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深入践行作风建设精神推动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讲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作风建设是推动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需深入实践,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居民满意度,构建和谐社区。下面是网友整理编辑的2025深入践行作风建设精神推动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讲稿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喜欢就下载支持!

深入践行作风建设精神推动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专题党课同志们:今天,我们围绕“作风建设精神在社区治理中的实践与深化”这一主题开展专题党课学习。作风建设自2012年出台以来,始终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举措。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更是践行作风建设精神的重要阵地。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作风建设精神贯穿社区治理全过程,推动社区治理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下面,我从五个方面与大家深入交流。一、以作风建设为引领,提升基层服务效能(一)优化服务流程,打通便民“快车道”。作风建设要求我们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在社区服务中,我们要聚焦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堵点,对现有服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一方面,精简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和审批环节。例如,针对老年人办理社保认证、残疾人申请补贴等高频事项,通过数据共享、部门协同等方式,减少群众重复提交材料的负担;推行“容缺受理”机制,对于非关键材料缺失的情况,允许群众事后补交,确保事项及时办理。另一方面,推进“一站式”服务建设。整合社区党建、民政、卫健、综治等服务窗口,实行“一窗通办”,让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同时,依托“互联网十政务服务”平台,推广线上办理渠道,实现更多事项“网上办”“掌上办”,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强化服务意识,当好群众“贴心人”。社区工作者直接面对群众,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我们要以作风建设为指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细节入手,提升服务品质。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微笑服务、文明用语,耐心倾听群众诉求,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针对特殊群体,如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等,主动上门服务,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解决生活难题。建立社区工作者定期走访制度,深入居民家中,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将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三)提升服务能力,打造专业“先锋队”。提升基层服务效能,关键在于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加强社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开展政策法规、服务技能、沟通技巧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各项业务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对取得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奖励,提升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考核评价机制,将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对表现优秀的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督促整改,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社区服务“先锋队”。二、整治社区工作形式主义,减轻基层干部负担(一)精简会议文件,为基层“松绑减负”。作风建设明确要求精简会议活动、文件简报。在社区工作中,要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能合并的会议合并召开。推行“无会周”“无会日”制度,给社区干部留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同时,提高会议质量,会前充分准备,明确会议主题和议程,杜绝空话套话,确保会议务实高效。在文件管理方面,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减少重复发文和不必要的文件流转。推行电子公文,提高文件传递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对基层报送的材料报表进行清理规范,避免多头重复要求基层填报,切实为基层干部卸下“文山会海”的包袱。(二)规范督查检查,杜绝“过度留痕”。当前,一些督查检查过于注重台账资料、痕迹管理,导致社区干部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整理材料上,而忽视了实际工作成效。我们要坚决纠正这种不良倾向,按照作风建设要求,规范督查检查工作。建立健全督查检查统筹机制,减少督查检查的频次和种类,实行计划管理和审批制度。改进督查检查方式,更多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深入一线了解真实情况,注重实地查看、随机走访和群众评价,以工作实绩作为考核依据,坚决杜绝“过度留痕”现象,让社区干部从繁琐的材料整理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三)树立正确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整治形式主义,减轻基层干部负担,目的是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更好地担当作为。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在基层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对那些在社区治理工作中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干部,要进行批评教育和严肃问责。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中的失误错误,让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同时,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关爱,落实好各项待遇保障政策,改善工作条件,丰富文化生活,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三、规范社区惠民资金使用管理,确保政策红利惠及民生(一)完善管理制度,扎紧资金“安全网”。社区惠民资金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要建立健全社区惠民资金管理制度,明确资金使用范围、申请审批程序、监督管理责任等内容,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挤占惠民资金。建立资金使用台账,对每一笔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做到账目清晰、手续完备。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内部控制,建立岗位分离、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防止出现资金管理漏洞。同时,定期对社区惠民资金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强化监督检查,筑牢资金“防火墙”。加强对社区惠民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是确保资金安全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审计工作,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网络平台等方式,鼓励群众对资金使用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积极推行社区惠民资金使用情况公开公示制度,将资金的来源、用途、分配方案、使用结果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让惠民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对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要严肃查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形成有力震慑。(三)提高使用效益,提升群众“获得感”。规范社区惠民资金使用管理,不仅要确保资金安全,更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在项目安排上,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通过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了解群众需求,将资金重点投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领域,如老旧小区改造、社区环境整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和建设标准推进,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建立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资金使用方案,提高资金使用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让惠民资金真正成为群众的“暖心钱”,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以八项规定精神引领社区文明创建,抵制奢靡攀比之风(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文明新风尚。作风建设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与社区文明创建的要求高度契合。我们要以八项规定精神为引领,加强社区文明创建宣传教育工作。通过社区宣传栏、广播、微信群、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如“文明家庭”“最美邻里”评选,举办勤俭节约主题讲座、文艺演出等,以身边人、身边事感染和带动群众,营造崇尚文明、抵制奢靡攀比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将文明新风融入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中,培养青少年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从源头上抵制奢靡攀比之风的滋生。(二)完善村规民约,规范居民行为。村规民约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要结合作风建设精神和社区实际情况,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抵制奢靡攀比、倡导文明新风等内容纳入其中。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行为进行明确规范和约束,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项不办。建立村规民约监督执行机制,成立由社区干部、居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对居民遵守村规民约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劝导和纠正。同时,发挥社区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婚丧嫁娶等事宜的指导和管理,引导居民自觉遵守文明新风,共同维护社区良好的社会风尚。(三)开展实践活动,培育文明习惯。抵制奢靡攀比之风,不仅要靠宣传教育和制度约束,更要通过实践活动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在社区广泛开展文明创建实践活动,如“光盘行动”“垃圾分类”“文明出行”等主题活动,引导居民从日常生活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劝导活动,在社区公共场所、餐饮场所等进行宣传和引导,倡导居民节约粮食、绿色出行、文明用餐。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通过互帮互助、奉献爱心,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归属感,以志愿服务精神引领文明新风尚,推动社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让作风建设精神在社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五、发挥社区党员志愿者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一)加强组织建设,壮大党员志愿者队伍。党员志愿者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要加强组织建设,壮大党员志愿者队伍。社区党组织要积极动员和引导党员参与志愿服务,建立党员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对党员志愿者的基本信息、服务特长、服务意向等进行详细登记,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基础数据。加强对党员志愿者的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理念、服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同时,注重在社区治理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优秀党员志愿者,将他们充实到党员志愿者队伍管理岗位和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岗位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党员和群众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不断壮大党员志愿者队伍,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志愿服务实效。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志愿者作用,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党员志愿者的特长,设计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如关爱孤寡老人、帮扶困难家庭、开展法律咨询、组织文化活动等,让党员志愿者能够结合自身优势,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推行“党员志愿服务积分制”,对党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次数、服务质量等进行量化积分,积分可兑换相应的奖励和服务,激发党员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志愿服务需求发布、报名、反馈等功能的线上化,提高志愿服务的组织效率和服务质量,让党员志愿者服务更加便捷、高效、贴心。(三)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需要将党员志愿服务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建立党员志愿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将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党员民主评议、评先评优和党组织考核内容,对表现突出的党员志愿者和党组织进行表彰奖励,对不履行志愿服务义务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加强与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等单位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同时,注重总结和推广党员志愿服务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让党员志愿者成为社区治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不断推动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同志们,作风建设精神是我们党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法宝,在社区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作风建设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将其贯穿于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谢谢大家!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