,调研组专题听取了区农业农村局的专题汇报,前往**等地,考察了茅桃、葡萄、杨梅、枇杷、柑桔等水果种植基地,并与种植专业户、基层干部交流座谈,了解全区主要水果种类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等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当前水果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立足本地优势资源,切实做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我区水果产业始终保持蓬勃发展的态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2024年,全区水果种植面积1.34万亩,总产量1.96万吨,其中瓜果类种植面积0.68万亩,产量1.19万吨,果树类种植面积0.65万亩,产量0.76万吨。产值突破1.2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多元格局基本形成。目前我区水果类种植主要种类有10种,主要为杨梅、柑橘、茅桃、枇杷、葡萄、梨、西瓜、甜瓜、草莓和小番茄等。这其中,杨梅种植面积1572.5余亩,占24%;柑橘种植面积3516亩,占53.7%。近年来,配套休闲采摘和农家乐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为导向,兼顾生态效益,引进种植红美人、火龙果、有机草莓等优质经济水果,形成了以登步黄金瓜、柑橘、草莓、杨梅为主导,小番茄、葡萄、小白瓜等多种特色水果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逐步实现了家门口的“水果自由”。(二)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市场认可度提升。打响*特色水果产业品牌,不断扩充本土特色水果品牌方阵。登步黄金瓜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获评*省首届西甜瓜优质农产品金奖;*小白瓜荣获2024年*好甜瓜优质奖,入选*省第四批名优“土特产”名单;*杨梅荣获“2024好杨梅”金奖。组织六横红美人柑桔、登步黄金瓜、桃花小白瓜等特色水果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展销活动,积极探索“家庭农场+电商”经营模式,依托*、*等新兴媒体,协助果农开展水果售卖,持续放大经济效益。(三)科技支撑日益强化,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一是冷链设施提质增效。投资400余万元申报四个新型农业主体冷链物流提升项目,新建六横锦敏旭农业科技公司560立方冷库项目(政府补贴100万元),有效解决海岛瓜果低温存储、运输的痛点。二是数字技术深度应用。*引进数字草莓植物工厂,集成植物照明、滴灌技术、智能环控于一体,实现“一季秋收”向“四季丰收”转变;*杨梅基地引入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精准调控水肥。三是种植模式持续优化。推广以大棚、拱棚为主的设施保护栽培模式,通过果品矮化栽培、绿色防控、“粮经轮作”“稻瓜轮作”等措施,有效提高水果产出效率与整体品质,提升整体经济利益。二、主要问题(一)要素保障有待完善,产业发展面临挑战。一是政策保障存在短板。我区从未出台专项性水果产业发展的指导文件,规划引领作用不明显。对水果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强化,特别是对水果种植品类、科技改良方面的投入稍显不足,农业人才培育机制发挥作用有限。二是物流体系仍存堵点。受海岛地理条件限制,部分航线客货邮班次密度不足,旺季时水果运输需求激增与运力不足矛盾突出。遇台风、大雾等极端天气导致航线停航时,果农面临着水果损耗的风险。同时,除部分品种外,多数水果出岛面临多重“费用关卡”,增加了果农的销售成本。三是从业人员面临断层。本地从事水果生产种植的人员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种植模式以及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而年轻一代普遍不愿从事水果生产业,技术工人大多来自外地,缺乏相关技术和管理经验,生产主力已出现断层现象。(二)产品链延伸不足,产品附加值亟待提高。一是深加工链条缺失。果品以初级分拣、就地销售为主,真空包装外售不多,附加值较低,本地果品在果茶、果酱、果干等深加工领域尚未形成规模。加工转化率低,带动能力弱。二是产业融合层次较浅。部分水果种植基地对采摘售卖模式的依赖性较强,缺乏与文化IP、健康消费等概念的深度结合,未因地制宜开发各类体验式消费场景,果园经济效益低下。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不足。水果种植仍以家庭农场式生产占主导,散户果农存在“看天吃饭”思想,缺少主动发展的积极性。水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总量偏少,示范作用较弱,带动作用不强,难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体系。(三)品牌整体效益不强,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一是果品整体竞争力不足。我区虽然水果品种较多,且多个品种在省级评比中获奖,但因种植规模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等原因未形成整体竞争力。同时,在果园管理、果品栽培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各地、各家的种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果品培育方式受个人经验和喜好影响较大,产出的果品质量不一。二是品牌建设尚未成型。我区的现有果品多以产地命名(“桃花有机草莓”“登步杨梅”等),缺乏统一的区域公用品牌和品质分级标准,导致消费者认知分散,难以形成溢价效应。三是营销方式单一滞后。果品销售过度依赖线下批发市场和传统商超,电商直播、社群营销等新渠道渗透率不足,受信息不对称、供求差异等原因,果农作为弱势群体,抗风险能力较差。三、意见建议(一)强化要素保障,增强海岛特色水果发展基础。一是完善物流保障。针对杨梅、黄金瓜等季节性果品,联动交通部门动态调整客货邮航线频次,视情开通“果品运输专船”。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探索利用无人机、小型货运飞机等航空运输资源,优先保障果品出岛。鼓励果农合作社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整合零散运输需求,实现规模化运输,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加强人才引育。壮大农技人员队伍,挖掘乡村“土专家”,培育一批技术骨干,广泛开展农技人员下乡、农技项目推广等活动,将优秀种植户的经验做法传递给更多的果农。探索吸引农业创业青年的新方法,落实人才激励政策,让从事水果产业的“新农人”茁壮成长。三是强化政策扶持。结合实际,科学谋划制定水果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出台激励水果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重点支持大棚设施购置、冷链设施建设、新品种引进、电商营销等项目,对带动效果显著的企业给予“以奖代补”。谋划开发“台风指数保险”等符合水果产业实际的特色险种,降低农户经营风险。(二)深化产业链条,推动果旅融合发展提质增效。一是补齐深加工短板。拉长后端精深加工业态,在六横、朱家尖等交通便利区域规划果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不断丰富果酒、果酱、冻干等产品形态,拓展水果产业增收空间。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做精做细*果品的小体量文章,大力培育种植专业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通过低息贷款、用地保障等政策,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整合小农户形成标准化生产基地,构建“产供销联动”机制。三是深挖果旅融合潜力。写好“果林+生态”“果林+景观”大文章,精心组织好“茅桃采摘节”等本地节庆活动,开展时令水果季节性宣传。结合*全域旅游优势,打造“果园观光—采摘体验—果品手作”沉浸式采摘游路线,例如,在桃花有机草莓工厂开发亲子游研学课程,在*杨梅基地建设“杨梅酒文化工坊”,延伸消费场景。(三)提升发展势能,为水果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一是深化科技赋能。大力支持智能化温室大棚建设,在规模化种植区布设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通过智能滴灌系统精准调控水肥,降低灾害损失。二是加强产学研协作。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重点攻关水果轻简栽培、绿色防控、完熟采收、保鲜冷藏等关键技术。结合海岛水果特性,研发耐储运品种及配套加工工艺。三是加大品牌宣传。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制定统一的品质标准(如糖度、果径分级),加快登步黄金瓜、桃花有机草莓绿色食品认证。依托*禅意文化、海岛旅游等资源,设计符合本地鲜果的特色包装,结合“*”公众号,“*”等美食文化宣介活动助推传统名果“出圈”。四是创新营销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电商培训,孵化本地直播团队,推动“短视频带货+社区团购”等新业态发展。加强与*、*地区水果采购商建立定向供销关系,扩大本地鲜果的市场覆盖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