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十五五”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林业“十五五”发展规划旨在提升森林覆盖率,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林业“十五五”发展规划“十五五”是全面深入贯彻绿色发展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红线的重要时期。我县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打造林业强县”为主题,强力推进植树造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国有林场改革、产业建设等工作,全县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五五”的林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十五五”林业发展主要成效与存在问题(一)主要成效。“十五五”以来,深入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建设部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力推进林业改革创新,奋力推动“省第一林业大县”向“省第一林业强县”转型跨越,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全面加速。1、抓调整,优质效,林业产业构建新格局。着力把省第一林业大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合理调整长效基地和速效产业结构,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全县林业产业质效不断优化。一是核桃产量产值不断提升。推行技术“外包托管”合作,良种新建基地与改优老基地“两手抓”,新建良种基地2万亩,提档改优基地5万亩,培植专业镇2个、专业村35个。一是环城樱桃产业实现良好起步。着力把小樱桃做成大产业,采取合作社十基地+农户模式,城关八里,红塔李湾、党湾,军店中村新建樱桃基地1万亩,建成环城樱桃长廊1.5万亩。初步形成樱桃种植、赏花采桃、樱庄休闲、电商直销等三产融合新业态、新产业。二是木本药材基地面积稳步增加。依托县域环境优势,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新建采叶银杏、七叶树、红豆杉基地面积达到6.5万亩(其中:银杏2.5万亩,七叶树2.5万亩,红豆杉1.5万亩)。三是林下立体开发发展迅猛。培植林下种养大户500多户,发展林下套药、种菜基地17.8万亩,林下养殖蜜蜂、林麝、梅花鹿等106万头(只、羽),年产值10亿元。荣获“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神农本草、伟丰中药被评为“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月亮湾驯养繁殖公司入选“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苗木花卉产业形成集群规模。市场化经营、社会化育苗,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管理,一年生与多年生苗木花卉互补,短期增收与长效品牌兼顾,全县年均大田育苗1.2万亩,其中:大樱桃繁育苗圃3个,150亩,年繁育优质樱桃嫁接苗25万株。2、抓修复,强保障,环境治理迈出新步伐。牢守“生态红线”,加大生态补偿,加快生态修复治理,筑牢全县生态屏障。一是国土绿化持续推进。以精准灭荒、长江两岸造林绿化和坟前植树为重点,完成交通干道和姚坪库区荒山造林5.99万亩,巩固城关、红塔、白鹤坟前植树1558座。二是生态公益林管护扩面。全县新增天然林停伐管护面积36.54万亩,国家级、省级、县级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停伐管护总面积达到299.34万亩。三是生态补偿力度加大。落实公开公示、财政一卡到户的惠农政策,推进大数据录入、网上信息监管工作,向农户兑现生态公益林补偿、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退耕还林政策补助、生态护林员补助等生态补偿资金2亿多元。3、抓创建,谋引领,生态文明呈现新气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目标,深入推进省级森林城市、绿色示范乡村和绿美生态廊道“三大创建”,引领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三乡”工程落实。一是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强力推进。“创森”纳入“五城联创”目标,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分管领导驻点办公、统筹协调,定期考核问责,适时现场攻坚,对标“森林城市”指标体系,大力推进了城区街道、公共绿地、重要水源地、停车场、河岸、道路和乡村绿化,生态文明培育和“创森”宣传,组织开展了古树名木普查、县树县花评选等活动。经过自查,已经达到命名授牌标准。二是绿色示范乡村创建全面展开。着力构建“第一、全国最美”城乡体系,选用乡土特色树种,乔灌花草结合,多层次、多色彩、多树种混交,推进绿色集镇、绿色村庄、绿色庭院等多种形式创建,完成集镇村庄植树100多万株,折面积4.35万亩。城关八里、红塔高碑、军店中村等63个村成功创建“省绿色示范乡村”。三是绿美生态廊道实现全域覆盖。以谷竹、十房高速,209、346国道,235省道及县乡道可视区域第一层山脊为重点,栽植柏树、核桃、石楠、大叶女贞等107.1万株,绿化高速公路沿线115公里,国省道沿线270公里,折面积3.83万亩。全县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形成了节点成园、道路成线的“绿美生态廊道”景观。4、抓严管,护资源,依法治林步入新进程。紧紧围绕依法治国方略,突出林木采伐、运输流通、木材经营加工等关键环节,不断推进依法审批、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严管严护,全县法治林业进程全面提速。一是严管林木采伐。坚持限额和凭证采伐制度,严格伐前设计,强化伐后验收,全县人工林商品材、非商品材实际采伐量分别占三年采伐计划的77.83%和83.02%,无重大乱砍滥伐林木案件发生。二是严管林地征占用。坚持先批后占、依法征占的原则,实施服务前置制度,办理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占用林地手续53宗,批准使用林地252.35公顷,无重大乱征滥占林地案件发生。三是严防森林资源受害消耗。实施森林湿地资源动态监测,推进林地变更调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严防森林火灾火情,全县无重大森林病虫灾情和森林火灾发生,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稳步增长。四是严查涉林违法犯罪案件。坚持违法必究、查办从快、处罚从严,组织开展“利剑”、“长江生态大保护”、“绿盾”等各种专项行动,查处涉林违法犯罪案件542起,其中:刑事案件71起,行政案件471起,共处罚601人次。5、抓改革,活机制,林业发展释放新动能。着力绿色发展需求,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创新,打破发展“梗阻”,释放发展动能,放大改革红利。一是国有林场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在省率先完成“三定”设置、整合重组、社会保障、社会事务剥离和经营机制创新等国有林场主体改革任务。国有林场实现政事分开,专职承担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职责。二是集体林“三权分置”磁吸效应显现。以集体林“三权分置”改革激活投资动力,全县引进涉林企业28家,培育林业产业大户860户,专业合作社35个、吸纳入社农民2955户,完成林权抵押登记32宗、21.6万亩、贷款26400万元。三是林业行政审批服务向好趋优。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要求,主动与国家、省、市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接,涉林行政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审批办理时间较往年压缩一半以上,所有审批项目实现零收费,林业“两金”全面取消。(二)存在问题1.人工造林难度增大。经过多年大规模造林绿化,目前可造林地自然立地条件差,造林成林越来越困难,土地已经成为加快林业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加之传统的劳动力、土地等投入要素优势逐步丧失,造林抚育用工短缺,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一些地方出现造林落实难问题。同时大部分造林没有项目支撑,资金没有保障,出现了重造轻管现象。2.资源保护压力加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产业发展与资源破坏矛盾加大,保护的压力持续增加。林地、湿地保护与工农业、城镇、交通等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矛盾突出,使林地、湿地保护与项目建设抉择陷入两难境地。正确处理好利用与保护关系,有效利用森林资源,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是林业主管部门面临的艰巨任务。一些地方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现象依然时有发生,森林消防形势不容乐观,全县森林覆盖率高,植被茂盛,林下可燃物益增多,不仅易引起森林大火,而且扑救难度日益增大。我县部分乡镇马尾松纯林面积较大,松材线虫病等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的蔓延,预防形势相当严峻。3.产业质效提升乏力。社会对林业产业期望较高。林业产业化程度低,发展相对滞后。林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极具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森林康养等生态产业潜力远未发挥。4、基层林业站所(场)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国有林场、乡镇林业工作站人才队伍薄弱,人员和知识老化,新补充人员知识结构与岗位职责不匹配;二是国有林场及乡镇林业工作站基础设施落后,办公条件不佳。基层站所技术装备落后,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野生动植物保护、资源管理、林业执法、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控等现代装备手段落后,协同创新平台严重缺乏,高新实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足。二、“十五五”林业发展规划(一)基本思路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围绕“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这个主题,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林业实际,以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动力,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稳步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着力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积极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力做好建设绿水青山、保护绿水青山、利用绿水青山三篇文章,筑牢“一江清水永续进京”的生态屏障,实现长江大保护、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实现乡村振兴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林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规划保障和科学的政策指引。2.基本原则(1)坚持生态优先,统筹城乡生态建设的原则。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把林业发展规划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统筹城乡绿化,按照城乡一体发展规划,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大力开展村庄绿化建设工程,实现“城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的森林、生态。(2)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兼顾原则。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生态红线,严格保护好现有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资源,建设和保护国家及地方生态公益林,改革和优化商品林业经营体制机制,形成节约开发森林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均量“三量”齐升。正确处理保护生态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城镇规划建设、土地空间开发等各领域和全过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挥林业支撑生态和保障供应的双重作用,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3)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生态特色,促进产业融合,协调推进生态发展,把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作为重点,提升森林质量、稳定森林覆盖率,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林地发展林下经济。把兴林富民作为根本宗旨,通过兴林富民切实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实现生态与富民双赢。(4)坚持改革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把深化改革作为林业发展的动力,拓展林业发展空间,释放林业生产力;坚持改革与创新相结合,把依法治林作为林业发展的保障,加强普法教育,提升执法水平;把科枝兴林作为林业发展的手段,推广林业科枝,解决生产难题。3.发展目标到2030年,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精准灭荒行动和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使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6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森林蓄积量达到3407万立方米;森林城镇、森林乡村和绿色示范乡村创建达到60个,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20万亩。总产值达到30亿元,林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全县主要道路绿化率、河流岸线绿化率达95%以上,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0%以上,生态文明教育普及率达90%以上;不发生重大等级以上(含)森林火灾,全县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0.4‰以下;征占用林地审核率达100%;全县年森林采伐限额控制在10万立方米以内,不发生重大林业案件;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率达到100%;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建设森林康养基地3个,为生态旅游提供条件;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地保有量、野生动植物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4.总体布局被国家划定为秦巴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根据林业特点和的自然地理条件,按照点面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将全县规划为生态保护建设区、绿色产业建设区和生态廊道,“三区一廊”的发展总体布局构建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城乡一体的林业发展体系。(1)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在野生动物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