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0字]隐形变异作风问题查找清单和整改措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隐形变异作风问题查找清单涉及多方面,需深入剖析原因,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确保落实到位。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6100字]隐形变异作风问题查找清单和整改措施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12[6100字]隐形变异作风问题查找清单和整改措施某单位领导班子隐形变异作风问题查找清单和整改措施一、文件管理领域隐形变异问题(一)问题表现1.文号形式换马甲与内容穿靴戴帽问题并存。在落实精简文件要求过程中,存在统计口径内正式文件数量压减但非正式文件激增的现象。部分业务处室将本应通过正式文件印发的政策解读、工作部署等内容,以工作提示情况专报等白头文件形式印发,2024年全局白头文件数量较上年增长47%,其中部分文件篇幅超过5000字,如某专项工作推进情况简报连续3期字数超8000字,内容多为工作动态罗列,缺乏实质性问题分析与决策建议。2.政策文件上下一般粗与基层负担转嫁问题交织。在制定行业管理文件时,存在未结合〔...〕〔...〕实际细化政策举措的情况。例如,在贯彻上级〔...〕〔...〕行业发展指导意见时,直接照搬省级文件条款达60%以上,未针对〔...〕〔...〕经济特色制定差异化措施;部分处室将本应自行梳理的基层调研数据收集工作,以工作提示形式要求区交通部门代为汇总,2024年累计下发数据收集类白头文件23份,同比增加38%。3.征求意见走过场与政策衔接断档问题凸显。在起草〔...〕〔...〕行业法规修订草案时,虽按程序发布征求意见稿,但实际采纳基层单位建议比例不足20%。如《〔...〕市〔...〕管理办法(修订稿)》征求意见期间,收到公交企业关于驾驶员劳动强度、新能源车配套设施等方面建议15条,仅采纳3条;部分白头文件与正式政策文件衔接不到位,导致基层执行时出现标准不一问题,2024年因文件表述模糊引发的行政复议案件较上年增加2起。(二)整改措施1.实施文件分类管控与动态评估机制。建立正式文件+白头文件全口径管理台账,明确白头文件适用范围为紧急事务通知、阶段性工作提示等,单份篇幅不得超过3000字,每年开展文件必要性评估,对连续两年印发超过3期的白头文件,须纳入正式文件管理程序。制定《〔...〕市交通运输局文件制定工作规范》,明确政策文件本地化转化比例不得低于40%,未达标的草案不得上会审议。2.构建基层负担监测与责任倒查机制。每季度开展基层文件负担调研,建立处室发件量+基层反馈评价双指标考核体系,对年度白头文件印发量同比增幅超过10%的处室,取消评先评优资格;明确数据收集类工作原则上由局机关业务处室自行承担,确需基层协助的,须经分管领导审批并限定报送时限,违反规定的按形式主义问题追责。3.完善意见征求与政策衔接制度。制定《交通运输政策制定公众参与工作细则》,明确专业性较强的政策草案须召开行业听证会,基层单位建议采纳率低于30%的须说明理由并重新3/12征求意见;建立政策文件回头看机制,每半年对白头文件与正式政策衔接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冲突点须在15个工作日内修订完善,2025年6月底前完成现行文件衔接性审查。二、会议组织领域隐形变异问题(一)问题表现1.会议层级下推上与陪会规模小扩大问题突出。部分业务会议以贯彻落实为名,要求区交通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会,2024年全局召开的28场专题会议中,要求区级单位一把手参会的达19场,较上年增加58%;某交通基建项目推进会上,市级处室负责人发言仅占会议时长20%,其余时间为区局汇报工作,导致区级参会人员日均参会时长超过4小时,影响基层实际工作开展。2.论坛展会重数量轻质量与资源浪费问题并存。在举办交通运输行业论坛时,存在盲目追求规模效应的倾向,2024年〔...〕智慧交通发展论坛邀请嘉宾超300人,但与主题高度相关的专业发言仅占议程30%,多数时间用于企业推介,论坛成果转化为实际政策的仅2项;部分展会布展成本较上年增长25%,但观展人数同比下降18%,如某物流装备展投入经费80万元,实际达成合作意向金额不足15万元。3.会议形式改头换面与实质内容缩水问题显现。将部分应召开的正式会议改为工作碰头会政策研讨会,但未减少参会人员与流程环节。2024年某公交线路优化方案讨论会,以非正式会议名义召开,却要求公交企业、区交通局等7家单位12人参会,会议耗时3小时,与正式会议无异;部分会议记录未按规定归档,导致决策事项追溯困难,2024年因会议记录缺失引发的工作争议达3起。(二)整改措施1.建立会议层级与参会范围刚性约束机制。制定《〔...〕市交通运输局会议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区级一把手参会的会议须经局长审批,年度总量不得超过5场;严格执行谁主办、谁负责原则,主办处室须在会议通知中明确发言单位及时长,超过规定的取消当年度会议组织工作评先资格,2025年第一季度会议数量同比压减30%。2.实施论坛展会效益评估与预算管控机制。设立行业活动事前评估制度,对预期成果转化率低于40%的论坛展会不予批准;将展会布展成本与招商成效挂钩,实行经费包干+绩效奖励模式,2025年同类展会预算同比压减20%,并将成果转化率纳入主办处室年度考核指标,未达标的扣减相应绩效分值。3.规范非正式会议管理与决策留痕制度。明确工作碰头会研讨会等非正式会议参会人员原则上不超过5人,会期不超过1小时,严禁要求基层单位多头参会层层陪会;建立非正式会议记录备案制度,所有会议须形成书面纪要并报办公室存档,违反规定的按程序追究相关人员责任,2025年3月底前完成制度修订并组织培训。三、督查检查领域隐形变异问题(一)问题表现5/121.督查任务打包报计划与拆分执行问题突出。在年度督查检查计划申报时,将安全生产检查基建项目督导等多项任务合并为综合督查申报,实际执行时拆分为5次专项检查,2024年某区交通局同一季度内接受市局不同处室安全生产检查达3次,基层迎检资料重复准备率达60%;部分督查组未按计划开展工作,擅自增加临时调研环节,导致基层单位迎检时间延长40%以上。2.评估调研走过场与问题整改悬空问题交织。在开展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估时,存在重资料审核轻现场检查的现象,2024年某物流企业评估中,督查组仅查阅台账即评定为合格,但后续市交通执法支队检查发现其停车场消防设施缺失,暴露出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对督查发现的问题,整改跟踪机制不健全,2024年督查反馈的85项问题中,逾期整改达12项,整改到位率较上年下降9个百分点。3.调研成果重数量轻转化与基层干扰隐形化问题显现。局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调研次数均达12次以上,但形成转化为政策文件的调研报告仅占25%,如某关于农村公路养护的调研提出建议8条,仅2条在后续政策中体现;部分调研以不打招呼名义突击走访,但提前要求基层准备汇报材料,2024年某区交通局为配合调研连夜整理数据报表15份,实际调研时长仅2小时,基层反映隐性负担未减轻。(二)整改措施1.实行督查任务清单化与动态监管机制。制定《〔...〕市交通运输局督查检查计划管理细则》,明确年度计划须逐项列明检查内容、频次和方式,严禁打包申报、拆分执行,对同一区域同类督查原则上每年不超过1次;建立督查任务线上备案系统,实时跟踪检查进度,擅自变更计划的须书面说明理由,2025年第一季度督查次数同比减少25%。2.构建督查-整改-评估闭环管理体系。制定《交通运输行业督查检查工作规范》,明确现场检查时长不得少于督查总时长的60%,对发现重大隐患的企业实行回头看全覆盖;建立问题整改台账,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逾期未整改的由驻局纪检监察组介入督办,2025年6月底前实现整改到位率100%。3.完善调研成果转化与基层减负制度。建立调研报告分类评审机制,明确政策建议类报告转化时限为3个月,未按时转化的须向局党组说明情况;严格执行无清单不调研制度,调研前不得要求基层提供综合性汇报材料,确需数据支撑的须提前3个工作日告知具体需求,违反规定的对责任处室通报批评,2025年调研成果转化率目标提升至40%以上。四、职能转变领域隐形变异问题(一)问题表现1.行政审批明放暗收与基层承接能力断层问题突出。在推进放管服改革中,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延续等高频事项下放至区交通局,但保留实质审核权,要求区级初审后须经市局业务处室复核,导致办事环节增加2个,群众办事时长延长5个工作日;某区交通局承接网约车平台监管事项后,因缺7/12乏专业技术人员,对平台数据监测覆盖率不足30%,2024年该区域网约车投诉量同比上升22%。2.监管责任转嫁基层与协同机制虚化问题交织。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将本应由市局承担的重点运输企业日常检查任务,以属地管理名义压给区交通局,2024年市局直接监管的重点企业数量较上年减少40%,但区级监管企业数量同比增加65%,部分区局因执法力量不足,对企业隐患排查频次较规定标准下降50%;部门间联合执法机制运行不畅,某物流园区超限超载治理中,交通、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各查各的问题,信息共享率不足20%,导致同一企业被重复检查3次。3.政策创新畏难避重与服务效能滞后问题显现。在推进交通运输新业态管理时,存在能放的放、难管的留现象,共享单车停放秩序监管等复杂事项仍保留在市级层面,2024年全市共享单车投诉中,涉及停放问题的占比达68%,但市级层面未出台针对性管理措施;在一网通办改革中,道路运输证换证业务仍需群众提交纸质材料,线上办理率仅3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二)整改措施1.开展行政审批事项回头看与基层赋能行动。2025年3月底前完成下放事项全面评估,对明放暗收的事项限期整改,取消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复核环节;实施基层能力提升工程,每年组织区交通局业务骨干轮训,建立市局专家+区级实操结对帮扶机制,2025年6月底前实现网约车平台监管技术覆盖率100%。2.完善监管责任清单与跨部门协同制度。制定《〔...〕市交通运输领域监管责任清单》,明确市局与区局监管事权划分,对重点企业监管责任回归率达100%;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双牵头机制,由市交通局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制定年度执法计划,共享检查结果,2025年联合执法次数同比增加30%,重复检查率下降至5%以内。3.建立新业态包容审慎监管与服务升级机制。2025年上半年出台《〔...〕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秩序管理办法》,明确停放区域划分与违规处理流程;加快智慧交通政务平台建设,2025年10月底前实现道路运输证换证全程网办,线上办理率提升至70%以上;对新业态实行观察期制度,观察期内以指导规范为主,不进行行政处罚,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环境。五、廉洁纪律领域隐形变异问题(一)问题表现1.违规吃喝转战地下与费用转嫁翻新问题突出。部分干部将聚餐场所从酒店转向企业内部食堂、私人会所等隐蔽地点,2024年市交通执法支队在某物流企业检查时,发现其内部食堂设有公务接待包厢,全年接待记录显示有3次疑似公职人员聚餐;个别干部通过要求管理服务对象支付培训考察期间餐饮费用等方式变相接受宴请,2024年某处室在某港口企业调研期间,3天食宿费用均由企业承担,涉及金额2800元。2.礼品礼金隔空输送与利益交换隐蔽问题交织。利用9/12电子红包、快递物流等方式收送礼金礼品现象时有发生,2024年市纪委监委通报案例中,某干部通过微信收受管理服务对象电子红包共计5000元,分10次收取且金额均低于500元;部分干部接受管理服务对象赠送的文创产品纪念币等物品,表面上看价值不高,但实际通过二级市场流通可变现,如某干部收受的某交通工程企业赠送的纪念章套装,市场估值达3200元。3.违规福利改头换面与公权私用变异问题显现。以工会活动调研慰问等名义发放超标准福利,2024年某直属单位以安全生产先进表彰为名,向职工发放购物卡人均800元,超出规定标准300元;个别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属经营的运输企业提供业务信息,如某处室负责人向其表弟经营的物流公司透露某港口货运线路规划信息,帮助其提前布局获得业务订单,涉及金额超50万元。(二)整改措施1.实施八小时外监督与场所备案制度。建立公职人员隐蔽场所活动报告机制,对出入私人会所、企业内部接待场所等情况须如实申报;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协作,2025年3月底前完成全市交通运输相关企业内部食堂、接待场所备案工作,定期开展联合检查,发现违规接待行为的,对企业和公职人员双向追责。2.构建电子红包+物流轨迹智慧监管系统。依托财政支付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