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规划强调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优化基本社会服务供给。以下由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的范文资料,供您参考学习之用。

“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根据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大和第十四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市关于编制“十五五”规划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实际,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往开来,持续奋进,行稳致远,全力推进全市民政事业迈向一个新阶段,特编制《市民政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一、“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主要成就《市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市民政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安排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扎实推进基本民生保障,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大力发展基本社会服务,不断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目标,为“十五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初步形成1.民生兜底保障作用突出。“十四五”期间,民政部门紧紧围绕“三个聚焦”,履职尽责,兜牢底线,实现全市困难群众救助全覆盖,如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累计发放救助资金70万人次31910万元,其中2025年低保、特困对象全年救助资金分别达到4573万元、1871万元,比2015年分别提高49%、183%;5次调整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710元/人·月、540元/人·月,分别较2015年提高62%、93%;全市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6%。完善救助对象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动态核查、大数据监督检查、网上预警信息核对、第三方核查等措施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累计新增低保对象3517户7086人,退出3229户6859人;大数据比对问题线索总量大幅下降,2025年实现大数据比对社会救助领域零问题线索。探索创新救助举措,积极开展低保委托镇(街道)审批,在马家店街道、安福寺镇试点低保网上办理,率先开展社会救助失信惩戒试点,统筹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机制,7692名精准扶贫对象纳入兜底保障。2.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健全。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精简救助流程,提升救助时效。在镇(街道)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临时救助标准4倍以下的由镇(街道)实行审核审批,提高救助时效;建立“先行救助”绿色通道,急难型救助可“先行救助”再完善资料;“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发放临时救助8668人次1060万元,救助标准达到2566元/人次,比2015年提高35%。常态化开展“慈善一日捐”,发掘社会慈善潜力,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在全社会形成“集小善成大爱”的良好氛围。以慈善扶贫超市为阵地,累计接收慈善捐款捐物2944.7余万元,救助款物支出2972.4万元。3.困难群体关爱全面覆盖。建立农村“三留守”关爱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完善“三留守”人员动态数据库,落实8名镇(街道)儿童督导员和198个村(社区)儿童主任,落实470名留守老人监护责任人,全市160余个驻村单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留守儿童,198名扶贫、妇联干部与农村留守妇女结成关爱帮扶对子。“十四五”期间,全市共建设“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中心8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1个,留守儿童活动基地2个,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10个。4.减灾救灾及时到位。“十四五”时期是全市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时期,共计战胜各类自然灾害20次,累计受灾人口76.14万人次,为10万余名受灾困难群众发放救灾资金2500余万元、棉衣2550件、棉被3100床、毛毯1500床、大米20万斤。白鸭寺社区、丹阳社区等9个社区被省减灾委员会命名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七口堰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成七星广场和五柳公园两个重点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2.2万人;结合每年的“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周活动,累计开展应急演练48场次,参与人员达15万人。5.优抚对象保障日益完善。严格执行各项优抚政策,实行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机制,按时足额发放优抚待遇,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全面落实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政策,继续开展农村困难优抚对象危房改造政策,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养老保险、党组织关系接续。实行高分优选、“阳光安置”,将符合安置条件的转业士官全部安排到满意的岗位;稳步推进部分退役士兵社会保险接续,完成“三费”清理补发。为接收的退役士兵举办专场就业创业培训、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选择。对有创业意愿、有经营项目,符合创业贷款发放条件的退役军人,简化办理流程,畅通审核渠道,协助退役军人申请创业贷款,带动就业。(二)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坚持把“老有所养”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着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1.医养融合初显成效。引进社会资本,打造医养融合“公建民营”示范基地——市健宁护理院、“民建民营”试点机构——市健桥养老院和市耀南康养中心。新建中医院康养大楼,推进“医中办养”。依托健宁护理院、健桥养老院、耀南康养中心,不断扩大全市失能半失能老人集中供养服务规模,2025年,全市失能半失能老人集中供养人数达到509名。在全市所有农村福利院试行“养中有医”,农村福利院全部配备卫生室。通过政府购买医疗机构服务方式,为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提供21项居家医疗及养老服务项目。全市养老机构均与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2.养老服务机构提档升级。投资8000万元,完成市社会福利院迁建,2018年被评为省四星级福利院。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10家农村福利院更新改造。2025年,全市共有公办、民办养老机构21家,共设床位3927张,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累计投资180万元实施“冬暖工程”,10家农村福利院均建成取暖房、老人房间均安装空调。截止2025年,共投资300余万元实施“平安工程”,完成10家农村福利院消防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所有互助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均配备了娱乐室、阅览室、电视室等生活设施。3.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完善。在马家店街道丹阳社区引进“互联网+”养老领域高科技企业——北京清檬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入驻,打造“清檬养老”家庭照护驿站,建立社区60岁以上老人基本信息库和居家医疗护理养老管理系统,为老人提供24小时智能化全托照料或上门照料服务。2018年,马家店街道丹阳社区荣获“省第三批老年宜居社区”称号。丹阳社区与市健宁护理院合作,成立丹阳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养一体化服务中心)、社区精神障碍康复站。在马家店街道七口堰社区开展智慧化养老试点。全市农村建有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72个,城市社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个。(三)基层社会治理有序推进1.农村社区示范创建多点开花。有序推进农村社区示范创建。打造318、枝当路、安董路沿线示范片和马家店街道中桥村等8个示范村,形成集群示范效应。引入社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试点,投入21.5万元开展“爱满荆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马家店街道白家岗村、永收垸村分别建立社会工作室,重点围绕困难群众和“三留守”人员关爱,结合乡村振兴,满足群众个性化服务需求。试点积分制管理,引导群众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参与垃圾分类,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2.城乡民主自治彰显活力。围绕协同参与有核心、民主协商有平台、说事议事有阵地、多方支持有合力、专业支撑有人才,探索构建城市党建综合体,制定户口迁移、进城购房落户、社区减负等18项政策,取消各类达标、创建评比63项,取消24项盖章证明事项。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大会、村民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扩大民主评议范围,调动村民积极性。丰富村务公开形式,充分运用公开栏、网络、微信群、广播、四务通平台等媒体工具,及时向群众公开村务信息。3.区划地名管理进展顺利。规范地名命名程序,完成马家店街道、董市镇、顾家店镇等镇(街道)道路命名。启动全市镇(街道)级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全面清理整治全市不规范地名,推动全市镇(街道)级行政区域界线法定化。顺利完成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通过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档案省级验收,扎实推进地名成果转化,出版印刷《市标准地名图》《市行政区划图》《市地名志》《地名故事》。4.社区治理和服务模式创新亮点纷呈。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推进‘村改居’过程中治理服务体制创新”实验主题,主动顺应城市化发展新要求,以社区党建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充分链接社会资源,孵化培育社会工作团队,探索出“新社团·新市民”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模式,打造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2018年8月顺利通过全国第三批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结项评估工作。马家店街道白鸭寺社区形成以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促进居民交往、彼此熟悉,构建邻里守望、邻里互助、邻里自治的社区共同体为目标的“社群创熟工作法”,入选全国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在城市社区推行“14580服务零距离”社区治理模式,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为民服务解难题的长效机制,其模式和经验得到省民政厅专题刊载推介及日报、荆楚网、三峡日报等多家上级媒体的宣传推广。(四)社会组织管理拓展创新1.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投入100万元建立市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探索社会组织基地化培育、项目化扶持、个性化引导模式,累计注册登记社会组织208个。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制定《社会购买服务目录》。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创业就业、文化传承、公益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性,投入资金430万元,引入社会组织承接购买社会服务,组织创意公益活动82场次,提供公益创投服务8100余人次。中央山水“国学社”“梅开二度手拉手”“领秀学院”等公益创投项目在省第三届公益创投大赛中获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爱心义工联盟”项目在省第四届公益创投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社会组织服务作用凸显。关庙山文学社、体育舞蹈协会、摄影家协会等43家文体类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群众业余生活;青年企业家协会、女企业家协会、农产品电商协会等社会组织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助力脱贫攻坚;慈善协会、老区建设会等慈善组织对接贫困村,开展慈善救助、产业扶贫等活动,补齐民生保障短板;群帮社工服务中心、高新职校、游泳冬泳协会、路跑协会、心理援助协会等30余家社会组织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捐款捐物十万余元。(五)专项社会事务服务全面提升1.殡葬改革成效显著。采取“平整处理一批、集中搬迁一批、绿化遮挡一批”方式,综合治理“三沿五区”散葬坟墓,清理墓区300多处,墓地3万多座次,提升土地利用率,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农村区域性公墓。制定《关于加强农村公益性公墓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原则,编制农村区域性公墓规划,全市共规划27个农村区域性公墓,1个村级公墓。完成七星台镇大埠街、百里洲镇闸口区域性公墓建设。完善硬件设施,投资1500万元新建市殡仪馆火化车间开发墓园新区和润泽园公益性公墓,安装环保型焚烧炉;提档升级农村区域性公墓。2.婚姻登记规范运行。弘扬婚育新风,发放5478份弘扬家风“宣誓卡”,倡导健康文明婚姻观念。设立婚姻家庭辅导室,共有267对当事人通过辅导取消离婚、重修旧好,劝和率达到23%。推行惠民服务,取消婚姻登记证工本费,实行婚姻登记免费制度。2019年对证明事项保留清单进行梳理,清理涉及办理补领结婚证、查阅婚姻档案等方面的证明材料3项。完成10万余条婚姻登记档案扫描,实现电子档案“双套制”保管。创新登记方式,启动“互联网+婚姻登记”服务试点工作,提供自助结婚预约、自助婚姻登记和婚姻档案查询打印的智能化服务,实现婚姻登记“高效窗口,集成服务”。3.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落实到位。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560名,已为其中548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亲人,使其生活得到保障;12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滞站人员户口转入本地,纳入城镇“三无”人员妥善安置,做到了应救尽救、应管尽管、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达到市面基本无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目标。(六)移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十四五”期间,全市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和三峡后续工作规划项目204个,项目总投资1.15亿元,上级补助投资1.05亿元,移民受益5.5万人次。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