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强调加强红色思政教育,培养新时代接班人,如何更好地落实成为关键问题?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在全市红色思政教育深化推进会上的讲话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在全市红色思政教育深化推进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红色思政教育深化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论述,全面总结近年来我市红色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与经验,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与挑战,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凝聚共识、创新举措,推动红色思政教育走深走实,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团市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文旅局等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市、区)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中小学校长、少先队辅导员代表和红色宣讲员代表。刚才,团市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区第一实验小学作了汇报发言,讲的都很好,我都同意,大家一定要落实好,下面,结合工作实际,我再讲几点意见。一、肯定成效,红色思政教育根基不断筑牢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红色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为目标,统筹整合红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载体,推动红色思政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全市红色思政教育呈现出“队伍不断壮大、载体持续丰富、成效日益凸显”的良好态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了强大红色动力。(一)红色宣讲队伍持续壮大,育人力量不断汇聚全市已组建各级各类红色宣讲队伍120支,吸纳宣讲员2300余名,形成了“老党员+老战士+青年骨干+教师”的多元宣讲矩阵。其中,由退役军人组成的“老班长”红色宣讲团影响力最为广泛,全市共组建市级“老班长”宣讲团1个、县级分团10个,吸纳参战老兵、荣立战功的退役军人等宣讲员320名,平均年龄68岁,累计开展宣讲活动860场,覆盖青少年15万人次。市“老班长”宣讲团团长(注:此处为宣讲员代号),虽已72岁高龄,仍坚持每月深入学校宣讲不少于5场,用亲身经历讲述战场故事,其主讲的《战壕里的入党申请书》被评为全省优秀红色宣讲课例。青年宣讲力量不断充实,全市选拔培养青年红色宣讲员850名,其中教师宣讲员520名、大学生宣讲员230名、机关青年干部100名,打造了“青言青语讲党史”特色品牌。*区教育局组建“青年教师宣讲队”,30名队员结合学科教学融入红色故事,年均开展“课堂微宣讲”2000余次,覆盖学生8万余人。*县团县委组织“红领巾讲解员”队伍,选拔培训中小学生讲解员150名,在县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开展志愿讲解360场,接待参观者5万人次,既锻炼了青少年的表达能力,又传播了红色文化。(二)红色课程体系逐步完善,教育内容更加系统全市已构建起“基础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的红色思政课程体系,编写红色教育校本教材68套,开发特色课程120门,形成了覆盖小学、初中、高中的阶梯式课程链条。*市教育体育局牵头编写《红色基因代代传》系列教材,分为小学版(3册)、初中版(2册)、高中版(1册),纳入地方课程体系,全市80%的中小学已使用该教材开展教学,累计授课1.2万课时。特色课程亮点纷呈,*区第一实验小学打造“老班长与新少年”思政课品牌,将退役军人宣讲与课堂教学结合,每周开设1节专题课,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演绎+互动问答”形式,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红色精神,该课程已连续开展3年,累计授课156节,参与学生达3200人次,相关做法被《中国教育报》报道。*县开展“红色课文解读”活动,组织语文、历史教师深挖教材中的红色篇目,编写《红色课文背后的故事》教学手册,开发“一堂课讲透一个红色故事”微课程50节,在全县中小学推广使用,学生红色知识知晓率提升至92%。(三)教育活动形式不断创新,参与热度持续升温全市每年开展红色思政教育主题活动超过500场,形成了“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立体活动格局。线下活动中,“红色研学实践”“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情景剧展演”等成为品牌项目,市每年举办“重走革命路”研学活动,组织中小学生赴(注:此处为革命纪念地代号)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年均参与学生2万人次;*区举办“红色故事大赛”,吸引120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参与,评选出优秀故事作品100个,汇编成《青少年红色故事集》。线上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利用“互联网+”拓展教育渠道,*市青少年宫开设“云端红色讲堂”,邀请老党员、老战士线上宣讲46场,通过直播平台累计观看量达80万人次;*县教育局制作“红色微课”短视频120条,每条时长3-5分钟,内容涵盖党史知识、英雄事迹等,在学校公众号、视频号推送后,总播放量突破500万次,其中《小兵张嘎的原型故事》单条播放量达35万次,成为学生课余学习的重要资源。(四)红色阵地建设加快推进,育人场景更加丰富全市已建成各类红色教育阵地180个,其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个、省级15个、市级58个,形成了“城区有场馆、乡镇有站点、学校有阵地”的布局。*市投入1.2亿元改扩建革命纪念馆,新增“青少年红色教育体验馆”,设置VR重现战场、红色故事配音、革命歌曲传唱等互动项目,开馆以来接待中小学生团体参观200批次、6万人次,成为全市红色教育核心阵地。校园红色阵地实现全覆盖,全市95%的中小学设立“红色文化角”“党史宣传栏”,60%的学校建有红色主题展厅或活动室。*区第二中学打造“红色长廊”,在校园主干道两侧设置20块展板,展示党的历史重大事件、本地革命先烈事迹,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接受教育;*镇中心小学利用教学楼走廊打造“英雄故事墙”,张贴36位英雄人物画像及事迹简介,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我为英雄写赞歌”活动,累计征集诗歌、散文等作品2000余篇。校外实践基地不断拓展,全市建立红色研学实践基地45个,涵盖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推出“重走革命路”“红色印记寻访”等研学线路20条。*县依托本地抗日根据地旧址,打造“少年学党史”研学基地,开发“穿一次军装、走一段战壕、听一个故事、唱一首红歌”的“四个一”体验项目,每年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团队120个、3万余人次,成为县域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五)党团队一体化育人成效显著,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全市深入推进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建设,构建起“小学少先队启蒙教育+初中共青团衔接教育+高中党组织引领教育”的培育体系,累计发展少先队员45万名、共青团员12万名,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8000余名。*市开展“红领巾心向党”主题队日活动,每年“六一”“十一”等重要节点,组织全市少先队员开展“向国旗敬礼”“寻访红色足迹”等活动,参与少先队员达30万人次,增强了少年儿童的家国情怀。红色教育与德育评价深度融合,*区将红色思政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设置“红色素养”指标,从参与活动次数、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表现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施以来,该区学生参与红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参与率从65%提高至92%,涌现出“红色小先锋”1200名。*县建立“红色积分”制度,学生参加红色宣讲、志愿服务等活动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图书、文具等物品,累计发放积分8万分,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参与红色教育的内生动力。二、正视问题,红色思政教育仍存短板与不足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红色思政教育工作与新时代育人要求相比、与青少年成长需求相比,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覆盖面存在差距,城乡发展不够均衡红色思政教育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开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城区学校资源丰富、活动频繁,而农村学校受限于师资、场地等条件,红色教育开展相对滞后。据统计,全市城区中小学平均每年开展红色教育活动15场,而农村中小学仅为6场,差距达50%;城区学校红色教育专职教师配备率为70%,农村学校仅为30%,部分偏远农村学校甚至没有专门负责红色教育的教师。*县的调查显示,该县农村小学中,有40%从未开展过红色研学实践活动,60%的学生表示“只在课本上见过革命先烈事迹,没有听过现场宣讲”。区镇的3所农村中学,因距离城区红色场馆较远,加之交通不便,近三年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的次数均不超过2次,远低于城区学校的年均8次,导致农村青少年接受红色教育的机会明显不足。(二)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吸引力感染力有待增强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红色思政教育仍以“单向灌输”为主,形式局限于“听讲座、看影片、读课文”,缺乏互动性、体验性和创新性。*市教育局的调研显示,全市45%的红色思政课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仅有20%的学校运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创新形式;30%的红色教育活动缺乏设计,简单组织学生参观场馆、合影留念,没有深度讲解和互动环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线上教育资源开发不足,虽然部分地区开展了线上宣讲,但内容多为线下活动的简单录制,缺乏专门为青少年打造的短视频、动漫、直播等新媒体产品。全市红色教育类新媒体账号粉丝量超过10万的仅3个,短视频平均播放量不足5000次,与青少年喜爱的娱乐类、科普类内容相比,传播力和影响力明显偏弱,难以适应“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的认知习惯。(三)师资队伍专业薄弱,育人能力有待提升红色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存在“数量不足、专业不强、培训不够”的问题。全市中小学专职红色思政课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5%,80%的学校由语文、历史教师兼任,这些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党史知识和宣讲技巧培训。*区的调查显示,兼任红色思政课的教师中,有60%表示“对党史细节掌握不够,担心讲错”,50%认为“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兴趣”。红色宣讲员队伍管理不够规范,部分宣讲团存在“重组建、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全市有30%的红色宣讲员未接受过系统培训,宣讲内容随意性较大,有的过于侧重个人经历,缺乏思想提炼;有的内容陈旧,难以结合新时代青少年的认知特点进行转化,导致宣讲效果不佳。*县的“老班长”宣讲团中,有15%的宣讲员因年龄偏大、身体原因,难以适应频繁的宣讲任务,但因缺乏后备力量,只能勉强坚持,影响了宣讲的持续性。(四)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部门联动不够紧密红色思政教育涉及宣传、教育、团委、退役军人事务、文旅等多个部门,但目前仍存在“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的问题,尚未形成高效协同的工作格局。全市虽已建立红色思政教育联席会议制度,但年均召开会议仅2-3次,实质性协调解决问题较少;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教育部门掌握的学校需求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宣讲资源、文旅部门的场馆资源未能有效对接,导致“有资源的没渠道、有需求的没资源”。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红色思政教育的渠道较窄,主要以资金捐赠为主,在课程开发、活动策划、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参与不足。全市红色思政教育社会化项目仅占15%,多数活动依赖政府部门组织,缺乏可持续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难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多方参与”的育人合力。(五)保障机制不够完善,长效发展支撑不足资金投入缺乏稳定保障,全市红色思政教育经费主要依靠部门专项经费和临时拨款,未纳入财政常态化预算,导致基层开展活动时常面临“经费短缺”的困境。*区教育局每年用于红色思政教育的经费仅50万元,难以支撑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活动开展等需求,部分学校只能“象征性”开展活动,难以保证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红色思政教育未纳入地方政府和学校的绩效考核指标,缺乏有效的督导检查和激励机制。全市有60%的县(市、区)未将红色思政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范围,40%的学校表示“红色教育是‘软任务’,不如教学成绩重要”,导致基层推进红色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工作容易出现“一阵风”现象。三、聚焦重点,推动红色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市实际,下一步要以“筑牢红色根基、创新教育形式、建强育人队伍、深化协同联动”为重点,推动红色思政教育提质增效,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一)建强红色宣讲队伍,夯实育人主体力量一是壮大专业宣讲队伍。实施“红色宣讲人才培育工程”,未来三年全市新增红色宣讲员1000名,其中面向退役军人、老党员选拔“银发宣讲员”300名,面向青年教师、大学生招募“青春宣讲员”500名,面向中小学选拔培养“红领巾宣讲员”200名,形成老中青相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