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党工委书记强调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健全制度,防范风险,确保集体资产安全,维护农民利益。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街道党工委书记在农村“三资”管理风险防控专题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农村“三资”管理风险防控专题会,这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立足农村发展实际、着眼基层治理大局作出的重要安排。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群众的共同财富,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不仅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深刻认识农村“三资”管理风险防控的重要意义,以思想之基筑防控之堤我们必须从政治、发展、民生、治理等多个维度,深刻认识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这是夯实基层基础的政治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三资”管理则是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物质保障。从政治层面看,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就是要确保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地生根,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群众利益不受损。一方面,规范“三资”管理能够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如果“三资”管理混乱,存在跑冒滴漏、贪污挪用等问题,必然会损害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另一方面,做好“三资”管理风险防控工作,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资”领域是基层腐败的易发多发区,加强风险防控能够从源头上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二)这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所需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活富裕是根本。农村“三资”是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本,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能够有效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激活发展增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通过规范“三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可以引进优质项目,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清晰的“三资”家底能够为乡村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准确依据,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三)这是维护群众利益的民生工程“三资”连着千万家,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农民群众对“三资”管理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最强烈的关注。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就是要让集体资金用在刀刃上,让资产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民生角度看,规范“三资”管理能够确保惠民资金精准落实,防止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等问题,让党的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比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三资”的合理使用能够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公开透明的“三资”管理能够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群众心里有本明白账,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四)这是提升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关键支撑。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不仅能够有效规范基层权力运行,还能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推动基层治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迈进。在实际工作中,“三资”管理涉及土地流转、集体资产处置、专项资金使用等诸多环节,政策敏感度高、利益关联复杂,稍有疏漏就可能引发群众矛盾。近年来,因“三资”管理不规范导致的信访案件占比居高不下,成为影响基层和谐的突出问题。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明确村“两委”、监督委员会等主体责任,细化资产清查、台账管理、公开公示等流程,既能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又能以阳光化管理促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激发村民自治活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二、准确把握农村“三资”管理面临的风险挑战,以清醒之眼观问题之象近年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农村“三资”管理工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三资”管理仍然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风险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精准把握。(一)资金管理方面存在“跑冒滴漏”现象资金是农村“三资”的核心要素,管好用好资金是“三资”管理的关键。在资金收入管理上,部分村存在收入不及时入账、坐收坐支等问题。一些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资产资源出租出让收入等未能及时足额纳入村集体账户,存在体外循环现象,导致资金监管缺失,容易滋生腐败问题。在资金支出管理上,审批程序不规范、支出不合理的情况依然存在。个别村存在虚列开支、超标准开支、违规报销等问题,将资金用于不合理的消费和支出,甚至挪用资金用于个人或其他用途,严重损害了集体利益。同时,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部分村在资金使用上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导致资金闲置浪费,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家底不清”问题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农业基础设施等。当前,部分村对集体资产的管理较为粗放,存在资产底数不清、权属不明、管理不善等问题。一方面,资产登记不完整、不及时,一些村没有建立健全资产台账,对新增资产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入账,对报废、毁损资产没有及时进行核销,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另一方面,资产运营效率低下,部分村集体资产长期闲置,或者以低价出租、转让,没有充分发挥资产的增值效益。此外,资产处置不规范,一些村在资产处置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招投标、公开拍卖等,存在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等问题,造成资产流失。(三)资源管理方面存在“开发无序”隐患资源是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包括土地、山林、水面等。在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开发利用不合理、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土地资源方面,部分村存在违规占用耕地、超范围流转土地、土地流转价格不合理等问题。一些村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将耕地用于非农建设,破坏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程序不规范、合同不完善等问题,容易引发土地纠纷。山林、水面等资源管理方面,存在承包租赁不规范、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一些村在资源承包租赁过程中,没有经过民主决策程序,低价承包、长期承包现象较为普遍,导致集体资源收益流失。此外,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和生态保护意识,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四)制度执行方面存在“宽松软”问题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近年来,我们建立健全了一系列“三资”管理规章制度,但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现象。一方面,村级组织对制度的学习理解不够深入,执行意识不强,存在知法犯法的问题。一些村干部对“三资”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不熟悉,在实际工作中不按制度办事,凭经验、凭关系决策,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和问责措施。街道相关部门对村级“三资”管理的监督检查存在薄弱环节,监督检查的频率不高、力度不够,对发现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严格,没有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同时,村民监督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部分村民对“三资”管理的关注度不高,监督意识不强,导致内部监督乏力。三、明确农村“三资”管理风险防控的重点任务,以精准之策破管理之难针对当前农村“三资”管理面临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切实加强“三资”管理风险防控,规范“三资”管理行为。(一)资金管理要突出“规范透明”规范资金收支流程,是加强资金管理的关键。在收入管理上,要建立健全资金收入台账,明确收入项目、金额、时间等信息,确保所有收入及时足额入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严禁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在支出管理上,要完善资金审批制度,明确审批权限和流程,实行分级审批、集体决策。加强对支出凭证的审核,确保支出合理、合法、合规,严禁虚列开支、超标准开支。同时,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资金使用的规划和预算管理,将资金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推进财务公开,让资金管理在阳光下运行。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内容、形式和程序,及时公开村级财务收支情况,接受村民监督。公开内容要具体、详细,包括收入来源、支出用途、资金余额等,让村民看得清楚、看得明白。同时,要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反馈机制,及时回应村民的疑问和关切,确保财务公开取得实效。加强审计监督,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要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重点审计资金收支、工程项目建设、惠民政策落实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对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二)资产管理要做到“家底清晰”全面清查核实资产,是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要组织专门力量,对村集体所有的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摸清资产的数量、种类、价值、权属等情况,建立健全资产台账。对清查中发现的账实不符、权属不明等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确保资产底数清晰、权属明确。加强资产运营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要根据资产的性质和用途,采取不同的运营管理方式。对经营性资产,要通过市场化运作,采取租赁、承包、入股等方式,提高资产的增值效益;对非经营性资产,要加强维护和管理,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要建立健全资产评估制度,对资产转让、出租、入股等行为进行评估,合理确定资产价值,防止资产流失。规范资产处置程序,确保资产处置公平公正。资产处置必须经过民主决策程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招投标、公开拍卖等,确保资产处置过程公开、公平、公正。严禁擅自处置集体资产,严禁暗箱操作、利益输送等行为。(三)资源管理要注重“合理开发”明确资源权属,是加强资源管理的前提。要对农村集体资源进行全面梳理,明确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建立健全资源台账。对权属不清、存在争议的资源,要依法依规进行确权登记,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规范资源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和管理,根据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保护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耕地保护制度,严禁违规占用耕地,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确保土地流转合法、规范、有序。在山林、水面等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加强资源承包租赁管理,确保资源收益合理分配。资源承包租赁必须经过民主决策程序,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合理确定承包租赁价格和期限。要加强对承包租赁合同的管理,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承包租赁费用按时足额缴纳。同时,要合理分配资源收益,将收益主要用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等方面,让农民群众共享资源开发成果。(四)合同管理要确保“合法合规”加强合同签订管理,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合同签订前,要对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资信状况、履约能力等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合同对方具有合法的资质和良好的信誉。合同内容要合法、合规、完整,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标的、数量、质量、价格、履行期限、违约责任等条款。合同签订必须经过民主决策程序,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由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签订,确保合同签订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强化合同履行监管,确保合同全面履行。要建立健全合同履行监管机制,定期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一方,要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维护村集体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强对合同变更、解除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确保合同变更、解除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规范合同档案管理,便于查阅和维权。要建立健全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对合同进行分类编号、妥善保管,确保合同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合同档案要包括合同文本、相关审批文件、会议记录、履行情况记录等资料,便于查阅和维权。同时,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合同的电子化管理,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四、压实农村“三资”管理风险防控的工作责任,以担当之责促任务落实加强农村“三资”管理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确各方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