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十五五” 专项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规划强调生态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共建美丽家园!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自然资源“十五五” 专项规划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自然资源“十五五”专项规划“十五五”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二十大、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六届十四次全会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对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作用,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一、“十四五”时期工作回顾“十四五”时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保发展、优空间、护资源、惠民生”各项工作,在服务大局、敢于担当中实现了新作为、新发展,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在服务发展、保护资源、维护权益、从严治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取得的主要成效1.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积极探索推动“多规合一”。2017年启动城乡总体规划修改,并作为省住建厅“多规合一”试点县市,融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形成了“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信息平台、一套运行机制”的“四个一”成果;二是城市发展重点区域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随着全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骨架不断拓展,城西、城东重点区域编制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化规划管控;三是加强专项规划编制,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编制了城市燃气、海绵城市、文物保护与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城西片区市政设施等专项规划,指导项目建设;四是助力乡村振兴。2019年编制了市乡村振兴规划,确定乡村振兴总体构想和空间布局,完成村庄分类,因类施策;五是推进“多规合一”实用型村庄规划编制。根据年度确定的美丽乡村和人居环境整治村编制村庄规划,引导乡村空间布局。2.落实最严耕地保护责任。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执法监管,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层层压实部门、乡镇、村共同责任,严格考核。充分运用遥感监测、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强化源头管控,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行为。严格落实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补水制度,积极拓宽补充耕地来源,开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数量质量动态平衡。完成耕地资源质量分类调查工作。强化宣传引导,营造保护耕地浓厚氛围。确保32.145万亩耕地和26.1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3.林业资源建设持续推进。截至2025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63.78%,森林蓄积量415万立方米,自然保护区面积3.6万亩,湿地总面积为7389.90公顷,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达100%,率先在全省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和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国家级“森林乡村”6个、省级“森林城镇”4个、省级“绿色示范乡村”47个。组织实施长江经济带森林和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8.25万亩,封山育林15.31万亩,森林抚育10万亩。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落实国有林管护1.1万亩和国家、地方生态公益林管护41.45万亩。全面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2400亩建设任务,巩固上一轮5.3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完成精准灭荒1667亩。持续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生态治理中、重度石漠化地13.28万亩,有效提升了森林质量。结合精准扶贫,大力发展种苗花卉、林下经济、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建成林业特色产业基地3万亩,花卉苗木产业基地1.8万亩。林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建立健全天保森林管护机构,落实专兼职护林员,实施管护全覆盖。试点推进森林保险工作。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完善市、乡、村三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强化防火能力建设,五年来未发生较大以上森林火灾。4.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积极推进矿山修复和地质灾害恢复治理,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和长江岸线修复,建成国家级、省级绿色矿山3个,新增矿山修复面积809.05亩。修复长江岸线22910米,复绿总面积达1500亩,打造生态岸线。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7万亩。清理拆除清江水域内网箱555户、86.47万平方米,境内清江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体标准。5.矿山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进一步加强。严格控制采矿权总数和开采总量,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内的矿山逐步退出。截至2025年底,煤矿全部关闭,高磷赤铁矿等在选冶技术过关前实行限采保护,矿山数量由2015年84家缩减为31家,露天矿山达到30万吨规模以上,基本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开采。探索地质灾害“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地质灾害防治“零伤亡”。实施上级补助资金地质灾害治理项目4个,本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23批次。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5场。6.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坚持“调控+管制”土地利用制度,采取“对上争取+对内挖潜”方式,着力解决项目发展空间和用地瓶颈难题,盘活闲置土地3500亩。7.自然资源管理和政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全面完成第三次国土调查、第五次森林资源普查、农村“三权”确权登记、水流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等工作,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树立“资源卫士”品牌,着力推进项目建设优化服务、政务审批“多审合一”、不动产登记“一窗联办、集成服务”等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成功入选“全国百佳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示范窗口”创建单位。8.自然资源执法和治理力度不断加强。严肃查处违法案件,维护资源利用秩序,持续开展“执法监察效能提升年”主题活动。坚持动态巡查与预警、监管与联动、预防与查处相结合,对发现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采取高压态势,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规范自然资源依法利用。五年来共立案查处自然资源违法案件199件,结案率达到95.7%。(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建设用地空间不足。“十五五”时期市提出“千亿50强”目标任务,需要更强产业和足够用地空间支撑,而全市城镇沿长江带状布局,在国家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政策背景下,全市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特别是化工产业,化工园区需要承接化工产业转移,建设用地需求大,但全市建设空间已呈现天花板效应。2.生产、生活空间布局不优。沿江城镇带为生产、生活空间,中部为农业空间,西南山区为生态空间。永久基本农田边界与城镇开发边界存在交叉重叠,且分布零散,部分永久基本农田插花状分布于工业园区,既不利于耕地高质量保护,又影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化工园作为落实市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部署的主阵地,制定《市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以滚石上坡的精神狠抓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关停并转搬”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园区内插花状基本农田严重影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市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3.用地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亩均GDP最高35.15万元/亩,2025年因疫情影响为32.81万元/亩,与江浙沿海经济发达县市区相比,亩均GDP还有较大差距,有进一步提升空间。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原有建设用地未得到充分释放,出现土地闲置现象。园区部分项目用地过于追求绿化景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五五”时期,是全市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全市自然资源改革发展环境和条件都有新的深刻复杂变化,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动全市自然资源事业发展开启新征程、迈上新台阶。(一)面临的机遇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为自然资源管理事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筑坚实的资源基础,国家将在继续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的前提下,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目标任务,着力统筹增量、挖掘存量、优化结构,持续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力。全市必须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主动作为、顺势而为,优化自然资源空间布局,加强自然资源的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完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策,重视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协同推进。2.一系列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自然资源利用提供了新的模式“长江经济带”、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市“双核驱动、多点支撑、协同发展”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全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市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拥有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通过创新协同和联动发展拓展产业新空间,促进自然资源结构和利用方式的优化升级,建立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关系。3.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市主要经济指标居于全省前列,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实现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持续进位,跃居赛迪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第77位。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示范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作为长江经济带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推进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二)面临的挑战1.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新形势下,自然资源需求呈现多样化、均衡化态势,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给自然资源管理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2.新阶段下自然资源管理需要不断探索。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式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阶段面临的三大任务,自然资源部门必须加快管理方式转变,强化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法治思维,增强统筹协调、改革创新和依法行政能力,提高规划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水平。3.市自然资源供需矛盾依旧突出。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等对自然资源需求量巨大,但是受刚性指标的制约,自然资源供给有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规划部门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下自然资源供需新变化,克服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努力增加制度供给,强化创新驱动,多渠道挖掘自然资源供给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展望未来,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谋划自然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均衡、创造高品质生活、强化高效能治理。三、“十五五”时期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战略决策部署,围绕全市“三示范四节点”发展目标,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自然资源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切实履行“两统一”职责,以国土空间规划为统领,整体谋划新时代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将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将深化改革作为提高资源保障水平的强大动力,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提高自然资源供给质量和效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源要素保障。(二)规划原则——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坚持把创新作为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创新自然资源体制机制,推动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在探索不动产登记、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和先行先试经验,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长江中游国土调查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应用技术转化分中心优势,为自然资源治理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打造科技“智”撑力量。——坚持资源保护、促进持续发展。耕地资源保护是基本国策和国家的优先战略,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安全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坚持保护为重,把保护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要将保护耕地作为自然资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