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校专题党课聚焦立德树人,强化使命担当,激发师生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共创辉煌未来!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2025年学校专题党课学习讲稿(共10篇)篇1、2025年学校专题党课学习讲稿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志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五部分中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这段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基本原则、根本任务、发展方向、实施途径。教育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原则的本源就是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我党自建立以来,历经百年风雨变幻,始终不改初心,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事关千家万户的福祉,办好教育就是最好的为人民服务。2021年,我国教育总投入接近6万亿元,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十年保持在4%以上。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只增不减。尤其是近三年来,面对疫情影响经济发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依然不改办好教育的初心。我们深刻感受到党在一心一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办好教育。基层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忘教育初心,勇担使命。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初心应该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内涵主要是指我们培养的人能够爱党爱国,传承红色基因,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为国育才”的内涵则是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人才,能够服务国家建设。二是全心全意为培养好老百姓的孩子服好务。各级党和政府克服诸多困难,逐年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只增不减,为基层教育的软、硬件改造升级持续发力,许多地方最美、最安全的设施配备在学校;同时,千方百计,想尽办法,逐年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不断强化、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我们杨陵地区也是如此,近几年区委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真正把事关千家万户最根本利益的教育问题置于战略高度:逐年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引进、招聘高层次教育人才,有效缓解了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现状;逐年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业务素养,打造过硬的教师队伍;常年开展“大家访”、“结对扶贫”工作,情为民所系,心为民所想,解决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诸多教育问题。当教师走进群众家里,教育的使命感自然增强;当群众在自己家里见到老师,尊师的道理就不用多讲。这就是最好的“坚持群众路线”,最实在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真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首要任务。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我们学校始终坚持32字治校方针:德育为首,严字当头;全面发展,兼顾特长;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师生平等,和谐共进。我们始终秉持“成才必先成人”的理念,坚持抓德育就是抓质量,抓习惯就是抓成绩的一贯做法。教育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抬眼可以看到,俯身可以做到,举手便可为之的“鸡毛蒜皮”的琐碎之事。诸如见人问好、俯身捡拾垃圾、不留长头发、物品摆放整齐、服装干净整洁、举止文明得体等等,都是德育。因此,德育是教育灵魂,否则培养的人纵然有超人的才华,也是没有灵魂的,他们没有正确的“三观”,自然不能很好的服务于社会,还有可能造就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及教育部门的坚强、正确领导下,杨陵中学在校风、教风、学风这“三风”建设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立德”在先,“树人”在后。“德育为首”永远要坚持不懈抓下去。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高质量地推进素质教育,催进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适应社会发展。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由于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因素复杂交织,真正把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关注学生成长,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落到实处,还需要更进一步解放思想,更进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实现教育公平最大化,还有诸多疑难问题需要化解,必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教育改革,尤其是课堂改革是通向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没有之一。X省人民政府关于新高考改革和新的普通高校招生实施方案相继出台,为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顺应形势发展,结合校情、教情、学情,制定各自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应对方案。换言之,高校招生由过去的“以分定论”,发展为分数优先,兼顾综素质评价,二者兼顾的方式。新的评价机制,更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了学生个性与特长,关注了素质衡量标准的测量,以期引导基层教育尽快适应改革,改变“唯分数论”的弊端。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我们必须倡导师生平等、和谐共进,共同成长的民主课堂,坚决打倒“满堂灌”。这一点已经成为教育人的共识。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课堂改革,只要适合校情、教情、学情,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就都是好的。有模式,但不唯模式。务实求真,重视实效。去年到今年,在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指导下,各校扎实推进集体备课、课堂改革,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教育新常态,促进了师生成长、学校发展,初见成效——虽然还有不足或缺点。老师们热情很高,教研氛围很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成长。课改人,忙并幸福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近年来,通过全校师生齐心协力,拼搏奋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的广泛肯定,但我们的工作与一流名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和不足,学校综合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还有不完善的地方,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全体**人定以崭新的姿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乘党的二十大东风,阵厉奋发,团结奋斗,全心全意投入到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未来培养合格的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篇2、学院党组书记讲稿: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他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路径,首次提出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深刻阐明了教育强国建设要正确处理好的五个重大关系,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五方面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发出“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的号召。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对于新时代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教育要旗帜鲜明体现政治属性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他强调,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着教育成败,决定着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方能保持在教育方向上的清醒和定力,完成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准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这个大是大非问题,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出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切实增强办好教育的政治敏锐性,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政治要求。始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贯彻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好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研究协调解决教育工作重大问题。党委政府要履行办好教育的主体责任,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教育系统自身要推动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校一级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作用。要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夯实中国教育治理的基层基础,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旗帜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办好新时代的中国教育,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建设教育强国的自觉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成为管教育、办教育的根本原则和行动自觉。教育工作者要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坚持、长期坚持,将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坚持转化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强大优势。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唇担当奋斗者。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基础工程,切实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关键课程。要推动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要发挥好其他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作用,系统推行课程思政,在体现教育的政治属性方面各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二、教育要始终如一体现人民属性教育的人民属性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立志于办人民教育。毛泽东同志1950年为《人民教育》创刊题词时指出,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部署,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在人民教育为人民方面更进一步,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教育人民属性的鲜明阐发。把人民作为教育的出卷人,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来发展教育事业。教育工作应该增强问题导向、问题意识,人民对教育的急难愁盼就是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抓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教育相对落后地区的群众对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问题十分关切。要积极推动县域内教育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推广行之有效的教联体建设经脸,大力推动教师县管校聘,充分运用好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行教师集体备课,学生同步课堂学习,让人民群众无论身在何处都有机会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升,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上发展为上好学。要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要提升原来办学基础相对薄弱高校的育人质量和水平。把人民作为教育的阅卷人,将人民满意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标准。要把人民满意作为办好教育的主线,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教育政策的制定、各项改革举措的实施,都应该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回应群众的呼声,汇聚群众的智慧,群众满意不满意应该成为教育改革的首要考量标准。在区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资源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