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围绕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推动实践工作展开,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八次集体学习研讨会议上的发言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第八次集体学习研讨会议上的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即将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内心深受触动,也倍感责任重大。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为我们擘画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也为我们基层“三农”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岗位和近期的一些思考,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和感悟,向大家作个汇报,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一、深化思想认识:从“环境问题”到“生存大计”的视角转变坦白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解,或多或少还停留在一种“就事论事”的层面。比如,谈到农业面源污染,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处理好畜禽粪污、如何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更多是将其视为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一个需要攻克的“环境问题”。但通过反复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感到自己的思想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重塑。我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并非是发展的“点缀品”或“附加题”,而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交融、互为表里的“必答题”。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几个词分量极重。它意味着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把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对立起来。作为农业农村部门的负责人,我时常在田间地头看到,一方面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喜人景象;另一方面,也曾为土壤的板结、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忧心。这种矛盾的感受,正是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基层的真实写照。这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职责不仅仅是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更要守好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绿水青山”和“良田沃土”。这种从“部门视角”到“全局视角”,从“环境问题”到“生存大计”的转变,是我这次学习最核心的收获。它要求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我们*县的农业农村发展。二、对标“五个关系”:反思农业农村工作的实践与不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重大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像一面镜子,让我得以系统地审视和反思我们过去的工作。第一,在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过去,我们为了追求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一度比较粗放。虽然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去年全县推广了秸秆还田15.33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也有所增加。但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真正把“高水平保护”转化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我们绿色、有机的农产品品牌还不够响亮,生态价值还没有充分转化为市场价值。我们成功争取到了5000万元的中央预算内资金,用于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这实现了历史性的“零的突破”,但如何用好这笔钱,不仅仅是建设几个处理设施,更是要探索出一条能让老百姓从绿色发展中持续受益的路径,这是我一直在深入思考的课题。第二,在处理“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上,我们尝到了甜头,也感到了瓶颈。近年来,我们创新实施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1+2+3+4”工作机制,选取了10家规模养殖场作为重点,实施“一场一策”,确保粪污处理见实效。这算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的“重点攻坚”。但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靠农业部门一家“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农田退水可能会影响河流水质,这就需要与水务、环保部门协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与乡镇、住建部门联动。虽然我们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部门协同、政策协同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有时候感觉力量分散,没有形成“一盘棋”的强大合力,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着力破解的难题。第三,在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上,我们正在努力寻找最佳平衡点。耕地是农业的命根子。我们一方面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人工修复”手段,去年计划提质改造2万亩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有些土地开发项目存在质量不高、后续管护跟不上的问题,甚至出现了耕地“非粮化”的苗头。这警示我们,“人工修复”绝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在推进水土保持、河道治理等工程时,我们必须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多采用生态沟渠、净化塘等近自然的解决方案,努力做到“道法自然”,而不是过度干预。正如我们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所强调的,要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第四,在处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上,我们深感“激发内生动力”是治本之策。中央和省州的环保督察就像悬在我们头上的“利剑”,起到了强大的“外部约束”作用,推动我们解决了很多老大难问题。这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但我们更要思考,如何让绿色生产成为广大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觉行动?我们去年发放了1716万元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但这种补贴能否更精准地激励那些采取绿色耕作方式的农户?我们设立了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点,但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还有待提高。究其原因,还是生态保护的“内生动力”不足。一些群众觉得“这是政府的事”,一些企业认为“环保投入是纯成本”。如何通过宣传教育、政策激励、市场引导,让大家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这是我们群众工作中需要下更大力气去做的。第五,在处理“‘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上,我们农业部门同样责无旁贷。“双碳”目标看似宏大,实则与我们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农业既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也是巨大的碳汇。我们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些都是在为“双碳”目标做贡献,是我们必须自主作为、主动作为的事情。我们要把“减排固碳”的理念,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种养结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为我们*县的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农业领域的一份力量。三、立足岗位职责:谋划美丽*建设的“三农”新担当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作为县农业农村局的负责人,我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展望未来,我将和局党委班子一道,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是守好“一条红线”。坚决扛起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31.5万亩耕地和23.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这是农业的“根”,也是生态的“本”。我们将以最严格的制度、最有力的措施,守护好每一寸来之不易的耕地,为子孙后代留下永续利用的宝贵资源。其次,是下好“一盘大棋”。我们将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宝贵经验,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产业发展统筹起来。我们将用好重点流域治理项目资金,不仅仅是建工程,更要建机制、建模式,探索出一条符合我们*县实际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之路,让田园更洁净,让乡村更美丽。最后,是激活“一池春水”。工作的关键在人。我们将把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作为重中之重。一方面,加强技术培训和服务,让农民掌握绿色生产技术,知道“怎么干”;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让农民看到绿色生产的好处,尝到“甜头”,明白“为谁干”。同时,正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资金渠道单一、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向外寻求合作,不断提升我们工作的科技含量和专业水平。各位领导、同志们,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三农”干部,能投身于建设“美丽*”的伟大事业中,我感到无上光荣。我的认识还很肤浅,思考也未必周全,恳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我将把这次学习作为新的起点,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为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