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期间新能源发展规划聚焦于提升清洁能源比例,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下面是网友整理编辑的“十五五”新能源发展规划研究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喜欢就下载支持!
“十五五”新能源发展规划研究新能源是全球具有战略性和先导性的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技术变革和能源发展的方向,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领域,是解决能源资源短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我县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太阳能、风能等资源条件良好,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对提升我县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以及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发展基础与形式(一)资源条件1、太阳能省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多年平均实际日照时数为1100-2100小时,多年平均辐射量为3300-4500MJ/m²。从地域分布上看,县属于省太阳能资源一级可利用区,县城关地区太阳年辐射量在95.6-120.5千卡/平方厘米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2422小时,太阳能辐射资源位于全省前列,适合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2、风能从全国范围看,省属于四类风能资源区,风速相对较低,风功率密度不高。省内风能资源可利用区域主要位于中部的襄阳—荆州的南北向风带、鄂北的枣阳—英山的东西向风带、鄂东湖岛及沿湖地带、鄂西南和鄂东南的部分高山地区。县位于黄淮平原与江汉平原隆起带,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600米以上高山17处,山高南北对流风高且大,风能储量达100万千瓦,2006年被省发改委纳入全省风场开发的重点县,仙居顶、五岳山、擂鼓台、娘娘顶等平均风速在6.8米/秒以上,平均风功率密度360瓦/平方米以上,主风向和最大风能密度一致,有效风速小时数较高,中低风速出现较多,无破坏性风速,风能品质好,风能资源丰富。3、生物质能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28.12万亩,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60万吨;同时,县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约为112万亩,薪炭林、地脚柴分布广泛,年可提供燃烧原料20万吨,是一种有显著效果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再加上城镇生活垃圾及猪、羊、牛、鸡四大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基地的畜禽粪便资源,县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生物质发电理论可开发量较大。(二)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成效与特点1、新能源产业作为我县支柱产业发展迅猛县光能资源丰富,是天然的风力发电厂,被誉为“华中风电之都”,已吸引中电投、中广核、三峡新能源等10多家央企和上市能源企业进驻开发,装机容量达80万千瓦,规模位居全省第一。除大力开发风能资源外,近几年向生物质能、太阳能、沼气、小水电、地热等多个绿色能源领域进军。“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年产值10亿元,实现税收2亿元。全县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项目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快速发展态势。2、新能源产业为脱贫攻坚添动力“十四五”以来,县抢抓光伏扶贫政策,大力发展光伏扶贫产业,把扶贫和金融相互结合,给贫困户送去长期“阳光收益”。我县目前建成了规模最大的精准扶贫光伏电站——芳畈光伏电站,芳畈光伏电站每年可直接为县贡献扶贫资金2562万元,而且持续时间长达20年。同时,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对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对我县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三)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1、管理体系和市场机制仍需完善现有的能源管理体系是以传统能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与可再生能源的特点不适应。虽然国家、省市都相继出台一些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文件和措施,尽管一些政策已经明显倾向新能源产业,但是对新能源产业政策扶持力度远远不够,由于新能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发展成本过高,与传统能源相比,政策扶持新能源产业相对较弱。2、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可再生能源虽然是低碳、环保、清洁的可再生能源,但是热电项目在开发建设中可能产生大气环境污染等影响,风电项目在开发建设中占用林地较多,监管不力将会造成水土流失等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光伏电站受土地制约明显。3、科技核心竞争力不足我县已初步形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新能源汽车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但新能源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自主创新技术薄弱,导致产业发展层次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制造关键核心新能源装备的龙头企业,缺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业产品配套协作能力不强,以基地或集聚区建设为载体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新能源产业总体上全而不优、多而不强。二、“十五五”期间县能源发展环境分析(一)发展背景及趋势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集聚迸发,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层出不穷,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统筹全局,把握机遇,因势利导,集中力量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国际看,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新能源汽车、页岩气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分布式能源、能源互联网等领域蓬勃兴起;新能源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相互渗透、不断融合,各主要国家纷纷将新能源作为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先手棋。同时,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欧盟、日本、北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更新和制定新能源发展战略,能源加速向清洁化、低碳化新能源时代迈进。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纳入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篇章,为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指明了方向。顺应全球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加快实施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双替代战略”,明确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使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为能源增量的主要力量。从省内看,“十四五”期间,我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新十年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我省深入实施,为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我省资源型、重化型产业结构突出,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201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十大重点产业引领带动全省形成4个万亿元产业、10个5000亿元产业”,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决策部署,依托既有产业基础,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明确主攻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快速高效发展。(二)“十五五”县能源发展的机遇、挑战和要求1、节能减排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源生产和消费清洁化形势紧迫,对此,省出台了《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及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目标。为实现省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并加快建设全省生态示范县,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正在进行或面临转型升级,进驻的企业项目准入门槛也不断提高,工业将走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工业体系。2、能源体制改革面临机遇能源供应相对宽松的时期,是能源体制改革阻力最小的时期,当前形势下,是进行能源供给侧改革的有利时机。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竟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政策落地,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正在形成,这为优化能源供需结构,建设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3、能源科技持续推进创新目前,能源技术发展正面临革命性突破,能源科技不断进步。科技引领未来,以互联网+智慧能源、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新能源汽车等为代表的能源科技创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极大的推动了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是能源安全保障、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标的技术支撑和持续动力。在能源科技迎来新革命的时期,应顺应新形势,抓住能源技术革命契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重大能源创新技术应用,如何掌握先机技术,选择、使用和推广先进能源科技成果,是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的现代能源消费体系的关键。三、“十五五”县能源发展思路和重点措施(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新能源安全发展、清洁发展、高效发展的总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优化供给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创新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新兴产业提规模、品牌高墙提价值、跨界融合提潜能,大幅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全方位、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产业体系,打造一批全国领先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支撑。(二)总体目标“十五五”期间,逐步构筑以绿色低碳、节能高效、多元互补、智慧互联为主要特征的能源消费体系,新能源消费比重显著提高,新能源供应基本满足未来能源消费增量需求;建成以创新引领、智能高效、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为核心特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体系,建成一批特色优勢明显的集群基地;力争把新能源产业发展打造成为我县重要支柱产业,有效促进我县能源结构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新能源消费比例不断提高。到2030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左右。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30年,全县新能源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0亿元,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亿元。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30年,依托中广核等一批企业。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形成一批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自主技术、产品和品牌。(三)发展思路和重点1、加快推进绿色电力发展——风力发电“十五五”期间,综合考虑风能资源的分布、场区面积及地形、交通状况、地区发展规划和并网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对风电场进行合理选址。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中电投、中广核、三峡新能源等企业合作的分布式风电项目的建设。吸引国际国内风电装备制造领域龙头企业落户我县,鼓励县内已有配套企业融入产业链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独立创新、联合创新,促进风电装备采购生产本地化、高端化,推动风电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工程总承包、运维服务等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实现风电产业规模化、关键技术自主化、市场销售国际化、运营服务一体化。结合风电项目建设以及花卉种植、运动设施建设等,建设一批风车花海、山地自行车等“风电+旅游”项目,促进风电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力争到2030年,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1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发展生物质能源,主要有生物质发电和生物质燃料两大应用方向。生物质发电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为农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途径;生物质燃料,除了可以拿来直接燃烧发电,还可以生产生物质燃油,作为汽油或柴油的替代品,用途广泛,前景看好。“十五五”期间,县要抓好发展生物质能前期工作,生物质发电发展潜力较大,随着收集范围扩大,发电成本下降,可提供的农林生物质资源量还会进一步增大。因地制宜利用沼气、生物质自燃发电、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技术,综合治理和能源化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力争到2030年,生物质能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5万千瓦。——光伏发电坚持集中式、分布式相结合,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光伏发电发展模式,提高光伏发电质量和效益。在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等相协调的基础上,利用塌陷地、荒山荒地等土地资源,采取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分步实施的方式,实施“光伏+环境治理”;利用工业园区以及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屋顶资源,建设一批“光伏+屋顶”分布式发电项目,推动光伏发电就地生产、就地消纳;结合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以及设施农业、渔业、养殖业等,建设一批风光、农光、渔光等“光伏+综合利用”项目,促进光伏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力争到2030年,新增80万千瓦。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