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保护工作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农民保护意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关于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关于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关乎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为了全面掌握现阶段耕地保护工作现状、找准问题短板、提出可行对策,保障粮食安全,为全县推动耕地保护工作提供参考。*镇通过组织人员实地走访各村、座谈交流、与群众访谈、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对耕地保护工作做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镇位于中宁县城东部,全镇辖*个行政村和*地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户*人,常住人口*户*人,耕地面积*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5.4%。森林面积*万亩,其中:经济林面积*亩。草原面积8.7万亩。2025年,种植*万亩,粮食*亩万亩,辣椒、小番茄等冷凉蔬菜*亩,西瓜1万亩,中药材700亩。2023年至今共反馈耕地相关问题*个,主要涉及占用耕地建房、占用农田建设农业设施等,累计整改*个,正在整改*个。二、主要做法(一)拧紧责任链条强落实。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耕地保护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压紧压实领导班子、各村党支部书记、镇村干部、网格员、党员“五位一体”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党委会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判耕地保护形势,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健全耕地保护考核体系,将耕地保护纳入镇、村两级年度目标考核体系,逐级划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区域,将责任细化到村、落实到田、明确到人,构建“党政同责、镇村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层层压实责任,推动田有人管、责有人担,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地”基。(二)严格监督执法促规范。依托“三包一联”网格化管理体系,设立镇、村、网格员三级巡田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常态化开展巡田护田行动。充分发挥“地空一体化”巡查模式,利用无人机航拍和地面网格员巡查方式,对全镇耕地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解决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及撂荒等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今年开展联合巡察50余次,共发现预警占用耕地问题5个,均已完成整改。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跟踪督促整改落实。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形成有力震慑,共开展执法8次,劝止违法占用耕地行为9起。加强与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同配合,建立耕地保护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执法合力。(三)强化农田建设提质量。坚持把项目作为推动农田质量提升的有力抓手,全力谋划争取项目,积极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完善灌溉排水设施等措施,改善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近年来,*镇积极争取各类农田设施建设项目20余个,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余亩,整修田间道路260余公里,整修沟渠390余公里,进一步夯实了农田建设基础,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推进农田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不断优化种植环境,提升土地质量,确保高质高产、达标达效绿色发展。打造小麦、玉米、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示范区1个,全镇粮食作物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95%,绿色防控覆盖率达95%。三、存在问题(一)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常有发生,令行禁止难。虽然我镇严格按照“三包一联”网格化管理,保护常态化开展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整治行动,但目前部分违法占地行为在群众居住密集区域,尤其是*地区,较为隐蔽,发现和查处难度大,且受执法权限限制,发现后多以劝导拆除为主,处罚较少,震慑力不够,导致违法成本较低,难以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群众耕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调研中,有近40%的群众对乱占耕地建房、私自改变耕地用途、私自转让他人建房等违法违规行为认识不足;有16%的群众认为耕地是属于自己所有财产、自己有权支配;还有5%的农户虽然认识到是违法违规行为,但存在着侥幸心理,为耕地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大压力。(二)基层执法力量和执法水平弱,执法监管难。基层执法队伍普遍存在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以*镇为例,虽然有执法证件人员29名,但受其他业务限制,大部分持有执法证人员难以全身心投入耕地保护执法监管,实际专职执法工作人员仅4名,且身兼安全生产、防火禁牧、防汛抗旱等多项工作,难以常态化全覆盖开展耕地巡查。同时,执法人员缺乏系统的法律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尤其是编制履职事项清单背景下,部分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执法权限理解不深、运用不当,仍依靠以往执法经验开展执法,容易造成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手段单一等问题,削弱了基层执法水平。此外,基层执法缺乏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先进的监测设备,主要依靠人工巡查,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对耕地的实时动态监管,无法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规行为,严重影响执法监管效果。(三)现有耕地分布零散禀赋较差,质量提升难。受过去村庄规划、边界线划分等因素影响,大部分乡镇耕地因房屋、渠系、道路等限制分布零散,田块面积小且形状不规则,不利于土地平整、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实施,制约了乡村产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镇9.8万亩耕地中,集中连片的耕地仅有4.2万,占比达不到50%。受资金、技术和人力限制,盐碱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展仍较为缓慢,以*镇为例,目前,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耕地有4万亩,占全镇耕地的40.8%,仍有近4000亩盐碱地未改造,耕地治理提升缓慢,影响了农业产业发展和产业种植效益。(四)产业规模化程度低调整较快,集中利用难。农业产业大多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规模小、效益低,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且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频繁,导致耕地利用方式不稳定。例如,受2024年西瓜市场行情好影响,部分农户为追求经济效益,2025年大量种植西瓜,仅*镇种植西瓜的亩数是2024年的一倍还多,挤压了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土地,影响了农业产业的长期性、稳定性发展。此外,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农民对土地流转存在顾虑,土地难以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制约了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导致耕地难以实现高效集中利用,*镇近几年大力发展冷凉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但2025年土地流转只有1万亩,占全镇土地总数的10.2%,距离实现全镇产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四、意见建议(一)加强宣传引导,凝聚全民护耕合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宣传矩阵。线上依托微信公众号、融媒体等平台开设“耕地守护者说”专栏,邀请专家、基层工作者分享耕地保护经验与案例,制作趣味科普动画解读耕地保护政策法规;线下开展“耕地保护”宣传活动,组织宣讲团深入乡村、社区、学校,通过方言快板、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耕地保护知识送进千家万户,照亮每一位公民的心,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守护耕地的强大合力。建立健全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举报奖励处罚制度,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对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依法从严查处,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二)铸就执法盾牌,织密耕地监管网络。秉持“严字当头”原则,构建刚柔并济的执法体系。在执法力量上,实施“精兵强将”计划,通过公开招聘、内部调配等方式,组建专业化、年轻化的执法队伍,邀请专家开展“执法技能大练兵”,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应急处理能力;在执法设施上,引入AI智能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建立耕地保护数字平台,实现违法行为“自动预警、快速定位、精准处置”。深化跨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建立“线索移交+联合调查+协同处置”闭环流程,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进行全链条打击,以“寸土不让”的决心,为耕地筑起坚不可摧的防护屏障。(三)深耕质量沃土,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优化完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整合零散农田,全方位提升耕地生产能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智能农机等现代农业技术,提高耕地综合生产效率;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数据库,定期开展土壤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实施精准施肥、土壤改良。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研发新型土壤修复技术与产品,推广绿肥种植、秸秆还田等绿色生产模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通过持续深耕,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金色粮仓”,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四)激活流转引擎,奏响规模经营乐章。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释放耕地资源活力。搭建“互联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实现土地信息发布、供需对接、合同签订等全流程线上办理,提高流转效率与透明度;出台土地流转扶持政策,对流转面积大、经营效益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降低经营成本,激发流转积极性。引导村集体发挥组织协调作用,通过土地股份合作、托管经营等方式,推动耕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集中,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强产业规划引导,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实现耕地的高效集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