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提升综合能力,保障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推进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及能力的现代化,更好地服务新阶段现代化新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十五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省“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市“十五五”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十四五”时期,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应急管理改革事业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全市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形势总体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环境。(一)取得的进展应急管理改革深入推进。严格落实机构改革要求,坚持与国家、省和市保持步调一致,整合多个部门职责,县、乡两级组建应急管理部门,有序承接安全生产委员会、减灾救灾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等5个议事协调机构职责。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党组改设党委稳步推进,党的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防、抗、救”的职责边界基本划清,会商研判、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军地联动等机制逐步健全,基本实现了对事前预防准备、事发监测预警、事中应急救援、事后恢复重建的全面管理,新部门新机制新队伍的优势日益显现。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制定出台《市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等制度,安全生产治理体系、责任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逐步健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大力实施安全生产攻坚行动、“1+10+10”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化重点领域治理,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秩序得到了进一步整顿,企业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常抓严管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截至2025年底,共统计上报各类生产安全事故51起,造成52人死亡,较“十二五”,事故起数减少106起,死亡人数减少19人。较好地实现了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的预期目标。期间,共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2起(分别是“2016.6.21”较大道路交通运输业事故造成3人死亡、“2017.11.26”较大客运电梯安装施工事故造成4人死亡),较“十二五”,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均持平(分别是“2014.4.16”较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3人死亡、“2015.3.15”较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4人死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全面实施,全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启动,水旱灾、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不断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初步建立,受灾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6小时之内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成功处置应对了2018年严重雪灾、2019年伏秋冬连旱、2025年严重洪涝灾害等重大灾害。五年来,全市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森林火灾,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1%。应急救援效率显著提升。圆满完成全市消防救援队伍改制转隶工作,组建市本级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消防救援站建设不断推进,建立专业、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3支、专兼职矿山应急救援队3支、专兼职危化应急救援队5支,支持和鼓励发展社会救援队伍1支,加强军地协作,健全参与救灾等工作联动机制,全市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初步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加速推进,修订印发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修订市级专项应急预案12个,常态化举办综合应急演练,应急救援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应急管理协同发展,与周边地市共建森林防灭火等应急联动协调机制,区域协作互助、优势互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基础保障逐步夯实。基层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深入推进,市镇村应急广播体系初步建成,发展灾害信息员三百余人,新建1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农村住房保险试点工作扎实开展,城乡灾害设防水平和综合防范能力明显提升。应急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逐渐加大,危化品、尾矿库、高速公路、林业、防汛防台风等监测预警系统基本建成,稳步推进“智慧应急”试点任务,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和人力资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应急管理和安全文化“五进”活动深入开展,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不断提高,累计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4个、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个。(二)面临的挑战“十五五”时期,我市自然灾害点多面广线长的基本市情没有改变,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发多发的客观形势没有改变,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应急管理体系仍需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统与分”“防与救”的责任链条仍需进一步衔接,部门配合、条块结合、区域联合、军地融合等机制运行不够顺畅。应急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应急预案体系、监管执法体系、应急救援体系、风险防控体系等尚不健全,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监测预警、风险研判等机制尚待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的机制和支持政策不够系统,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仍处于爬坡期、过坎期,重点行业领域的高风险特征未彻底转变,安全风险还未从根本上化解,全市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高危工商贸企业等基数大,新产业、新业态、新领域的安全风险日益涌现。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技能与安全意识薄弱,非法违法生产经营与建设行为依然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存量风险尚未消化,增量风险不断增加,安全风险越来越复杂,使得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防灾减灾救灾任务繁重。我市地处江淮之间丘陵地带,南北冷暖气团交汇频繁,气候复杂,极端性天气多发,地质构造多样,易受洪涝、台风、风雹、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生物病虫等灾害侵袭,郯庐断裂带自北向南纵贯我市部分乡镇(街道)。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受灾害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全市自然灾害防治现代化水平不高,城市排水防涝设施不够完善、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偏低,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和管理不足。应急能力与繁重的防灾减灾救灾任务还不匹配。应急工作基础相对薄弱。应急救援力量不足,队伍布局不够合理,专业处置水平不高,大型、特种救援装备配备不足。应急通信、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科技支撑等保障还不完善,难以满足极端复杂条件下的救援任务需要。监测预警、辅助指挥决策、监管执法、救援实战、社会动员能力还有所欠缺,应急指挥救援智慧化程度不高。关键基础设施承灾能力有待提升,不少地方城市高风险、农村低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基层应急管理部门人员少、任务重、人岗不相适问题较为突出。安全应急教育公共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总体薄弱。(三)发展的机遇。“十五五”期间,我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应急管理着眼“全灾种、大应急”加快转型升级期,这为我市站在新起点上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实现应急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历史机遇的战略维度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断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发展,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础。应急管理作为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为应急管理发挥更大的效能提供了更高的定位。国家和省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平安提供了发展新能级。从上级部署的高度重视看。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等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两次考察的重要讲话指示,为全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指出推进智慧应急试点省建设,建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实施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政策环境持续优化,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和基本前提。从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看。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发生深刻变化,实现小康生活以后人民对“平安”的美好生活需求更加迫切,将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合力。随着平安中国建设、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度、参与度逐步提升,为源头治理、风险防控、监督管理、应急救援等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从科技创新的发展机遇看。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将加速推进我市新技术装备开发和先进技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高科技成果深度集成应用,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智慧应急”建设提供强大技术支撑,将大幅提升风险管控、监测预警、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能力,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快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从的发展进程看。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区域发展整体效能全面提升,为应急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基础。“十五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高水平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展现城市建设新形象、奋进新征程,高标准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奋力在实现“两个更大”中走在全市前列,这为全市应急管理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发生深刻变化,实现小康生活以后人民对“平安”的美好生活需求更加迫切,将为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深化“铸安”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降低灾害事故损失,全力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新阶段现代化新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安全发展。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凝聚力量、提供保障。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事故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要,筑牢人民群众的生命防线。——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树立底线思维和系统观念,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注重关口前移,强化源头管控,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建立立体式、全灾种、高水平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救援、事后救助相结合,提升应急救援综合保障能力,最大限度的控制风险、消除隐患。——坚持依法管理、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