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强调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确保资金安全,提升使用效益,如何有效落实?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在镇农村三资管理风险防控专题会上的讲话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在镇农村“三资”管理风险防控专题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召开全镇农村“三资”管理风险防控专题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决策部署,聚焦当前我镇“三资”管理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压实责任、强化举措,切实守好群众的“钱袋子”“家底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刚才,镇农经站通报了上半年全镇“三资”管理专项审计情况,指出了12个村存在的合同不规范、台账不健全、公示不到位等具体问题;纪委书记通报了2起典型案例,涉及违规出租集体林地、挪用集体资金等问题,相关责任人已受到党纪政务处分。这些数据和案例,既是“警示钟”,也是“清醒剂”,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下面,我结合近期调研和思考,讲三点意见。一、要从政治高度、民生维度、发展角度,深刻把握“三资”管理的重要性农村“三资”是集体经济的“命根子”,是农民群众的“共有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和收益分配制度,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对我们基层来说,“三资”管理绝不是简单的“记账、管钱、收地”,而是关乎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政治工程,是维护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工程。第一,“三资”管理是检验基层政治生态的“试金石”。农村集体“三资”归全体村民所有,其管理使用直接体现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从近年上级巡视巡察和镇纪委日常监督反馈的情况看,个别村存在“三资”底数不清、处置随意、监管缺位等问题,表面看是管理漏洞,本质上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弱化、党员干部纪律意识淡化的表现。比如,去年县审计组发现*村2018年将30亩集体鱼塘以明显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承包给亲属,合同期限长达20年(违反《农村土地承包法》承包期不得超过30年且林地、鱼塘等特殊用地另有规定的要求),村支书当时认为“都是自己人,没必要走民主程序”,结果引发群众集体上访,不仅造成集体经济损失20余万元,更让群众对村干部失去信任。这说明,管不好“三资”,就会伤了民心、寒了民意,甚至动摇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第二,“三资”管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钱袋子”。当前,我镇正处于推进“产业兴镇、生态美镇”的关键期,无论是发展特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还是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都需要资金支撑。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村集体资产闲置浪费问题突出:全镇17个行政村中,有8个村的集体仓库、旧校舍等资产长期空置,有的甚至被村民私占;3个村的林地、水面承包合同到期后未及时重新发包,每年损失租金超15万元;还有个别村将集体资金存入私人账户、违规发放福利,导致“死钱”变“废钱”、“活钱”变“死钱”。可以说,“三资”管理得好不好,直接决定着村集体有没有“造血功能”,能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第三,“三资”管理是维护农民权益的“护身符”。我们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而“三资”正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前不久,我在*村走访时,一位70多岁的老党员拉着我的手说:“书记,我们村的集体林地每年能收几万块租金,可账上从来没公示过,我们都不知道钱去哪儿了。”这句话让我心里很沉重。农民群众对“三资”的关注,本质上是对公平正义的期待。如果“三资”管理混乱,群众就会觉得“干部在搞暗箱操作”,就会对集体事务失去参与热情,甚至激化矛盾。只有把“三资”管理透明化、规范化,让群众清楚“钱怎么花、地怎么包、资产怎么管”,才能真正赢得理解和支持,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二、要从清底数、立规矩、强监督入手,全面提升“三资”管理规范化水平“三资”管理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拿出务实管用的硬举措。结合我镇实际,重点要抓好“三个规范”:(一)规范清产核资,摸清“三资”底数,解决“糊涂账”问题。清产核资是“三资”管理的基础。去年,我们虽然完成了一轮清产核资,但由于部分村重视不够、方法简单,仍然存在“漏登、错登、瞒报”现象。比如,*村将集体所有的5台旧农机具登记为“报废”后长期堆放在村部院外,实际上被村主任的亲戚私自使用;*村将20亩集体荒坡地登记为“未利用地”,但实际已被村民开垦种植果树多年,未收取任何费用。这些问题不解决,后面的管理就无从谈起。从今年9月开始,我们要利用3个月时间,在全镇开展“三资”“回头看”专项行动,重点做到“三个必核”:一是资产资源必核。对村集体的房屋、机器设备、厂房、林地、水面、耕地等,要逐项登记造册,明确权属、数量、状态(自用、出租、闲置)、年收益等,特别是对长期闲置、被侵占的资产资源,要通过走访老党员、查阅历史档案、实地勘测等方式核实清楚。二是资金往来必核。对村级账户、备用金、“一事一议”资金、扶贫资金等进行全面清查,重点核查收入是否全额入账、支出是否符合程序、债权债务是否清晰,严禁“坐收坐支”“白条抵库”“公款私存”。三是合同档案必核。对所有集体资产资源承包、租赁、转让合同进行逐一审查,重点核查合同主体是否合法、期限是否超期(耕地承包期不得超过30年,林地不得超过70年,水面养殖不得超过50年)、价格是否合理(原则上不得低于市场评估价的80%)、履约是否到位(是否存在拖欠租金、擅自改变用途等问题)。对核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时限,整改不到位的不得销号。(二)规范运行流程,扎紧制度“笼子”,解决“随意管”问题。制度管根本、管长远。针对当前“三资”管理中存在的“决策一言堂、审批一支笔、公示走过场”等问题,必须用制度规范权力运行,让“三资”管理在阳光下进行。一要严格“四议两公开”程序。所有涉及“三资”的重大事项(如资产资源发包、大额资金使用、集体投资建设项目等),必须严格按照“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的程序执行。特别是合同签订前,必须由镇农经站、司法所进行合法性审查,防止出现“人情合同”“霸王条款”。比如,今后凡是集体林地承包,必须明确承包期限、租金支付方式(原则上一年一付)、违约责任(拖欠租金超过3个月的,村集体可直接收回林地),坚决杜绝“一次收10年租金”“口头协议”等现象。二要规范财务管理流程。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所有收入必须全额存入村级账户,严禁坐收坐支;支出必须凭正规票据,经村负责人审批、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镇农经站复核后方可入账。对单笔支出超过5000元的,必须报镇分管领导备案;超过2万元的,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同时,要全面推行“村级财务电子化监管平台”,所有收支凭证、合同文本、会议记录都要上传系统,镇农经站实时监控,杜绝“体外循环”。三要强化资产资源动态监管。建立“一图一表一账”管理体系:“一图”即绘制全村资产资源分布图,标注每处房屋、林地、水面的位置、面积、权属;“一表”即编制资产资源台账表,详细记录名称、数量、价值、使用状态;“一账”即设立“三资”管理总账,每月核对一次,确保账实相符。对集体资产资源的出租、转让,必须通过公开竞价、拍卖等方式进行,确保收益最大化。比如,*村去年将闲置的老村部通过公开拍卖,以28万元的价格出租给本村返乡创业青年开设电商服务站,不仅比原计划多收12万元租金,还解决了村里农产品销售难题,这就是规范管理的成功案例。(三)规范监督体系,织密防控网络,解决“无人管”问题。“三资”管理要管得住,必须构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专业监督”的立体监督网。一方面,要发挥好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各村监会要配备专职监事(原则上由村纪检委员兼任),每月至少召开1次会议,重点监督“三资”管理流程是否合规、公示是否及时、群众反映问题是否整改。镇纪委要定期对各村监会履职情况进行考核,对“挂名不履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监事,要及时调整;对包庇纵容违规行为的,要严肃追责。另一方面,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在村部设立“三资”管理公示栏,每月10日前公示上月收支明细、合同履行情况、资产资源变动等信息;开通“三资”管理监督热线(镇纪委电话:*-*)和微信监督平台,群众发现问题可随时举报,镇纪委要在3个工作日内核实情况并反馈结果。对实名举报且查实的,给予举报人200-500元奖励,切实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此外,要强化专业力量监督。镇农经站要配齐3名专职工作人员(目前缺2名,本月内必须招聘到位),定期对各村“三资”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县农业农村局要派出指导组,每季度到镇里开展业务培训,重点讲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提升基层干部的业务能力。三、要从压实责任、严抓严管、正向激励出发,凝聚“三资”管理强大合力“三资”管理是系统工程,必须明确责任主体,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一要压实主体责任。镇党委对全镇“三资”管理工作负总责,我作为第一责任人,将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问题;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每月至少带队到3个村开展督查;各片片长要落实“一岗双责”,既抓业务又抓“三资”管理。村“两委”是“三资”管理的直接责任主体,村支书要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村主任要具体抓落实,村会计要严格按制度办事,决不能当“甩手掌柜”。二要严抓严管问责。镇纪委要把“三资”管理作为监督执纪的重点,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对顶风违纪、以权谋私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特别是对以下四类问题“零容忍”:一是违规处置集体资产资源(如低价承包、无偿转让、私分集体资产);二是挪用、侵占集体资金(如虚列开支、套取补贴、私设“小金库”);三是违反民主决策程序(如未经“四议两公开”擅自处置“三资”);四是监管失职失责(如村监会未履行监督职责、镇农经站未及时发现问题)。今年,我们将开展“三资”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对2023年以来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回头看”,对整改不力的村,取消年度评优资格,村支书和相关责任人暂缓提拔使用。三要强化正向激励。我们将“三资”管理成效与村干部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对“三资”管理规范、集体资产增值明显的村,优先推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村支书优先选拔为镇领导班子成员或享受副科级待遇;对连续两年“三资”管理考核优秀的村会计,推荐参加乡镇事业编考试。同时,要加大典型宣传力度,通过“*镇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村广播等平台,宣传一批“三资”管理先进村的经验做法,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同志们,“三资”管理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关系乡村振兴的“大事”;看似是“经济问题”,实则是关系党群干群关系的“政治问题”。希望大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把“三资”管理抓细、抓实、抓出成效,切实守好群众的“钱袋子”,为推动*镇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