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卫生健康规划聚焦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化公共卫生体系,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提高,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十五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健全和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体系制度,按照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和健康中国、健康建设总体部署,根据《市卫生健康“十五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十四五”时期,我市以健康建设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县创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域综合医改、“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医德医风建设专项行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全面提升了市医疗服务能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十四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基本如期完成。居民健康水平达到全市前列,截至2025年,我市常住人口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58岁,婴儿死亡率为0.95‰,无孕产妇死亡,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0%。(一)健康建设初显成效,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出台《健康2030规划》《健康促进公共政策审查制度》,在全省率先建成健康科普馆,创成省级健康促进县。深入实施健康“细胞”创建工程,创成健康示范家庭100户、健康促进机关33个、健康促进学校24所、健康社区(村)27个、健康促进医院13个、健康促进企业9家。誓节康养小镇、东亭骑行小镇、四合健康小镇3个乡镇创成省首批健康小镇。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厕所专项整治,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明显改善,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市创成国家卫生县城,东亭乡、四合乡创成国家卫生乡镇,新杭镇、誓节镇等5个乡镇创成省级卫生乡镇。(二)公共卫生体系持续强化,应急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分值及绩效考核方案。推进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达标率、覆盖率均达到100%。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截至2025年,高血压、II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92.56%、91.80%。完善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工作新机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4.5%。强化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实现艾滋病病人随访管理、肺结核患者管理全覆盖,血吸虫病达到省级消除标准。完善突发重大传染病应急预案,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持续加强,成功承办全省卫生应急处理现场演练工作。创新重点人群“三二六包保制度”、社区防控“十项措施”,规范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建设,成立疫情分析、核酸检测等8支应急队伍,实现新冠肺炎疫情“零确诊病例、零疑似病例、零无症状感染者”。(三)完善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筑牢人民群众健康屏障。建立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实现孕产妇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全免费、全覆盖。全面完成全市特困妇女“两癌”筛查工作任务。截至2025年,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率分别为92.25%、95.40%。推进生育服务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网上办证和便民“一站式”服务。积极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工作,成功申报国家普惠托育服务试点项目。母婴设施标准化建设工作稳步加快,全市公共场所实现母婴设施全覆盖。建成市中医院医养综合楼项目,创成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1个;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0.07%,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为85.20%。实施“银龄安康行动”,开展了(国家)第一批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试点。城乡社区老年协会覆盖率100%,规范化建设率达到70%以上。加强源头治理,完成职业健康民生工程培训任务,开展矿山、冶金、建材等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实施尘肺病攻坚行动,全面完成职业性尘肺病随访调查工作。贯彻实施《健康脱贫兜底“351”“180”工程实施办法》,对农村贫困人口实行大病专项救治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四)医疗卫生资源持续扩容,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完成市医院医技综合楼建设工程,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和医养结合楼项目主体建设,柏垫中心卫生院、市第三人民医院(誓节镇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工程;完成市疾控中心业务用房和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病房二期建设。启动市中心医院、市医院住院部大楼(二期)和辅楼建设。截至2025年,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48家,开放病床数3133张,病床数较“十二五”末提高70%。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拥有病床位达到6.16张,高于2025年底省“十四五”指导性指标6.0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2.47人、3.01人,全部达到和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市医院、中医院启动创建三级医院工作,5个中心卫生院全部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邱村镇、誓节镇、杨滩镇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标准。(五)医疗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特色亮点树立典型示范。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组建市医院、市中医院两个医共体。大力推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建立市医院—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市第三人民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大学附属南京医院紧密型医联体,与江苏多家三甲医院共建苏皖医疗合作示范基地。“十四五”末,实现县域内就诊率(住院)78.83%,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人次占总诊疗人次的比例为72.19%,位居全市第一。全面落实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联合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制定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政策。(六)重点学科建设稳步发展,卫生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全市公立医院共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12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乡镇卫生院建成省级重点科室8个,新建名医工作室6个。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制定县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率先实现基层人事制度改革重大突破,建立“县管乡用”用人机制,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系统引进高层次人才6人、硕士及以上研究生20人,核入市级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315人。组织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和乡村医生,共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43名,村医订单定向医学生9名。(七)中医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打造中医特色服务品牌。推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中医馆全覆盖,村卫生室实现中医药服务或中医适宜技术全覆盖,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创建现场评审。全面开展“西医学中”活动,“能中会西”的乡村医师达到164名。分批对中医类别医师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累计培育“能西会中”人员达到860人次。大力开展中医名医培养工作,3名医师先后获得“省名中医”和“省基层名中医”荣誉称号。探索开展中医药治未病服务,完善“冬病夏治、冬令进补”等特色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将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范畴。“宣木瓜文化旅游景区”通过省首批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评定。(八)卫生信息建设稳步推进,就医服务体验持续优化。有序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截至2025年,已完成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部署、“互联网+”便民服务部署,实现辖区内医疗机构之间、省市平台之间互联互通。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运用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互联网+”模式,实现县域医共体电子病案及信息互联互通,电子病历分级水平达到国家要求。启动“互联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推进市医院、市中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县级公立医院智能导诊、预约挂号、网上支付、双向转诊和慢病管理功能。加快推进“智医助理”民生工程规范落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逐步提高。(九)综合监管制度初步完善,行业监督水平有效提升。出台《进一步加强全县卫生计生综合监督行政执法工作实施方案》和《市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实施方案》,卫生健康监督执法基本做到了有章可循。建立健全由市卫健委牵头,多部门协调的医疗卫生服务综合监管机制。深化卫生监督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实现“一窗受理,全程通办”,优化办理流程。积极探索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率达100%。印发《市卫生健康“信用+综合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落实量化分级管理,加强卫生综合监管工作,对全市54家医疗机构依法进行执业监督量化等级评定;推动事前信用承诺与诚信教育、事中信用分级监管、事后信用惩戒,构建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二、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一)发展形势。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深入建设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十五五”时期是实施健康中国、健康、健康战略承上启下的五年。这就要求我市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努力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心理健康促进等方面制定措施,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延长健康寿命,提高生活质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要求推动跨区域融合发展。我市地处皖苏浙三省八县(市)交界处,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县级城市,是南京都市圈成员、杭州都市圈观察员。为贯彻落实好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我市地处“一地六县”合作区主战场,区位和资源优势叠加效应明显。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我市应抢抓“一地六县”、苏皖合作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推动跨区域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合作,创新医疗开放监管新体制,推动卫生健康领域对外开放,促进要素资源汇聚,引导沪苏浙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延伸辐射,增加辖区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奋力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疾病趋势与健康需求变化要求打造全方位健康服务体系。新发突发传染病及慢性传染病防治形势日益严峻,心理健康问题、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威胁等多重挑战并存,地方重大疾病仍然严重威胁流行地区居民的健康。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从小康向富裕过渡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对健康生活提出更高水平的需求与期盼,健康诉求转变为“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期望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我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运行机制,增加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断满足人民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期待。信息技术加速变革要求强化卫生健康信息化支撑作用。随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网络等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医疗健康”“信息化+公共卫生”应作为“十五五”时期推动卫生健康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领域。我市应加快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搭建联结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大数据应用体系,实施互联互通。推广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化工具,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优化健康医疗服务流程。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建设,实现县、乡、村一体化服务格局。(二)存在挑战。公共卫生机构建设相对薄弱,难以满足城市安全需求。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铁路交通日益便捷,我市公共卫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次疫情应对过程中,卫生应急体系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市疾控中心、监督中心队伍老化,学历、职称结构不优,人员技术、设备装备和应急水平、服务能力上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现有卫生应急相关规范制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卫生应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总量、高水平医疗资源仍然存在不足。撤县设市后,我市群众对健康服务的多元性、可及性、高质量需求增加,而辖区内医疗机构专科能力、技术水平与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全市医疗资源总量存在不足,城乡分布不均,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导致相关病种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患者大量外流。同时,基层卫生机构人才缺失、队伍老化、招聘难度大,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水平远低于周边县域,极大影响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十五五”期间,我市还应聚焦提质增量,快速填补三级医院空白;深化重点学科建设,借助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契机,积极引入沪苏浙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提升现有医院的能级和水平,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夯实基层医疗

1 / 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