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组织部重视年轻干部培养,通过多形式培训、实践锻炼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年轻干部的能力素质。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市委组织部关于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今年以来,市委组织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党的组织路线,聚焦“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系统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闭环工作体系,着力锻造一支政治强、能力强、担当强、品格优、业绩好的高素质年轻干部队伍,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主要工作情况(一)突出政治标准,严把“选”的源头,铸牢政治忠诚。始终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在重点工作一线识别选拔干部。强化顶层设计,立好选人“硬标尺”。市委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多次召开年轻干部座谈会,出台《关于大力选拔“三强两好”优秀年轻干部的实施意见》“1+3”系列文件,配套县区“3+N”选拔计划,切实抓好年轻干部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和系统推进。做实政治考察,考准考实“真表现”。制定实施《市干部政治素质考察考核办法》及《市市管干部政治素质档案管理办法(试行)》,量化考核标准、拓宽识别途径。将政治素质考察贯穿干部“选育管用”全过程,结合考核调研、巡察信访、日常履职等,深入研判掌握年轻干部政治表现,跟踪了解年轻干部思想和工作情况,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纠偏,对表现优秀的干部及时纳入组织视野。拓宽视野渠道,建强干部“蓄水池”。着眼长远发展和近期需求,加强编制的宏观管理和科学使用。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人员招聘、人才回流、高层次人才引进等形式拓宽引才渠道。今年以来,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引进人才共800余名。采取“专题调研掌握+一线了解识别”的方式,持续了解考察政治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好苗子”。对优秀年轻干部实施入库管理,根据干部成熟度形成“近期可用、长期关注”两类名单,实行优进拙退,近两年新入库300名、退出35名,确保源头活水常清常新。(二)强化系统培育,夯实“育”的根基,锤炼过硬本领。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打造“理论武装+专业训练+实践锻炼”的干部培养模式。铸牢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干部学院主阵地,开展模拟式、体验式教学。举办青年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身边榜样专题授课。年轻干部的政治能力明显提高,党性修养不断强化。精准靶向赋能,补齐能力短板。印发《全市加强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培训的实施意见》,按岗位需求分层分类施训,对“一把手”强化领导力与高质量发展能力;对新任领导强化廉政教育和应急处突能力;对业务骨干强化专业更新与技能提升。2021年以来,聚焦“双碳”、新质生产力、算账能力等主题举办专题培训,有效提升年轻干部政策执行、风险驾驭、服务群众能力。强化实践锻炼,壮实担当筋骨。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定《市常态化实践锻炼办法》,搭建四类干部成长锻炼平台,即选派干部“上派”省级部门跟班学习、“下沉”县乡任职锻炼、“外联”先发地区取经、“练兵”信访巡察、乡村全面振兴、项目攻坚等一线,积极拓宽年轻干部实践锻炼渠道。今年以来,累计选派300余名年轻干部在吃劲岗位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有效解放思想、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三)坚持严管厚爱,压实“管”的责任,涵养清风正气。将从严管理监督与激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抓常抓细抓长,织密监督防护网。坚持严管就是厚爱,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沟通办法的实施意见》,紧盯“八小时内外”,综合运用纪检监察、巡察、信访等途径,及时提醒函询诫勉。定期开展“一报告两评议”,对认可度低的干部进行选任过程倒查分析。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年轻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涵养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精准激励约束,激发干事内驱力。坚持考事考人与选人用人结合,差异化设置考核指标,畅通能上能下渠道。对实绩突出者在评优晋升方面优先考虑;对不担当、不作为者坚决调整。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市级领导带头深入基层了解干部思想动态,肯定成绩、疏导压力、解决困难。落实容错纠错,保护创新积极性。出台《市深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办法(试行)》,施行以来容错或从轻减轻处分16人,并为10名干部纠错正名。加强对重点领域年轻干部的研判和容错力度,树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导向。持续为基层减负,力戒形式主义、过度留痕,明晰权力和责任清单,科学分配任务,避免“什么事都丢给年轻人”,切实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松绑减负、撑腰鼓劲。(四)树立实干导向,优化“用”的路径,畅通选用渠道。坚持“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打破论资排辈、隐性台阶等机制障碍,把愿干事、真干事、能成事的干部用起来。突出政治标准,确保德配其位。认真落实《政治素质考察评价实施细则》《政治素质档案管理办法》,用好用活全市正科级以上干部政治素质档案数据库,将政治素质考察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能上能下、日常管理、表彰激励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在县区和市直单位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政治素质考察办法,确保选拔的干部政治上绝对可靠。突出实干实绩,打破论资排辈。鲜明树立“干过什么、干成什么”“管过什么、管得如何”硬标准,对在重点工作、急难险重任务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敢于打破隐性台阶,及时大胆使用。2021年以来市委提拔和进一步使用经历多岗位历练、实绩突出的“80后”干部114名,其中13人担任市直单位“一把手”。着眼整体功能,实现优化配备。系统分析领导班子结构需求,精准选配。今年以来,重点从市直经济部门选拔13名熟悉产业经济、项目投资的“80后”干部充实到县区班子;从县区基层选拔6名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的“80后”干部到市直机关任职;从机关事业单位优选7名懂经济、会管理的“80后”干部充实到市属国企班子,市管领导班子结构和功能不断增强,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二、下一步工作打算(一)着力优化队伍结构。实施“源头活水”工程,结合我市实际需求,统筹公务员招录、事业编招聘和选调生分配,确保每年新增干部中35岁以下占比不低于60%,并优先补充农业、规划、社会治理等紧缺专业人才。同时建立“老带新”结对机制,组织经验丰富的干部与新入职人员定向帮扶,既缓解青黄不接问题,又促进经验传承。针对偏远乡镇,探索跨区域轮岗交流制度,通过补贴倾斜和晋升优先等政策激励干部扎根基层。(二)持续强化能力培养。围绕“实战化培训”开展能力提升工程,联合党校、职业院校开发“乡村振兴”专题课程,每年组织不少于80学时的集中培训,内容涵盖产业发展、矛盾调解、新媒体运用等实用技能。推行“一线练兵”模式,安排干部参与重点项目攻坚、信访接待等实践锻炼,并建立“导师库”提供个性化指导。此外,试点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在线课程、案例研讨等方式实现碎片化学习,解决工学矛盾问题。(三)不断完善考核激励体系。聚焦“差异化评价”,建立“基础指标+特色指标”双维度考核标准,根据我市发展定位科学设置特色指标,实行“季度评星、年度定档”动态管理,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同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对因改革创新出现的非原则性失误予以免责,营造敢闯敢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