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将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升防治能力,推进综合治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减轻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省地质灾害防治行动实施方案》及《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202L2030年)》,编制《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适用范围为县行政区域内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基层防灾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等。《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规划期为2026-2030年。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和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县地跨北纬,东经。东与贵池区、石台县、祁门县接壤,南及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和浮梁、鄱阳、彭泽县毗邻,西北与安庆市和、望江县隔江相望。总面积为3250.03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3%。县地处沿江丘陵平原及皖南山地交叉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汛期降雨丰沛,孕育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背景条件长期存在,加之山区、丘陵地区人类工程活动越来越频繁,地质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防治形势严峻。截至2025年底,全县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47处,威胁的户数为405户,威胁人口1484人,财产6039万元。按地质灾害类型分,崩塌85处、滑坡53处、泥石流5处、地面塌陷4处。按险情等级分,均为小型。按稳定程度分:不稳定132处,基本稳定15处。按行政区域分,葛公镇24处,官港镇24处,花园乡10处,木塔乡26处,泥溪镇14处,尧渡镇12处,龙泉镇11处,昭潭镇7处,洋湖镇6处,青山乡5处,香隅镇5处,张溪镇3处。(二)“十四五”防治成效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自然资源厅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指导下,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3-2025年)》中“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通过开展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等工作,实现了地质灾害“零死亡”。L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稳步推进。“十四五”期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地勘队伍常年开展汛前调查、汛中巡查和汛后核查工作,发布地灾防治方案,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防网络体系。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不断完善。仝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建设工作,已完成系统建设、硬件安装、人员培训等,已通过县级验收。3.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成效显著。2016年以来共完成全县香隅镇中贩村岭脚组等46处地质灾害点336户1058人搬迁避让任务,争取上级“以奖代补”资金1008万元;实施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共3个,为葛公镇狮子岩治理项目、木塔乡中园治理项目、昭潭镇昭潭村王屋组马岭崩塌治理项目,现均已通过市级验收。另外,全县4处中型地灾点均已通过搬迁避让及调查评价等手段完成降级,由中型降为小型地质灾害隐患点。4.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高。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I。制定并发放地灾“两卡一表”及宣传材料等;每年举办全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人员培训会,参训人员共计约700余人次。5.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更新和切坡建房数据库建设,推进县级地质灾害预警平台的搭建,不断加快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监测预警和指挥调度三大系统的集成,智慧防灾工作稳步推进,信息化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三)“十五五”防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2025年8月18-21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亲临考察并作出重要讲话,要求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一是孕育地质灾害背景条件的复杂性没有发生改变;二是气象条件依然复杂多变,极端气象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三是地震威胁依然存在,预测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四是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偏远山区切坡建房引发的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已成为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每年5-9月,均是全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很大,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十五五”防灾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地质灾害隐患识别能力有待提高。地质灾害生成机理复杂,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动态性、复杂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受工作精度、技术方法和手段等多种因素影响,风险隐患尚不能及时有效识别。二是地质灾害风险区亟需划定。全县尚有一定地质灾害隐患未被查明,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极端天气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地质灾害的防治难度,致使每年新发生的灾险情80%以上不在已查明的隐患点上,有必要尽快查清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划定地质灾害风险区,以提高全县风险区管控能力。三是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亟待提升。目前全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主要依靠群测群防,监测手段较为落后;专业监测工作刚刚起步,多数已知隐患点没有安装监测预警设备,地质灾害何时发生的问题仍难以解决,应尽快推进智能化监测预警工作,提升预报预警的精准度。四是地-8-质灾害综合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截至“十四五”末,全县共有崩塌85处、滑坡53处、泥石流5处、地面塌陷4处,需要通过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等措施来消除隐患威胁。五是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仍需加强。根据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基层防灾需求,全县需快速提升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水平,加强地质灾害生成机理、隐患早期识别、精准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尽快推广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六是地质灾害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统筹不够,从源头控制地质灾害风险亟需加强。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耍讲话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聚焦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等关键问题,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建立以“风险双控、全域整治、科技防灾”为核心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风险调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基层防灾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大作为,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三优”新局面提供地质安全保障。(二)规划原则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以对人民生命安全极端负责的精神,加强人口密集区、人类活动集中区、重大工程建设区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提升能力、降低风险。把“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的工作理念贯穿地质灾害防治全过程,创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技术方法,提升“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的遥感识别和调查评价能力、”什么时候发生”的“人防+技防”监测预警能力,以及基层防灾和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地质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切实减轻地质灾害风险。3,全面推进、突出重点。统筹东中西部,兼顾突发与缓变,全面推进各地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聚焦防灾减灾关键领域、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及重点地区、重点隐患和重点时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合理部署,务求实效,努力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4.综合治理、服务发展。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树立底线思维,强化源头管控,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突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反向约束,科学安排监测预警,按照“宜搬则搬、宜治则治”原则,统筹实施好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等综合治理措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提供基础支撑。5.统筹协调、群防群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分级管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着力提升基层群测群防能力,督促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落实监管责任和工程建设单位主体责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切实减少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三)规划目标一是逐步提高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水平和早期识别能力,全面掌握全县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二是建成新型高效群专结合智能化监测预警体系,显著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三是大力实施搬迁避让,及时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四是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逐步消除威胁30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五是构建更加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和装备保障体系,显著提升基层防灾能力;六是助力构建功能全面、互联互通的省、市、县一体化地质灾害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指挥调度的智能化,实时更新数据库,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精准化和便捷化,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重点指标表类别指标名称单位2030年目标指标属性调查评价地质灾害建患遥感识别项1预期性1:5万县级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1约束性重点乡镇1:1万地质灾害详细询查项1约束性地质灾害“三查”工作项1约束性赛测预警雨量站点建设与维护个14预期性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安装个55预期性网格化体系建设个1预期性利用市级地质灾害桌预报预警平台个1约束性搬迁避让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处14预期性工程治理地质灾害排危除险处3预期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处10预期性基层防灾能力建设基层防灾能力建设项1预期性法规建设、地灾科普宣传项1预期性信息化建设地质灾害数据库个1约束性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一)地质灾害易发区依据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现状她质灾害分布分布规律、发育特征和危险性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把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为高、中、低三个级别(见附图1),分述如下: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葛公-木塔-沼潭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I)主要分布在尧渡镇东南部、葛公镇西部及南部、泥溪镇及昭潭镇东部,总面积约1007.68平方公里。该区地貌类型以低山、中高丘为主,地形起伏大,山势较为陡竣。工程地质岩组为较坚硬一软弱片状含云母千枚岩、板岩岩组、坚硬-软弱薄-厚层状砂岩泥岩页岩为主的碎屑岩岩组,多具软弱夹层且易于风化,区内滑坡及滑坡隐患、泥石流主要发生于地形坡度较陡、残坡积物较厚的土质斜坡或冲沟。该区现有地质灾害点93处(崩塌52处、滑坡38处、泥石流3处),均为小型,威胁251户,870人生命和3206万元财产安全。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中易发区面积1384.41平方公里。分为好亚区。(1)青山■官港■尧渡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中易发区(III)该区位于青山、官港、尧渡一带,面积883.82平方公里。该区地貌类型为低山和中、高丘,地形起伏较大,工程地质岩组主要为坚硬-较软弱片状含云母千枚岩、板岩岩组,多具软弱夹层,易于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该区现有地质灾害点39处(崩塌24处、滑坡13处、泥石流2处),均为小型,威胁94户,380人生命和2108万元财产安全。(2)尧渡·葛公.洋湖滑坡、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