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读书月活动读《习近平讲故事之“地府”来了》心得体会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通过阅读活动,深刻理解了故事背后的治理智慧与人文关怀,如何将这些启示融入日常工作实践中呢?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党员读书月活动读《习近平讲故事之“地府”来了》心得体会”,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1/3党员读书月活动读《习近平讲故事之“地府”来了》心得体会读《习近平讲故事之《地府来了》》心得体会近日,区党工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读书月活动,下面我结合读书学习,简单谈一下我读《习近平讲故事之《地府来了》》的心得体会。细细翻开《习近平讲故事》一书,我瞬间就被《地府来了》的标题深深吸引住了,也许是源于读书期间所学的专业被同学们习惯性简称为地府(全称为地方政府学专业)的缘故,所以看到这个标题会格外有感触。细读之下发现,文中所讲的故事,恰恰也是本专业所倡导的务实调研、严谨治学精神。由此,也让我对基层调研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作为一名从事政策研究的干部,掌握正确的方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为上级决策提供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和咨询建议是必备的素养,也是本职工作的重中之重。鉴往而知来,温故而知新,如今重温我们党的历史,我从老一辈共产党人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中不断汲取着养料,使我逐渐成长为一名更加合格的政策研究者。一是基层调查研究要吃得苦头。故事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初入下党乡时,因不通公路,习近平一行乘车3小时,冒着酷暑,趟着崎岖山间古道跋涉2个多小时,这段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对闽东贫困有了深刻的认识。主政宁德的两年中,他的足迹遍及闽东各县,数次深入到没有公路的偏远山村调研。如今我们生活、工作的条件较之从前,更加舒适、便利,虽不需要吃跋山涉水的苦头,但仍然需要我们有一颗吃苦的心,主动到偏远的、相对贫困的村组中去,真正体验一下那里群众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仍然需要我们有甘愿蹲守田间地头的态度,体味群众对旱涝阴晴的期盼,用脚下的泥土沉淀对群众的真情。二是基层调查研究要把准话头。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闽东贫困的问题,在多次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脱贫思想,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脱贫方针。作为基层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下村组,通过调研找思路想办法;要有针对性,不能为调研而调研、拍个照、留个痕,走马观花,要围绕问题把准事情的来龙去脉,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要虚心好学、甘拜群众为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朴素的农民智慧,将落实政策的堵点、群众心中的痛点、矛盾纠葛的焦点在村组一线疏通化解,进而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当前,正值村(社区)两委换届前期准备的重要时期,更要深入村(社区)逐一调研分析,了解各村(社区)的班子运转、党员现状、人选储备、群众诉求、风险隐患等情况,为平稳高3/3效换届打牢基础。三是基层调查研究要让群众有盼头。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止步于记在本子上、写在报告里。要带着政策、带着感情、带着智慧走进群众,真正帮他们解决问题,让群众有盼头。这也要求我们要始终把心贴近人民,本着解难题、求实效的态度,以一抓到底的决心和一竿子插到底的作风,在发现真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推动工作的真成果,达到群众期盼的真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培育了把心贴近人民的干部作风,留下了以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政策下基层为主要内容的四下基层的工作传统。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深知基层调研的重要性,更希望学得习近平总书记之法,把握好基层调研求真务实和为民服务解难题的本质,把地府专业的治学精神一并用于为民务实的奉献中。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再次谢谢大家。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