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工商联机关学习研讨会上,与会者围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有效措施,促进形成良好风尚。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在县工商联机关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交流研讨会上的发言”,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在县工商联机关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交流研讨会上的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根据本次交流研讨安排,我结合办公室文秘工作实际,围绕学习《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体会和思考,向大家作交流发言。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记得刚接触《条例》文本时,我习惯性地翻到最后“附则”部分,想快速了解适用范围和实施日期。但当我逐章逐节通读下来,特别是看到“总则”里“党政机关要坚持从严从简,降低公务活动成本”“坚持依法依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制度”等表述时,内心突然受到触动——这不是一份简单的“节约指南”,而是一面映照作风的“镜子”、一把丈量责任的“尺子”、一条连接党心民心的“纽带”。作为工商联办公室的文秘人员,我每天接触的是文件流转、会议组织、后勤保障,这些看似琐碎的工作,恰恰是《条例》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汇报学习体会。一、深学细悟,在“字里行间”读懂《条例》的三重深意初读《条例》,我以为是对“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等显性问题划红线;再读《条例》,逐渐体会到它背后蕴含的政治逻辑、民生情怀和文化传承;反复研读后更深刻认识到,《条例》不仅是制度规范,更是新时代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象化表达。第一,《条例》是政治责任的“硬约束”,必须从“两个维护”的高度抓落实。《条例》开宗明义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机关干部,我深切感受到,节约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关系党的形象、关乎国家资源安全的大事。去年底,我们整理近三年办公室经费支出台账时发现,仅会议耗材一项(包括打印纸、一次性水杯、文件袋等)年均支出就超过3万元;调研考察中,部分基层商会反映“上级调研车辆频繁进出企业,有时一天要接待三四拨,影响正常生产经营”。这些数据和分析让我意识到,《条例》针对的不仅是“看得见的浪费”,更是“看不见的损耗”——它要求我们以“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的警觉,把政治责任落实到每一张纸、每一滴水、每一次调研中。第二,《条例》是民生情怀的“温度计”,必须从“枝叶关情”的角度转作风。《条例》中“严格控制国内差旅费、因公临时出国(境)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支出”“严禁超预算或无预算安排支出”等规定,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的珍惜、对群众劳动成果的尊重。我曾在乡镇挂职锻炼,目睹过农民为抢收小麦在烈日下劳作的身影,也见过村里为修一条水泥路四处筹款的艰难。现在回到机关,更懂得“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张纸”背后,都是对群众辛劳的共情。今年初,我们修改《县工商联机关会议管理办法》时,特意增加“提倡视频会议、合并同类会议”“除重要会议外不印纸质材料”“会议茶水改用直饮机”等条款。上周召开的全县工商联工作推进会,按新规节省了200余张打印纸、15瓶瓶装水,看似“小数目”,却让参会的企业家感慨:“这样的会,务实!不折腾!”第三,《条例》是文明传承的“接力棒”,必须从“文化浸润”的维度树新风。《条例》不仅明确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更倡导“节约为荣、浪费为耻”的价值导向。我记得小时候,奶奶总把剩菜汤留着煮面条,说“糟蹋粮食遭雷劈”;父亲作为老党员,至今坚持用旧报纸包书皮,说“新纸费纸,旧纸正好”。这些朴素的道理,与《条例》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不谋而合。今年3月,我们组织机关干部参观县博物馆“勤俭持家”主题展,看到老一辈革命家用旧军装改衣服、用报纸糊信封的老照片,对比现在有些同志“打印纸只用一面”“会议室灯长明”的现象,大家深受触动。后来,我们在办公室发起“节约微行动”:设置“二手文件交换箱”,提倡“能修则修、能用则用”的办公设备管理原则,还在走廊张贴“今日已关空调”“最后一位离开请锁门”等温馨提示。这些改变不大,却让“节约”从制度要求变成了自觉习惯。二、知行合一,在“文秘岗位”践行《条例》的具体实践办公室是机关的“中枢部门”,文秘工作更是“窗口中的窗口”。结合《条例》要求,我和同事们重点在“办文、办会、办事”三个环节下功夫,努力把“节约”二字刻进工作流程里、融入日常细节中。一是办文办会:从“精简”到“精耕”的细节革命。过去,我们办会常追求“场面热闹”“材料厚实”,但现在更注重“实效管用”。比如,以前筹备全县工商联执委会议,我们会印制厚达50页的《政策汇编》,结果很多企业家反映“翻两页就看完了,剩下的带回去当‘枕头’”。今年,我们改用“电子汇编+重点标注”模式:提前将核心政策整理成10页以内的“干货清单”,通过政务平台发送至参会人员邮箱;现场仅摆放少量纸质材料,供有需要的同志查阅。这一改变不仅节省了印刷费2000余元,还避免了材料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再比如,过去办文存在“层层转发”“重复发文”问题,今年我们严格执行《条例》中“严格控制发文数量和篇幅”的规定,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对能合并的文件尽量合并。上半年,办公室发文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35%,篇幅平均压缩20%,真正做到了“少而精、管用”。二是调研服务:从“走过场”到“沉下去”的作风转变。工商联的职责是联系服务民营企业,调研是基本功。过去,有些调研存在“车接车送、蜻蜓点水”现象,不仅增加企业负担,还影响了调研实效。《条例》出台后,我们修订了《机关调研工作制度》,明确“轻车简从、减少陪同”“调研费用自理”等要求。今年5月,我们到县经济开发区调研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通知管委会安排车辆,而是乘坐公共交通前往;没有提前“踩点”,而是随机走访了12家小微企业。在与企业负责人座谈时,一位做机械加工的老总说:“你们没带记者、没摆鲜花,坐在这儿跟我聊了两小时,这才是真调研!”后来,我们根据调研情况撰写的《关于缓解我县小微企业融资压力的建议》,得到县委主要领导批示,相关部门已出台3条具体措施。这样的调研,既节约了企业成本,又提升了工作实效,真正实现了“双赢”。三是自身建设:从“管得住”到“养得好”的习惯养成。办公室是“管钱管物”的部门,更要做“厉行节约”的表率。我们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预算管控机制”,每月初召开办公会,对各部门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对超支或接近预算的项目及时预警;二是“物资管理机制”,设立“办公用品领用台账”,实行“按需领取、签字登记”,杜绝“公物私用”“过度储备”;三是“监督评议机制”,每季度公示各部门经费支出情况,接受全体干部监督。今年6月,我们发现打印室每月消耗A4纸15箱,经排查是因为部分同志打印前不预览、重复打印。于是,我们在打印室张贴“打印前请预览”“废纸二次利用”提示,并将“双面打印”纳入机关绩效考核。一个月后,A4纸消耗量下降至8箱,废纸回收利用率提高了40%。这些变化让我深刻体会到:节约不是“限制消费”,而是“优化资源”;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对自己负责”。三、守正创新,在“系统联动”推动《条例》的走深走实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民营经济的桥梁纽带,不仅要自身做好“节约文章”,更要引导广大民营经济人士践行节约理念,共同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风尚。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两个联动”:一方面,推动“机关—商协会—企业”联动。计划联合县总商会发出《致全县民营经济人士的节约倡议书》,倡导企业推行“绿色办公”(如电子办公、无纸化会议)、“循环经济”(如边角料再利用、产品包装简约化)、“公益节约”(如将节约的资金投入乡村振兴、慈善事业)。同时,在县工商联微信公众号开设“节约先锋”专栏,宣传推广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节约案例,让“节约”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推动“制度约束—文化引领—典型示范”联动。在完善《机关节约制度汇编》的基础上,开展“节约标兵”评选活动,对在办文办会、后勤保障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志给予表彰;组织“节约故事分享会”,邀请老党员、老秘书讲述过去的艰苦岁月,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建立“节约观察员”制度,由各科室推荐1名同志担任观察员,及时发现并纠正浪费行为。通过这些举措,让节约从“制度要求”变成“文化自觉”,从“少数人做”变成“多数人行”。同志们,《条例》不是“一阵风”,而是“四季雨”;节约不是“完成任务”,而是“终身课题”。作为工商联干部,我们既要当好《条例》的“执行者”,更要做好“宣传者”“引领者”。今后,我将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条例》要求融入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用“小节约”撬动“大作风”,用“微行动”汇聚“正能量”,为推动我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以上是我的发言,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