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转型。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县全面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经验材料”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县全面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经验材料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XX县站在新发展阶段、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攻坚突破的重要一年。一年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竞争态势加剧、要素约束趋紧等多重挑战,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紧扣“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化兴县”战略定位,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在产业升级、创新驱动、城乡融合、生态治理等领域集中发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80亿元,同比增长6.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2万元、2.1万元,增长6.1%、7.3%,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市第一方阵。现将主要工作经验总结如下:一、坚持“链”上发力,构建特色产业集群新生态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我们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打出“调研摸底—精准招商—要素保障—服务赋能”组合拳,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年初即组建由县发改委牵头,科工局、商务局、园区管委会等部门组成的产业研究专班,利用3个月时间遍访全县12个乡镇(街道)、87家规上企业,形成《XX县主导产业链条图谱》《重点缺项清单》等6份专项报告,明确将新能源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生态文旅三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针对新能源产业链“电池组件强、配套环节弱”的短板,我们组建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专项招商组,赴长三角、珠三角开展“驻点招商”,重点对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商。例如,在引进XX新能源电池结构件项目时,招商团队了解到企业担心用地保障和用工稳定性问题,立即协调自然资源部门优先保障300亩工业用地,人社部门联合职业技术学校开设“订单式”培训班,提前输送200名技术工人,最终仅用45天完成签约落地,刷新了县域重大项目投资落地新纪录。为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我们投资12亿元高标准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物流仓储中心、检测认证平台,同步引入供应链服务企业5家,实现“厂区内循环、园区间联动”。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23家,其中规上企业11家,形成“正极材料—结构件—电芯组装—终端应用”完整产业链,2025年集群产值突破120亿元,较上年增长45%。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共享检测设备、联合研发新品,单家企业年均节约成本超50万元,真正实现了“1+1>2”的协同效应。二、坚持“创”字为要,激活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深刻认识到,县域经济要突围,必须打破“路径依赖”,以科技创新重塑发展优势。为此,我们重点抓好“三个突破”:一是突破平台瓶颈,搭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针对县域创新资源薄弱的实际,我们主动“借智借力”,与XX理工大学共建“新能源材料联合实验室”,与省农科院合作设立“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研发中心”,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000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2.1亿元。其中,XX农业公司与研发中心联合攻关的“高山茶叶低温发酵技术”,使茶叶附加值提升3倍,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带动全县1.2万茶农户均增收8000元。二是突破人才制约,构建“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体系。出台《XX县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设立1000万元人才专项基金,推行“揭榜挂帅”“周末工程师”等柔性引才机制。2025年共引进博士及以上人才12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86名,其中3名专家领衔的科研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同时,我们创新“人才公寓+创业补贴+子女入学”服务模式,为15名高层次人才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让“引进来”的人才留得住、干得好。例如,从XX大学引进的材料学博士张某,牵头研发的“新型储能电池隔膜”技术已申请发明专利8项,相关产品进入中试阶段,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三是突破机制障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一企一策”帮扶台账。2025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5家,总数分别达52家、210家;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创新“科技积分制”管理模式,将企业研发投入、专利数量、成果转化等指标量化计分,积分靠前的企业在项目申报、融资贷款中优先支持。XX机械制造公司因连续3年研发投入占比超5%,获得银行低息贷款2000万元,成功研发出国内首台套“智能矿山破碎设备”,市场占有率跃居行业前三。三、坚持“融”字聚力,绘就城乡协调发展新画卷城乡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在城市更新方面,我们摒弃“大拆大建”的旧模式,推行“微改造、精提升”策略。2025年重点实施老城区“三路两巷”改造工程,保留历史建筑32处,修复古街巷800米,配套建设社区食堂、养老驿站、便民书屋等公共服务设施,惠及居民1.2万户。改造后的XX老街成为“网红打卡地”,日均客流量超5000人次,带动周边商铺租金上涨30%,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在乡村振兴方面,我们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探索“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发展路径。例如,XX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菌菇+光伏”立体农业,建成500亩林下菌菇种植基地,配套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和电商直播间,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80万元,村民人均务工收入超2万元。再如,XX村深挖红色文化资源,修复革命旧址3处,打造“红色研学+生态采摘”旅游线路,2025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200万元,村民开办农家乐、民宿32家,户均增收4万元。为打通城乡要素流动通道,我们创新“强村公司”运营模式,全县152个行政村成立强村公司,通过土地流转、资产租赁、劳务输出等方式,盘活闲置资源1.8万亩,2025年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45万元,较上年增长28%。其中,XX村强村公司将闲置校舍改造为民宿,与旅行社合作开发“农耕体验”项目,年增收50万元,不仅还清了历史债务,还为村民缴纳了医保、养老保险。四、坚持“绿”色打底,厚植生态环境发展新优势生态是XX县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钉钉子”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工业污染防治上,我们严格执行“三线一单”管控要求,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整改。2025年累计关停落后产能企业8家,改造提升企业15家,单位GDP能耗下降5.2%,规上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达标率100%。同时,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废料回收—再生利用—产品生产”闭环体系,年回收利用工业固废20万吨,减少碳排放15万吨。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上,我们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秸秆还田”集成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下降3%、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特别在茶叶主产区,我们推行“茶—林—沼”复合生态系统,种植绿肥2.3万亩,建设沼气工程15处,茶叶品质显著提升,核心产区茶叶均价从每斤300元涨到800元。在生态修复治理上,我们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完成矿山复绿1200亩、河道清淤50公里、水土流失治理35平方公里。其中,XX河曾是全县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我们通过截污纳管、生态护岸、生物净化等综合措施,用1年时间实现水质从劣Ⅴ类到Ⅲ类的跨越,如今河岸绿树成荫,鱼类种群恢复至20余种,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网红河”。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提升了群众的宜居指数,更激活了生态价值转化。2025年,全县生态旅游接待游客5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亿元,较上年增长30%;绿色农产品认证数量达42个,“XX高山云雾茶”“XX生态蜂蜜”等品牌溢价率超20%,真正实现了“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回顾2025年,XX县的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是一条在挑战中突破、在创新中前行的奋斗之路,更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幸福之路。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党中央和省、市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县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更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闯”的勇气、“创”的智慧、“干”的作风。展望未来,我们将以“归零”心态再出发,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重,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当前与长远、全局与局部,在产业升级上“再深耕”、在创新驱动上“再加力”、在城乡融合上“再提速”、在生态治理上“再提效”,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XX实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