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宣传部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在研讨会上,强调了优良党风对社风民风的引领作用,倡导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来促进社会风气向好发展。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在2025年宣传部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2025年宣传部“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能有机会站在这里,与大家一同探讨“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一时代课题,我感到十分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区宣传部的一名普通党员,一名奋斗在宣传思想工作一线的“兵”,这个主题对我而言,不只是一个需要学习领会的宏大命题,更是一场触及灵魂、关乎日常的深刻叩问。今天,我想结合自身经历,与大家分享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感受,谈一谈我思想深处经历的“破”与“立”,以及对如何用党员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的体悟。一、从隔着“玻璃门”到走进“百姓家”,我曾面临的“三种心”坦白说,刚从事宣传工作时,我曾一度对“群众路线”的理解存在偏差。我以为,我的阵地就是办公室的方寸电脑,我的工作就是把上级精神领会好、把活动报道写出彩、把宣传栏布置得漂亮。群众,似乎是文件里的一个抽象符号,是报道里的一个群体称谓。这种思想上的“玻璃门”,让我与群众之间产生了看不见的隔阂。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存在着“三种心”。第一种是“畏难心”。面对当前社会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复杂的局面,面对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有时会感到本领恐慌。看到群众在网上尖锐的提问,听到社区里大爷大妈们对政策不解的抱怨,内心会紧张、忐忑,甚至下意识地想回避。究其根源,是群众观念淡薄了,害怕自己讲不清、办不好,辜负了群众的期待。这种“畏难”,本质上是脱离群众、缺乏底气的表现。第二种是“功利心”。工作中,有时会不自觉地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比如,为了完成某个宣传任务,满足于开了会、发了稿、拍了照,觉得流程走到位了,工作就算完成了。至于宣传内容群众看没看、信没信、用没用,却缺少了刨根问底的劲头。这种只求“让我满意”而非“让群众满意”的心态,正是官僚主义的苗头,忘记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群众。第三种是“旁观心”。作为宣传干部,总觉得自己的职责是“引”与“领”,是站在高处“喊话”,而不是俯下身子“对话”。把自己当成了“局外人”,而不是群众的“家里人”。看到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习惯于从宣传教育的角度去批判,却很少反思,作为一名党员,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为社风民风的净化贡献了正能量?这种“旁观”,实际上是割裂了党风与民风的血肉联系。这种种心态,就像思想上的“铁锈”,不知不含地侵蚀着党性的光泽。直到一次在*老旧社区开展文明创建宣传活动,一位阿姨拉着我的手,没有问我宣传册上写了什么,而是问我:“小同志,你们能不能帮我们反映下,楼道的灯坏了快一个月了,晚上黑灯瞎火的,老人孩子太不安全了。”那一刻,我脸上发烫,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动。我意识到,群众最朴素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试金石”。任何华丽的宣传,都抵不过一盏为群众点亮的灯。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开始思考,如何打破那道“玻璃门”,真正走进“百姓家”。二、从“我”的改变到“民”的认同,作风是无声的语言思想的转变,最终要落到行动上。通过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近期《求是》杂志上那篇振聋发聩的文章,我深刻认识到,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优良的党风,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是在与群众的朝夕相处中磨砺出来的。我开始尝试着改变,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用“三多三少”来校准自己的行为。一是多一些“泥土味”,少一些“书卷气”。宣传工作不能总在“云端”,必须脚踩大地。我强迫自己走出办公室,去社区的榕树下、小区的活动中心,听听群众的“牢骚话”“贴心话”。有一次,为了解垃圾分类的推广难点,我跟着社区网格员,挨家挨户去走访。起初,不少居民态度冷淡,甚至有抵触情绪。但当我们一次次上门,不是简单地宣讲政策,而是帮他们分析哪种分类方式更方便,耐心听取他们的困难和建议时,情况慢慢变了。一位大叔从一开始的“别跟我说这些没用的”,到后来主动当起了楼栋的义务宣传员。这个过程让我明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心里有没有他们,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所谓“我以我心换众心”,只有带着真情实感去做工作,才能把党的政策主张,真正讲到群众的心坎里。二是多一些“烟火气”,少一些“官僚气”。群众路线,就是要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凡是群众反映的问题,即便不属于我的职责范围,也绝不能简单地推诿。要像那位耐心接听群众电话的办公厅秘书一样,多问一句,多记一笔,努力当好“联络员”和“服务员”。记得有位年轻人通过政务平台咨询创业补贴政策,条文复杂,他看得一头雾水。我花了一整个下午,把他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从申请条件到办理流程,再到注意事项,一条条梳理成清晰明了的“办事指南”发给他。他后来回复说:“这是我收到的最温暖、最实在的答复。”这件事让我领悟到,优良的作风,就体现在这一次次的耐心倾听、一个个的细致解答中。这种“烟火气”,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好的“粘合剂”。三是多一些“谦虚气”,少一些“优越感”。在群众面前,党员干部永远是“小学生”。我开始有意识地向群众学习。在策划一场关于弘扬优良家风的宣传活动时,我不再满足于网上的资料和专家的观点,而是走访了区里的几户“最美家庭”。听他们讲述夫妻和睦、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平凡故事,那些质朴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比任何理论都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最终,我们把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搬上了宣传舞台,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智慧在群众之中,力量在群众之中。保持谦虚低姿态,拜群众为师,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灵感。三、从“一棵树”到“一片林”,党风与民风的同频共振当我个人的思想和作风发生转变后,我眼中的世界也变得不同。我发现,党风与社风民风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同频共振”效应。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的作风就是一个“微气候”。当党员干部带头遵守交通规则,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时,文明出行的社会风尚就更容易形成;当党员干部在社区事务中不计得失、公平公正时,邻里之间的信任和和谐就多了一分;当党员干部带头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时,崇尚节俭的社会美德就有了最直观的榜样。这种引领,不是靠行政命令,而是靠人格魅力和行为感召。它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的涟漪会一圈圈扩散开来。作为一名宣传干部,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真谛,就是要推动形成这种正向的“共振”。我们的笔下,应该有更多来自基层、带着露珠的鲜活故事;我们的镜头,应该对准那些默默奉献、引领风尚的身边榜样;我们的宣讲,应该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党的好作风带来的新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美、弘扬善,让每一名党员的优良作风,都成为引领社风民风的一束光,最终汇聚成照亮整个社会的璀璨星河。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践行群众路线,锤炼优良作风,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我深知,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思想上的“锈迹”还需要时时擦拭,能力上的短板还需要加紧弥补。但我坚信,只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就一定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我愿用自己的真诚与实干,为*区优良党风的形成、文明社风民风的蔚然,贡献自己全部的光和热。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志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