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强调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发展,提升服务品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序言“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纵深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本规划依据中央、省和市关于文化旅游发展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县实际制定。在总结县“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分析县“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依据《“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省“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五五”建设发展规划》《市“十五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相关要求,确定“十五五”期间县文化和旅游发展指导思想、主要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谋划“十五五”期间优化文旅全域发展布局、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健全文旅产业体系、丰富文旅游产品体系、打造文旅产业重大项目、创新文旅市场营销模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黄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重大机遇,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抓住5G网络、超高清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县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把县建设成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康养旅游首选地的目标提供支撑。第一章发展背景和机遇挑战一、“十四五”发展简要回顾“十四五”期间,县文旅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发展全面推进,旅游营销不断增强,“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旅融合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发展成效1.文旅设施完善提升。“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设施不断覆盖延伸,新建县文化馆、腔博物馆,完成图书馆改扩建工程,建成综合阅读服务大厅和少儿馆。广电设施持续完善,建成10个室内外固定放映点和农村“户户通”5000套。旅游设施不断提升,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94座,百度地图上线率100%。旅游交通不断改善,乡村旅游公路等级不断提升,G318青木段通车,建成青朱陵、蓉十杜等旅游风景道。2.文旅服务明显增强。“十四五”期间,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年均服务群众30万人次以上。常态化开展“送戏进万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图书流转活动。打造群众文化结对辅导、文艺沙龙、经典阅读、节庆晚会等文化活动品牌30余个。3.文旅产业快速增长。“十四五”期间,出台《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实施意见》,编制《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立足良好生态本底资源,打造文旅康养产业,每年遴选19个重大项目进行重点调度,建成九华山温泉养生谷、德懋堂、天下粮仓、大地数字影院、陌上星空精品民宿等文旅项目。4.旅游营销持续加强。“十四五”期间,建立县山联动一体化旅游营销机制,成立东九华旅游联盟、大九华旅游营销联盟等旅游协会组织,加盟文旅企业和经营单位突破70家。串联打造芙蓉花海、七步飞泉、黄石溪秋色、陵阳古镇等网红打卡点,推出美丽乡村游、非遗研学游、红色体验游、城市文化游等系列主题线路产品20余个。5.文旅融合加快发展。“十四五”期间,文化旅游互促发展不断推进,新增A级景区5家,入选省级旅游强县,新增省级优秀旅游乡镇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3次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2019年旅游总人数达1620.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05.97亿元。2025年在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旅游接待量恢复到2019年的74.9%。6.文化遗产保护有力。“十四五”期间,文物普查保护取得实效,新发现文物点39处,新增重点文保单位省级2处、市级7处、县级9处,县博物馆等10余处文物资源开发成旅游景点。非遗传承发展得到加强,新增非遗名录省级4个、市级6个、县级14个,以及省级非遗传承人4名,成功拍摄推出腔党建电教片《山花烂漫》、农民画电视纪录片《画里》。7.文旅市场规范有序。“十四五”期间,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整合文化、文物、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旅游市场执法队伍和职能,组建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常态化开展文化旅游市场巡查检查、佛教商业化整治、出版物市场专项整治、“黑广播”“境外卫星传播秩序”专项整治以及“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文旅市场运行平稳有序,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二)存在问题1.旅游经济总体规模不大。“十四五”期间,文旅产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旅游经济发展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旅游经济的体量和总体规模还不大,与东部发达地区、我省南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旅游产业的战略新兴产业、首位产业的地位还不明显。2.文旅融合发展不够紧密。“十四五”期间,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文旅合并重组,“旅游+”、“+旅游”和“互联网+文化”等多业融合发展不断推进,但文化旅游“单打独斗”式发展尚未明显改变,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还不深入,成效不突出。3.文旅品牌影响力不够大。“十四五”期间,景区景点创建和文旅活动品牌塑造取得了系列成果,县山联动发展初具雏形,重点文旅资源推介深入推进。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格局尚未发挥成效,品牌宣传推介的力度还不够,文旅的特色价值显现不够。4.旅游配套设施质量不强。“十四五”期间,乡村游、红色游、非遗体验游、健身休闲游等旅游业态不断发展,呈现一定规模,带动了全县旅游经济的整体提升。但与之相配套的旅游公厕、民宿农家乐、停车场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档次不高、管理不善、运维力度不够等问题较为明显。二、“十五五”发展机遇和挑战(一)发展机遇1.战略机遇相互叠加。“十五五”时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覆盖,深入实施扩大内需、乡村振兴、文化自信、全域旅游、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全力打造“大黄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等战略,为文旅发展带来全面利好政策。县作为市的东大门,位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两山一湖”核心区,是串联、黄山、宣城、安庆四市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将会享有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2.文旅融合不断深化。“十五五”时期,文旅融合将进一步深化,由磨合期过渡到深化期。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托文旅资源整合,引入文化创意,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从产品项目供给、文旅公共服务、产业优化发展、文旅品牌创建等方面,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多方位深度融合,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格局,促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3.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十五五”时期,国内市场将更加强大,中等收入群体将规模更大,必将带来消费需求规模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人民群众对旅游需求渴望得到进一步释放,尤其是文化旅游、养老旅游、健康旅游、研学旅游等需求将成为持续消费热点,县休闲、康养等产业发展也将迎来广阔市场。4.全域旅游全面推进。“十五五”时期,随着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域旅游不断成为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坚持以全域旅游为载体,推动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将有利于提升旅游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和带动经济转型发展。5.科技赋能带来变革。“十五五”时期,随着5G智慧时代到来,科技将快速重塑生活方式,带来文旅管理、服务、体验的新变革,催生全新智慧景区、智慧服务、智慧化管理,推动文旅融合数字化发展,解决长期存在的资源不可替代、体验难以复制、需求不好预判等难题,开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新局面,通过新技术、新玩法进行嫁接,实现新业态创造新资源、新应用带来新体验、新平台支撑新服务。6.交通格局逐步优化。“十五五”时期,国家推进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区域城市同城化将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利好。池黄高铁建成运营,合池高铁、池宣高铁以及高速、国省干线等重大交通项目谋划启动,将进一步缩短与沿线城市时空距离,推动深度接轨合肥都市圈、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7.乡村建设新的机遇。“十五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随着逆城镇化潮流的出现和乡村建设行动的实施,乡村整体环境的改善与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项目整合发展,必将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提供新机遇。(二)面临挑战1.百年大变局带来挑战。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趋于复杂,必将深刻影响文化和旅游领域发展格局,也将给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带来风险与挑战。2.内生市场非常薄弱。县人口少,周边地区人口也相对较少,内生市场非常薄弱。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本地旅游、短途旅游更受人们推崇,内生市场对文旅产业发展作用更加凸显。3.生态管控愈发加强。北临长江,南依皖南山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文旅发展的重要优势。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用好生态资源,拓展产业价值,是文旅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4.市场需求迭代升级。随着“体验为王”时代到来,消费者对品质生活、互动体验、个性定制、便捷服务的要求更高,加之新冠疫情对旅游需求端和供给端都带来重大打击,文化和旅游能否敏锐对接市场需求、保障游客安全、推进文旅产业迅速恢复并快速发展将是面临的又一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文化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进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统筹文化旅游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文旅名县战略,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东九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以文旅融合、产旅融合发展为路径,打造文化旅游消费新增长点,提升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增强文化旅游发展影响力和综合实力,为加快推进现代化“九华圣境、灵秀”建设贡献文旅力量。二、基本原则——坚持优先兼顾生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旅游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充分发挥旅游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优势,将绿色发展贯穿到旅游规划、开发、管理、服务全过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文旅产业新格局。——坚持科技引领创新。以5G、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推进文化、旅游、科技业态深度融合,构建网络化管理格局和信息化管理模式,以科技创新促进文旅产品创新、提升文旅产品品质,打造智慧文旅新亮点,推进现代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多业联动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促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加快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文旅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打造旅游新业态,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推动文旅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坚持全域统筹协调。文旅产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与旅游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要统筹国土空间规划、交通建设、城市发展、乡村建设、农业、林业等与文化和旅游的协调发展,共促共荣。三、发展目标——全域旅游发展进一步深化。到2030年,分别创成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东九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旅游“四级”联建带动景区景点、名镇名村创建取得重大成果,基本形成全域旅游、全域可游、城乡一体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文旅产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到2030年,旅游项目库持续更新优化,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成果显现,对标国际一流标准创新产品业态,推进建设高端旅游演艺项目、国际品牌赛事、精品旅游风景道、乡村特色民宿集聚区、康养基地、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新型设施及新业态产品,构建全产业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将县打造成为“大黄山”区域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城市。——文旅公共服务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