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办好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十篇(精选)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办好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面是网友整理编辑的党课:办好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十篇(精选)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喜欢就下载支持!

党课:办好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共10篇)篇1、党课:办好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志们:据教育培训计划,今天由我围绕“办好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题,跟来自教育条线的同仁们一起交流。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部署,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一、深刻认识战略意义(一)把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教育“事关民生大计,事关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总书记深刻论述了教育的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长远的战略高度、历史深度、全球广度,是系统科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深刻阐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科学回答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党对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君度。(二)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提供根本遵循。总书记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指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总书记将教育作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深刻认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整体联系和内在逻辑,进一步丰富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思维,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既根植于中华民族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三)为丰富世界教育发展路径提供中国方案。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丰富世界教育发展路径提供了中国方案。阐明了立足自身历史、文化、国情走出一条独特的教育创新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为推动全球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方案。其实践创造了教育公平发展道路的新模式,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脱贫攻坚提供了内生动力,为教育反贫困这一全球重大课题提供了中国经验。二、深刻把握思想精髓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九个坚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服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一)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始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置于教育“九个坚持”之首,始终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偏离,要有高度政治自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总书记和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教育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基础,要将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标尺,将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和依靠人民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准则。教育作为民生工程,发展教育事业就是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三)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开创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四)始终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书记始终强调将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聚焦关键环节、筑牢强师之基,推动教育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要善于站在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职业教育问题,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等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育人工作体系和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将发展乡村教育与推进乡村振兴进行全面谋划,抓住人才教育这个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实践基点,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念。三、奋力推进教育事业(一)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紧紧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筹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必须充分发挥党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增强党在教育事业发展中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能力和定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教育事业的强大动力,确保教育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二)持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四个面向”,建设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培养大先生,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效。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学校、群体间教育差距。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全过程人民民主赋能中国式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增强党委总览全局能力,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三)加快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不断推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创新发展,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要突出需求导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要与社会需求相契合,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深化产教融合,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实现教育强国高质量发展。同志们,我们处在教书育人的一线,要切实知责尽责,知责担责,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从“两个大计”高度认识教育的战略定位,将“九个坚持”贯穿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全部实践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篇2、2025年学校专题党课学习讲稿努力展现思政教育工作的担当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列为一部分,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由此突出了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性地位,同时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育教研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结合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今后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更好开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一、认清课程性质,把握课程价值。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那么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呢?首先要认清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这就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有了明确的界定,它不再是单纯的常识课、公民课,而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转变自身的理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近几年的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来看,不论是选择题的设问还是材料分析题的选择,都强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接受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例如,2022年中考17题设置了“走近三晋“非遗””的项目化试题,考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去完成4个驱动性任务,在过程中考查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水平以及他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和各个方面综合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提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和决心。这就启示我们坚持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与价值引领,着力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实现“考试不仅是评价,更是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育人目标。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价值观包围、渗透在教育的各个领域、环节,影响着每一位师生发展的方向、态度和方式,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格局。教师的眼界就是学生的眼界,教师的胸怀就是学生的胸怀。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坚定信仰、坚守信念,把它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热爱之情化作坚定的政治信仰和为之奋斗终身的责任担当。三、立足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凝练了五大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这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既相互融通,又各有侧重,覆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内容,凸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培养时代新人要求方面的独特贡献,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的实际特征,又与高中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保持连贯性,体现了育人方式的阶梯式上升和培养目标上的一体化设计。中考试题的命制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到核心素养立意的转变越来越明显,单纯的、机械的知识考查几乎没有,每一个试题背后都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也直接成为中考命题依据。这就需要我们把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落实在每个单元、每个课时。在讲课时,不仅仅思考表层知识,更要注重知识背后的核心素养。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四、知识融入情境,关注真实生活。新课改的背景下,新中考呈现的一大特征就是在“真实情境”中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真实表达他们的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年的中考试题更加侧重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正所谓“无情境不成题”。例如2022年中考12题就设置了学生熟悉的案例。通过开展“模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