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党的成立专题党课上强调,坚定信仰,勇担使命,以信仰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下面是网友整理编辑的以信仰之光照亮复兴之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党课上的讲话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喜欢就下载支持!
以信仰之光照亮复兴之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专题党课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聚集在这里,共同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光辉时刻。此刻,我们的党徽在胸前闪耀,党章在心中重若千钧,历史的回响与未来的召唤在会场交织。104年前,上海石库门的一盏油灯、嘉兴南湖的一叶红船,点燃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之火;104年后,世界东方的巍巍巨轮正以“中国号”的姿态破浪前行,向全球展现着一个百年大党的青春朝气与使命担当。今天,我想以“信仰”为线索,和大家一起回望三个“高光时刻”,思考三个“时代之问”,最终锚定一个“行动坐标”。这既是一次党课学习,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我们不仅要读懂党的“来时路”,更要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新长征”。一、回望三个“高光时刻”:信仰如何铸就“不可能的可能”?(一)1921年:从“覆屋之下”到“开天辟地”——信仰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坠入“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列强铁蹄踏碎山河,不平等条约割裂主权,四万万同胞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挣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用热血与探索证明: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救不了中国,封建地主的“自强”救不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与革命也救不了中国。直到1921年,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站了出来。他们中,有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写下“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有湖南一师的师范生毛泽东,在橘子洲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呐喊;有留日归来的李达,用《唯物史观解说》点亮思想的火种。他们没有财富,没有军队,甚至没有“合法身份”,但他们有信仰——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规律”,共产主义描绘的“人类解放”,让他们相信:“只要主义真”,就能“砍头不要紧”。这是信仰最原始的力量:当一个人相信“真理在自己手中”,他就敢以“此蜉”之躯撼“大树”;当一群人坚信“道路正确”,他们就能用“星星之火”点燃“燎原之势”。(二)1949年:从“一穷二白”到“改天换地”——信仰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性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摆在新生政权面前的是怎样的烂摊子?工业产值仅占国民经济的17%,钢产量15.8万吨(不及当时美国的1/118),文盲率超过80%,人均寿命35岁……西方预言家断言:“共产党解决不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但信仰的韧性,恰恰在于“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在西北荒漠,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用“人拉肩扛”拖运钻机,用身体搅拌泥浆,让“贫油国”的帽子被甩进太平洋;在河南兰考,焦裕禄顶着肝癌剧痛,带领群众种泡桐、治盐碱,“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用475天的生命换来“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在福建东山,谷文昌带领群众“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用14年时间让荒岛变绿洲,留下“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民间口碑。这是信仰最深刻的底色:它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我将无我”的担当;不是空洞的承诺,而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守。(三)2021年: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信仰是“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自信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们迎来了又一个“高光时刻”:经济总量突破11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超18%;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铁网(4万公里)、5G网络(基站占全球60%以上);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量子计算、北斗导航、探月工程、深海探测等“国之重器”领跑全球……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用“中国之治”回应了“历史终结论”的诘问。当一些国家陷入“民主困境”“治理失灵”,我们的“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成为常态;当“逆全球化”浪潮冲击世界,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让152个国家携手绘制“共同发展”的画卷;当新冠疫情考验各国治理能力,我们的“动态清零”政策用最小代价守护了最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这是信仰最鲜活的注脚:它不是故步自封的“老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活的灵魂”;不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而是“走自己的路”的自信。二、思考三个“时代之问”:信仰如何回答“当下的困惑”?同志们,历史的“高光时刻”固然震撼,但更关键的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该如何传承信仰?面对以下三个问题,我们必须给出清醒的回答。(一)当“物质丰裕”与“精神迷茫”并存,如何让信仰不“褪色”?今天的中国,人均GDP突破1.2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万元,96.8%的家庭拥有自有住房。但与此同时,一些党员干部却陷入“精神困境”:有的把信仰当“标签”,台上讲“为人民服务”,台下搞“以权谋私”;有的把理想当“旧船票”,面对新技术、新矛盾“本领恐慌”;有的把奋斗当“苦差”,年纪轻轻就“躺平”“摆烂”。同志们,信仰不是“装饰品”,而是“发动机”。我们不妨问自己:当面对“围猎”时,是否还记得入党时“严守党的纪律”的誓言?当推进改革遇到阻力时,是否还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当群众反映问题时,是否能做到“将心比心、枝叶关情”?(二)当“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如何让信仰不“动摇”?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芯片战”“科技战”愈演愈烈,“中国威胁论”“脱钩断链”论调甚嚣尘上。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但历史告诉我们:越是风高浪急,越需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1964年,面对苏联撤走专家、美国封锁技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98年,面对特大洪水,30万官兵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堤坝”;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4.2万名医护人员逆行湖北,10天建成火神山医院。这些“中国奇迹”的背后,是“不信邪、不怕压”的信仰支撑。(三)当“代际更替”与“价值多元”碰撞,如何让信仰不“断档”?今天,90后、00后党员已占全党总数的1/4。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接受信息更快捷,价值选择更多元。有的同志问:“现在讲‘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不是太‘空’了?”我想举一个例子: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1.9万名赛会志愿者中,“00后”占比超50%。他们在零下20℃的寒风中值守,在闭环管理中坚守数月,却笑着说:“能为祖国出份力,苦点累点算什么!”这说明,年轻人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觉醒的一代”——当信仰与时代同频、与青春共振,就能迸发出最炽热的力量。三、锚定一个“行动坐标”:信仰如何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同志们,信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脚下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信仰落实到具体工作中,体现在日常行为上。”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我提三点要求:(一)以“理论清醒”筑牢信仰之基——做“真学真信”的“明白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终身课题”,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重点把握“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核心要义,特别要结合党的XX大报告,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二)以“人民立场”厚植信仰之根——做“亲民为民”的“贴心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乡村振兴中,要带着农民学技术、找市场,让“土特产”变成“金招牌”;在基层治理中,要主动接“地气”、解“怨气”,让“12345”热线真正成为“连心线”;在民生保障中,要盯着“一老一小”“住房就医”等关键事,让“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三)以“担当作为”彰显信仰之责——做“敢打敢拼”的“奋斗者”“干部干部,干是当头的。”面对改革发展的“硬骨头”,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推进科技创新,就要“十年磨一剑”,在“卡脖子”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就要“刀刃向内”,让“最多跑一次”变成“一次不用跑”;防范化解风险,就要“时时放心不下”,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同志们,104年前,一群青年用信仰点燃了民族的希望;今天,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要用信仰照亮复兴的征程。让我们记住:信仰不是“一阵子”的热血,而是“一辈子”的坚守;信仰不是“口头上”的承诺,而是“行动上”的担当;信仰不是“过去式”的荣耀,而是“进行时”的奋斗。最后,我想用《国际歌》中的一句歌词与大家共勉:“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信仰为旗、以奋斗为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续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