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强调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公平,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推动教育现代化。下面是网友整理编辑的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喜欢就下载支持!

为加快推进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依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回顾“十四五”期间,我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校点布局持续优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惠推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教育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全省仅三地),被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全省唯一),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全省仅两地),被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认定为全市首批区域教育现代化达标区,先后荣获全国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师德建设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等市级以上荣誉近200项。在全区目标管理综合考评中,连年被评为优秀单位。我区教育水平大幅提高,教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十五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教育公平进展显著我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受教育者及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全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100%,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毛入学率超过100%,区属中小学服务范围内适龄儿童、应入学残疾儿童、适龄少年入学率均达100%,在校学生巩固率100%。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有效缓解,特殊学生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受助贫困学生达4000人次。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教育督导职能有效发挥,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水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满意率明显提升,得到了中科院教育督导评估研究所的充分肯定。在全市率先建成区域教育现代化达标区(全市仅有三个区),43所中小学(幼儿园)被评为市现代化先进学校(幼儿园)。(二)教育资源优化升级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手笔投入使我区的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近5年累计投入约9.25亿元,先后完成区实验小学中南校区、外国语小学、万寿桥小学、小学、花艳小学5所小学改扩建和迁建工程,完成市外国语初中中南校区、东艳路小学、岳湾路小学3所学校新建工程,累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7400余个;提前谋划启动了联合中小学、东站路小学、红卫中小学新建,李家湖小学、区实验小学北山校区改扩建5个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再增加义务教育学位约7300个。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着力构建一流教育信息化环境,配备高清一体机、录播教室、创客教室等设施,具备了全面开展智慧课堂、电子办公、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网络资源、个人空间、教学终端”四个全覆盖,7所学校创建为国家、省、市级“数字校园”示范校,全方位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三)教育质量全市领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素质教育持续深化,先后培育了24所区级以上“文明校园”,17所市区级德育品牌学校和10所“市诗意校园”。体卫艺成绩领跑城区,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全省领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率先构建并惠泽辖区居民。集团化、特色化办学模式持续优化,教育教学研究常态化落实,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测评估机制更加健全。教研机制和研究成效成为省市标杆,63个国家、省、市级课题立项,74个课题通过结题评审。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助推教育教学改革,市第六中学成为全市唯一获评首届教育质量奖的初中学校,区实验小学北山校区、外国语初中中南校区、中心幼儿园入选市第二届教育质量奖重点培育学校。学生文化素养不断提升,连续四年蝉联市小学生汉语言文化知识大赛一等奖。在市连续两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中,我区学生在“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兴趣特长”四个维度的评价结果均居全市前列。(四)学前教育高速发展我区坚持“政府主导、园舍共建、师资聘用、成本分担”的公办园办园机制,完善公益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学前教育三年计划稳步推进,幼教资源有效扩充。区委区政府累计投入2300余万元,先后建成了梧桐邑幼儿园、月亮湾幼儿园、九安城幼儿园、民欣家园幼儿园、共谊幼儿园等7所公办园,彻底改变了辖区仅有1所公办园的现状。扶持13所普惠性民办园发展,接收映象左岸、听涛苑等11所小区配套幼儿园移交。新增公益普惠学位7000余个,公益普惠覆盖率5年内提高了46%,构建了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为主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呈现了“硬件提质,管理创优,公民办并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开创了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小区配套园移交管理经验被省教育厅《教育简报》专题推介。(五)教师队伍全面建强全面实施“区管校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师轮岗交流,每年交流面达到10%以上。大力改善教师工资待遇,全面落实教师工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全区培养各类优秀人才742人,多形式补充教师474人,满足了师资配置需求。组织教师参加各级项目培训379个,参训率达100%,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表彰847人,荣获各级专业荣誉1185人,教师专业能力大幅提高。在全国“一师一优课”活动中,我区教师部级优课节次连续五年居全省第二、全市第一。在“好课堂”“市学科优秀课展评”和“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现场评比”等系列活动中,我区教师成绩均名列前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六)校园安全全面保障我区建立了“政府负责、属地管理、社会协同、综合治理”的校园安全工作机制,形成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了校园内部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一岗双责。经常性开展校园安全专项调研和多部门联合专项治理,多举措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力度。拓展渠道加大安全管理队伍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教育系统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校园专职保安员配备、封闭管理、一键式报警和视频监控联网、“护学岗”设置四个100%的任务目标。建成全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校门出入口人脸识别系统,配齐配足安防器材八件套,全区学校校门口均设置硬质隔离安全等候区。校园安全工作代表全市顺利接受国家公安部、教育部督导检查,成功承办市火灾突发应急演练暨校园安全现场会,13所学校被评为市级“平安校园”。市第十七中学被评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全省仅两所),宝塔河小学被评为省法治文化创建示范点(全市唯一)。(七)疫情教育全力落实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区坚决把师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组织力量抗击疫情,网络教学因时制宜,复学复课平稳有序。构建了区防疫指挥部统筹领导,多部门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组建了教育局、学校两级复学复课工作专班,严格落实“五个一律”要求,实行校园全封闭管理,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编发《区2025年学校(幼儿园)疫情防控暨春季学期开学工作指南》,指导学校按“一校一案”编制“两案十二制”。认真落实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部署要求,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与学改革创新,推进学习方式改革。高效落实网络教学、居家锻炼、心理疏导等工作,全区中小学生“云课堂”参学率达99.99%。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和教育改革发展“两手抓”,得到省、市防疫指挥部督导组的高度肯定。(八)民办教育健康发展根据“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扶持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积极性,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规范民办中小学招生行为,促进招生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依法落实民办学校、教职工、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5所民办中小学校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教育质量位于全市前列,树立了金东方等全市知名的民办优质教育品牌,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省民办教育最具影响品牌学校”“市示范学校”“市教育现代化先进学校”等称号。多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不定期发布黑白名单,促进培训行业规范发展。(九)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做到优先安排教育经费,全面落实了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比例”的法定要求,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十四五”期间教育经费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全区教育经费总额由2016年的58528万元,增加到2025年的87000万元(预概算数),年均增长12.1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2016年的40231万元,增加到2025年的59000万元,年均增长11.66%。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3%,为我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来看,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全区教育事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推进伍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离规划中确定的发展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学校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十四五”时期,伍家新区规模扩张步伐加快,学龄人口持续增长态势不减。全区学前教育幼儿平均每年递增近千人,累计增长4510人;小学生人数平均每年递增近1400人,累计增长6872人(相当于增加5所较大规模小学);初中生人数累计增长2469人。区现有公办学校校点的分布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是老城区教育资源相对过剩:我区上片区域(万办、大办辖区)为老城区,占地面积6.23平方公里,因为人口向东迁移,棚户区改造,西陵区学生回流等原因,人口逐年减少,辖区内教育资源相对过剩;二是新区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中下片区(宝办、伍办、伍家乡辖区)为伍家新城中心,占地85.05平方公里,人口增长迅猛,新区规划配建的中小学实施相对滞后,尤其是东站、物流园、共联滨江、巴陡山等片区规划配建的中小学实施相对滞后,学校承载力明显不足,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中小学布点建设任务紧迫。(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历史及新区发展等各种原因导致目前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一是义务教育学段教师资源不足。近几年,我区学生人数持续增长,且每年增长速度呈上升趋势,每年补充教师后仍有一定缺口,因学生增长及减小大班额增扩班造成教师配置不够。二是学前教育阶段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公办幼儿园在编教职工占比低,目前仅有23名在编管理人员及教师,其中公益性事业编11个。我区幼儿教师事业编制紧缺,教师流动性大,保教队伍不稳定,严重制约公办幼儿园可持续发展。三是公办幼儿园教师待遇有待提高。省民生资金审计明确指出我区存在公办幼儿园教师待遇未达到县域内小学教职工收入水平问题,要求整改落实。(三)学前教育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我区因历史遗留原因,学前教育底子薄,基础弱,整体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一是公益普惠资源仍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学前教育事业投入不足、体制不顺、队伍不稳,导致享受公益普惠学前服务的幼儿数占比仅为59%,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比仅为16%,距2025年市对区目标考核年度规划目标相距甚远,大力发展公益普惠园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二是各类园所布局不合理。各片区幼儿园配套建设不均匀,公民办幼儿园布局不合理。目前公办园主要依靠无偿移交的小区配套园,主要集中在新城区,万寿桥和大公桥两个街办内无公办园。辖区居民子女对公益普惠学前教育的需求迫切,“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的问题仍然存在,统筹规划加快建设公办园任务紧迫。三是办园水平有待提高。我区公办园数量少且还处在起步阶段,缺少园所文化积淀;部分民办园办园条件差,保教质量不达标,仍存在“小学化”“保姆式”“放养式”教学倾向等问题,幼儿园办园水平参差不齐。(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待提高。按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要求,我区对照优质均衡发展标准进行自查摸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区域内学校生源不均衡,班额超标问题突出。我区中下片学校生源明显多于上片学校,实小中南、伍小和外校中南等学校学生人数过多,而十中等学校生源却很不饱和。另外,部分小学班额过大的问题情况较为严重。二是每百名学生拥有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