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学习教育领导干部自查清单汇总(28个问题方面)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领导干部需审视政策执行、师资建设、学生发展等多方面工作,确保教育质量提升,持续改进措施是否到位?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2025年学习教育领导干部自查清单汇总(28个问题方面)”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学习教育领导干部自查清单汇总(28个问题方面)本清单按照三大问题类型(集中整治的问题11个、未直接指出的其他问题11个、隐形变异的作风问题6个),共计28个方面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相关问题表现来源多个领导的问题汇总(共计140条问题表现)。一、集中整治的问题(11个方面)(一)不担当不作为、推诿扯皮方面1.对上级交办的重点任务推进不够主动,缺乏紧迫感。比如对上级交办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任务,仅安排一次调研会议,后续未及时跟进落实,导致进展缓慢。2.面对基层群众反映的复杂问题,未能深入分析研究,简单转交相关科室处理。比如接到养老服务设施配套不足的反映后,仅转发给科室,未亲自协调解决,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3.在跨部门协调工作中主动性不足,对需协同解决的问题推进不够有力。比如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与相关部门职责交叉地带未主动召集联席会议协商解决。4.对难度较大的工作存在畏难情绪,推进举措不够有力。比如面对项目落地过程中的土地指标受限问题,停留在一般性协调层面,未能提出破解方案。5.对群众诉求处理不够及时,解决效率低。比如接到居民关于小区环境整治的投诉,虽安排人员查看但后续处理进展缓慢,未形成闭环管理。(二)政绩观偏差、搞面子工程方面1.工作中过于注重短期效果,对长期性基础工作重视不够。比如在年度工作安排中,过度关注城区主干道美化亮化工程,而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明显不足。2.项目建设中偏重形象效果,功能性、实用性考虑不足。比如主导的文化广场建设,雕塑小品投入占总预算的40%,而休息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仅占10%。3.工作汇报中倾向于突出亮点成绩,对问题和不足分析不够深入。比如在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汇报中,重点展示优质学校成就,回避薄弱学校存在的师资不足等问题。4.对媒体宣传过度追求,投入与实际效果不成比例。比如在农产品推广中安排的宣传费用占项目总预算的30%,而技术指导和品质提升资金仅占15%。5.检查评比中存在赶工期、走形式的现象。比如为应对上级检查,临时组织人员粉刷外立面,但内部管网改造等实质性问题未得到解决。(三)执行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方面1.贯彻上级政策简单照搬照抄,未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比如在落实减排政策时,要求辖区内全部中小企业同步实施限产,未考虑不同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2.在传达上级精神时自行提高标准,增加基层负担。比如将上级要求的分类推进企业治污变为全面启动治理工程,加大了企业压力。3.对政策理解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执行偏差。比如对减税降费政策理解不全面,在推行中执行标准不一,造成企业困惑。4.工作部署统一要求,忽视区域差异。比如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时,对辖区内山区和平原区域采用同一标准,未考虑资源禀赋差异。5.对时间节点要求过紧,忽视工作实际需要。比如在就业培训项目中,要求各单位两周内完成原计划一个月的培训任务,影响培训质量。(四)文风会风不实不正、搞文山会海1.召开会议频次较多,存在可合并而未合并的情况。比如一周内安排3次内容相近的工作会议,增加了基层参会负担。2.审批的文件篇幅过长,内容重复,重点不突出。比如分管工作的实施方案达12页,其中大量篇幅为工作背景介绍,实质内容不足三分之一。3.会议讲话内容空泛,实质性指导不足。比如在预算编制培训会上,讲话中引用上级文件占70%,针对性指导不足30%。4.文件传递链条过长,时效性受影响。比如在传达产业政策时,经过多层转发才到基层企业,导致企业错过申报时间。5.未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电话会议,仍习惯要求基层到会。比如组织的安全生产培训,明明可以采用视频会议形式,却要求各单位负责人统一到市里参会。(五)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存在差距1.对基层减负工作重视不够,未深入了解基层实际困难。比如未全面掌握下属单位填报材料重复的实际情况,仅要求精简文件但具体措施不足。2.分管领域内检查考核频次过多,多头检查现象突出。比如在一个月内组织3次安全生产检查,与其他部门检查交叉重复。3.对材料报送要求过多,增加基层负担。比如要求下属单位每周上报工作进展,每月上报总结,季度上报专题报告,年度上报综合评估。4.减负措施落实不到位,效果不够明显。比如虽发文要求减少会议文件,但监督检查不力,科室仍按原方式工作。5.对基层减负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存在反弹现象。比如为应对专项督查临时减少文件会议,督查结束后又恢复原状。(六)漠视群众、脱离群众、侵害群众利益1.联系群众不够经常,深入基层次数偏少。比如一季度仅1次下基层调研,对群众实际需求了解不够全面。2.接待群众来访耐心不够,倾听不够充分。比如在接待来访群众时,平均每人接待时间不足15分钟,未能全面了解诉求。3.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效率不高,跟踪落实不够。比如对企业职工反映的参保问题,虽有批示但缺乏后续督办,导致问题长期未解决。4.政策宣传不够通俗易懂,群众知晓度不高。比如在减税降费政策宣传中,使用大量专业术语,小微企业理解困难。5.服务群众主动性不足,存在被动应付现象。比如对窗口服务质量监督不够,导致办事群众多次往返,反映强烈。(七)违规吃喝1.公务接待用餐标准把关不严,存在超标准现象。比如在接待工作中,安排工作餐菜品超过规定的八菜一汤标准。2.工作餐名义不够规范,界限把握不准。比如组织的工作协商会后用餐,时间延长且邀请闲杂人员参加。3.培训会议期间用餐安排不够简朴,超出必要标准。比如安排的干部培训,餐标超出规定标准20%。4.对公务接待监督管理不够严格,报销单据填写不规范。比如对接待费用报销审核不严,接待清单不完整。5.下乡调研中餐饮安排不够简朴,存在铺张浪费现象。比如赴基层调研,安排特色宴请且酒水消费明显超标。(八)违规收送礼品礼金1.节假日期间廉洁教育提醒不够及时。比如在春节前未组织廉洁警示教育,员工礼品礼金风险防范意识不强。2.对管理服务对象送来的土特产等小礼品,未能坚决拒绝。比如接受下属单位送来的当地土特产,虽价值不高但造成不良影响。3.个人婚丧嫁娶事宜管理不够规范,存在廉洁风险。比如在子女婚礼中,虽未明确要求但默许管理对象参加并随礼。4.对新型收送礼品方式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比如对电子礼品卡、消费卡等新型隐形送礼方式认识不足,存在廉洁风险。5.亲友之间往来礼尚往来把握不准,界限不清。比如与管理服务对象存在亲友关系,在节日期间互送礼品未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九)借调研培训等名义公款旅游1.考察调研路线安排不够科学,与主题相关性不强。比如组织的异地考察,行程中安排参观当地著名景点,与主题关联不大。2.培训地点选择不够合理,未优先考虑本地资源。比如组织的干部培训,选择在风景区周边酒店,费用明显高于本地培训中心。3.外出考察组人员构成不够合理,存在闲杂人员。比如考察团中包含与业务关联不大的人员,增加不必要支出。4.培训考察日程安排不合理,工作时间比例过低。比如赴外地培训,每天培训时间仅4小时,而参观考察时间较长。5.考察学习成果转化应用不够,缺乏有效评估。比如组织的外地考察回来后,未及时组织学习成果交流会,考察效果不明显。(十)违规建设、奢华装修楼堂馆所1.办公室装修标准把关不严,存在超标准现象。比如分管的办公室翻新改造,使用的装修材料明显超出普通标准。2.办公设备配置不够规范,超出实际需要。比如审批的设备采购清单中,包含高配置电脑设备,超出一般办公需求。3.会议室装修改造标准较高,功能性与装饰性不成比例。比如主持的会议室改造项目,装饰性支出占总预算的40%以上。4.对下属单位办公场所监督不够到位,存在超标准情况。比如对下属单位新建办公楼装修标准把关不严。5.展示厅、接待室装修标准过高,超出必要水平。比如主导的形象展示区建设,装修标准明显高于普通办公区域。(十一)开展照顾性、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出国(境)活动和国内考察调研活动1.考察团组人员构成不够合理,与主题相关度不高。比如组织的产业发展考察团,部分成员与主题关联度不高。2.考察调研计划性不强,临时性较强,针对性不足。比如临时决定组织考察,准备不充分,目标不明确。3.调研路线选择存在固定化、程式化倾向。比如每次下基层调研,都选择交通便利、条件较好的几个点位。4.考察活动行程安排不够紧凑,工作内容比例偏低。比如组织的异地考察,每天实质性考察交流时间不足总时间的一半。5.考察学习成果应用不够,汇报材料泛泛而谈。比如组织的考察回来后,提交的考察报告与实际工作结合不够紧密。二、未直接指出的其他问题(11个方面)(一)调研扎推问题,安排上级单位轮番到少数精心打造的盆景和经典线路调研1.接待上级调研时总是安排同一批点位,点位过度精装。比如接待上级调研,总是安排同一个村,且临时突击整治环境。2.调研前精心设计路线,避开薄弱环节和问题区域。比如在上级调研前,精心设计调研路线,回避矛盾突出的村组。3.不同调研活动缺乏统筹安排,短期内集中扎堆。比如在一个月内安排4个不同上级部门到同一个示范点调研,增加基层负担。4.提前过度打招呼,影响了解真实情况。比如在上级调研前,提前3天通知并部署具体准备事项,造成基层过度准备。5.点位创建投入不均衡,资源过度向调研点倾斜。比如在财政资金有限情况下,将大部分资源投入到常被参观的示范村。(二)督查检查考核过频次、过度留痕,涉企检查过多增加企业负担和烦扰1.检查考核活动频次较多,统筹不够。比如在一个季度内组织3次内容相近的专项检查,与其他部门检查交叉重叠。2.过度强调资料痕迹,增加基层形式负担。比如要求下属单位对每项工作留存详细书面记录,且要求装订成册备查。3.检查考核指标设置过多过细,且重复交叉。比如制定的绩效考核指标多达60余项,基层填报耗时费力。4.对企业检查频次过多,多部门重复检查。比如对辖区企业,安排多个部门分别进行检查,内容存在重叠。5.通知检查时间过短,给基层造成突击应对负担。比如临时通知基层单位准备检查,仅给1天准备时间。(三)公务接待负担较重,差旅费应缴未缴,在公务政务活动中过度使用短视频、电子演示文稿等1.公务接待活动安排过多,占用工作时间较多。比如月均接待次数超过8次,影响正常工作。2.差旅费报销管理不够规范,存在不及时结算情况。比如出差结束后,差旅费报销延迟超过规定时限。3.工作汇报中过度依赖多媒体演示,形式大于内容。比如要求下属单位工作汇报必须制作精美PPT,且篇幅不少于30页。4.会议活动中摄影摄像过多,增加基层工作量。比如组织的每次活动都要求摄像全程跟拍并制作视频材料。5.宣传材料制作规格过高,与实际需求不符。比如审批的宣传册,采用全彩印刷高档纸张,成本明显偏高。(四)不习惯过紧日子,存在不必要的公务开支1.办公用品采购标准偏高,未优先考虑经济实用型。比如采购的办公文具品牌档次较高,超出基本需求。2.会议接待用餐标准把控不严,存在超标准现象。比如在工作会议接待中,餐标超出规定标准15%。3.公务用车使用管理不够规范,车辆油耗较高。比如对公务用车派遣审批把关不严,存在不必要的出车安排。4.办公设备更新频率过快,闲置浪费现象存在。比如审批的设备更新计划中,部分设备使用不足3年就更换新设备。5.水电等资源节约意识不强,存在浪费现象。比如对办公区域空调、照明使用管理不严,下班后未及时关闭。(五)存在干部吃拿卡要、冷硬横推、违规收费、超利性执法等,严重影响市场秩序1.对窗口服务态度监督不够,群众办事体验差。比如对窗口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督导不力,投诉率较高。2.行政审批环节精简不够,流程复杂,效率不高。比如对行政审批流程优化不够,企业办事需多次往返。3.对分管领域执法检查方式把关不严,存在简单粗暴现象。比如对执法人员方式方法指导不够,群众反映强烈。4.政策宣传解读不够到位,企业理解有偏差。比如对新政策宣传解读不够深入,导致企业对政策理解存在误区。5.服务收费标准不够透明,存在模糊地带。比如对服务收费项目把关不严,存在体外循环风险。(六)在收支矛盾较大、化债任务较重情况下,对场所超标准建设、超规格装修,进一步加剧负担,甚至出现同质盲目攀比融资等现象1.项目建设标准定位偏高,与财力水平不相符。比如主导的办公用房改造项目,标准明显高于财力水平。2.建设项目前期论证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