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旨在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精神,统筹全县教育事业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定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建设教育强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资源需求,更好地为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助力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市“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结合县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第一章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第一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十四五”期间,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科学发展,通过社会各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全县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大幅提升。(一)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得到新加强坚定不移把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坚定不移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到各方面。县委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上发挥重要作用。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关心教育、研究教育,各级党组织和各类学校坚持读原著、悟原理,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党组织建设稳步推进,组织全县中小学党组织书记参加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开展“促进中小学党建工作与学校教育融合发展”主题调研,建立将骨干教师发展成党员、党员培养成骨干教师的“双培养”工作机制。积极开展“两应”基层党组织示范创建活动,充分发挥民办学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选优配强民办学校党组织书记,配齐党建经办员,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开展教育系统“一抓双比、五治五提升”专项行动,教育系统工作效能明显提升,服务意识显著增强。(二)教育事业跨上新台阶学前教育扩面提质,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十四五”以来,全县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所,总数达到72所,其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52所,公办市一类园4所、民办市优秀园13所;在园幼儿11519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0.8%,公办在园幼儿比例达到50%,普惠性幼儿园比例达到80%以上;组建3个学前教育集团,采取“名园+分园”“结对共建”等方式,扩大学前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有序推进,实施“村小提升”和“全面改薄”工程,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所,中小学66所,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大班额;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城乡集团化办学;建立控辍保学机制,制定《县教育系统控辍保学实施方案》,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高出省市规定标准7个百分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与舜富、雅葆轩、明特威等多家企业开展紧密合作,科技工程学校省级示范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省级示范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基地通过省级评估验收。特殊教育发展成效明显,设立县特殊教育学校,实现特殊教育学校“零”突破。(三)办学条件得到新提高教育投入持续增加,全县教育总投入达到39.07亿元,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26.34亿元。深入开展教育扶贫,及时足额发放教育扶贫资助资金3500万元,教育扶贫考核在全省名列前茅。学校布局优化调整,整合全县较小规模农村完小及教学点,迁址新建籍山一小和新建许镇镇中心小学西校区,实施家发中学与籍山镇中心初中合并迁址新建项目。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完成全面改薄任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升级提速,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6000余万元,实现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全覆盖,校园网建有率、班班通覆盖率达100%。持续完善教育督导体系,开展县域幼儿园办园行为专项督导、教育教学管理重点工作和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导。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四)教师队伍得到新提升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百日攻坚和防治教职工“吃空饷”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实施“三名工程”,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成立市级名校长工作室2个、市级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县级名校长工作室4个、县级名班主任工作室6个、县级名师工作室6个。深化“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开展教师竞争上岗,组织教师支教交流1132人次。完成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配齐配足乡村学校教师,招聘乡村教师294人。实现教师培训全员覆盖,全面完成“国培计划”“送教下乡”项目和信息技术提升工程1.0。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实现全县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五)素质教育取得新突破德育工作品牌化发展,每年举办春谷德育论坛,积极开展论文征集、学校交流、专家讲座等活动;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和“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教育活动;举办戏曲、书法、国画、武术、非遗等进校园活动;广泛开展以国学经典文化为内容的主题活动。建成目连戏展示馆并向青少年开放。建成1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实现乡镇全覆盖。常态化发展艺体教育,举办县“少儿书画现场比赛”“幼儿歌舞调演”“中小学生声乐、器乐大赛”“庆六一文艺汇演”“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和“经典诵读”等活动。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实施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及校园足球满天星训练营活动,开展全县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田径运动会、校园足球联赛。校园文化特色化发展,开展全县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创建,16所学校被确定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试点学校。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1所、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学校1所、省“公共安全示范学校”1所、市“国学经典教育示范学校”1所、市“戏曲进校园试点学校”1所、市“羽毛球特色学校”1所,教育品位大幅提升。第二节“十五五”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十五五”时期,是我县贯彻落实全国及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推动教育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发展机遇1.党中央对教育的时代要求催生新支撑。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任务。为实现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发展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这一布局强化了教育现代化在实现总任务中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战略地位,为我县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战略支撑。2.长三角一体化等多重区域战略叠加蕴含新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等重大战略叠加,《新一轮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在提升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服务发展能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协同平台建设、推进各类教育人才交流合作、加快长三角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全长三角教育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合作,为我县教育加速发展注入一体化发展动能。乡村振兴战略也对振兴乡村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带领新契机。3.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新动力。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个性化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对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统领,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创新教育体制机制,推进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奋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注入强大新动力。4.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为教育发展提供新动力。当前,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成为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二)面临挑战1.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分布不合理、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一是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和中高级职称比例偏低。二是校际师资、城乡师资有差距,中青年骨干教师后继乏力。三是专业教师数量有缺口,部分乡村学校的音乐、美术、计算机及实验教师的专业程度不足。四是非编制教师待遇相对偏低,中小学和幼儿园非编教师人均收入相对较低。2.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和人口流动加速等多种因素,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需求急剧增加,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矛盾日益凸显。一是学前教育仍是最大短板。公办园占比低,招生覆盖面窄。民办园还存在“低小散”的现象,办学品质不高。二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城市中小学学位逐年增加,特别是城区部分小学学位供不应求。农村与城镇教育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管理能力、师资实力、教育质量等方面还有差距。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弱”现象更加明显。三是教育治理能力亟须提升,人民群众关心的校外培训机构不规范、学生负担过重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3.教育投入与教育现代化建设有差距。教育经费总投入不够,人均教育投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现代化快速发展尚存在差距。基建、信息化投入、维护、培训等投入力度仍需加大。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还需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责任体系仍需健全,教育经费使用绩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省、市教育大会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均衡为重点,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以队伍专业化和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服务均等化,优化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学在品牌,努力建设教育强县,为“建成后发地区赶超跨越、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本,加快建设市域南部产业特色鲜明、城市形态优美的现代化副中心城市,全方位建设产业强、结构优、环境美、百姓富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提供智力支撑。第二节基本原则“十五五”时期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着力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制度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坚持优先发展。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为教育保障奠定坚实基础。——坚持立德树人。坚定不移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生命成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美好生活奠基。——坚持公平公益。坚定不移地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服务、接受到更有质量的教育。——坚持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充分运用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创新教育供给方式,充分调动基层特别是学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提升教育开放合作水平,广泛借鉴吸收先进经验。鼓励自主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优化办学模式、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打造教育品牌,增强县域教育竞争力。——坚持依法治教。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切实保障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和广大师生合法权益,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依法推进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