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应共同努力,推进垃圾分类,构建绿色生活环境,共创美好未来!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在2025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在2025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刚才,我们收听收看了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深受启发、备受鼓舞。省里的会议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我们随即召开全市推进会,目的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总结我市前一阶段工作,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对下一阶段的攻坚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在坚定信心中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生活垃圾分类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关键小事”,更是关系民生福祉、关系城市文明、关系生态建设的“国之大者”。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垃圾分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全市各级各部门通力协作、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推动我市垃圾分类工作从试点探索迈向了常态化、制度化推进的新阶段,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一是工作体系基本形成,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回顾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垃圾分类工作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建立。我们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各区、市直各单位的年度绩效考评体系,形成了“市级统筹、属地负责、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截至去年底,全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度均达到90%以上,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已达到95.67%,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为全面铺开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深知,没有坚实的硬件基础,垃圾分类就容易流于形式。去年以来,我们坚持系统规划,多方筹措资金,全力补齐短板。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的垃圾筛分设施项目已于今年1月成功启动试运行,有效缓解了末端处置压力。备受关注的市中心城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也于同期投入运行,日处理能力达到300吨,一举解决了中心城区无餐厨垃圾专业处理设施的历史难题。此外,各县(市)的终端处理设施建设也在加速推进,*县、*县等地的项目正按计划建设,*县日处理5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厂已建成投运。这些设施的建成投用,为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提供了强大支撑。三是宣传引导深入人心,文明风尚日益浓厚。我们坚持把宣传引导作为贯穿始终的生命线,创新方式方法,营造浓厚氛围。全市成立了118个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商场的“五进”活动。我们成功举办了“X”短视频创作大赛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让“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理念深入人心。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广大市民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从“被动分”转向了“主动分”,垃圾分类正逐渐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城市文明的亮丽名片。四是城乡统筹一体推进,探索出宝贵经验。在推进城市垃圾分类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符合我市实际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特别是我们立足农业大市的实际,在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了良好成效。2024年,全市秸秆利用率达到95.1%,我们探索出的农村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实现了“零”填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结果,值得我们充分肯定。二、正视问题,认清形势,在深刻反思中找准攻坚克难的主攻方向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弱项,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问题导向。对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期盼,对照先进城市的水平,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施覆盖仍有盲区,体系衔接不够顺畅。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链条体系仍存在“断点”和“堵点”。部分老旧小区、城中村的分类收集容器配置还不齐全、标准不高;分类运输车辆数量不足、标识不清的问题依然存在,“混装混运”现象在一些地方仍有发生,挫伤了群众分类投放的积极性。整个收运处体系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二是分类投放准确率有待提高,源头减量任重道远。从督导检查情况看,居民对“四分类”标准(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掌握还不够精准,分类投放的准确率距离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厨余垃圾中混有塑料袋、纸巾,可回收物中夹杂污染物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在源头减量方面,过度包装、一次性消费品滥用等问题依然突出,全社会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产生的行动自觉尚未完全形成。三是“两网融合”深度不够,资源化利用水平不高。“两网融合”,即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融合,是实现垃圾资源化的关键一环,也是我们当前工作的突出短板。目前,我市的再生资源回收仍以市场自发形成的“游击队”为主,存在布局散乱、管理粗放、回收价格波动大等问题。特别是对于废玻璃、废塑料、旧衣物等低值可回收物,市场回收意愿低,往往被混入其他垃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如何打通两个网络,建立规范高效的回收体系,是我们必须破解的难题。四是责任压实尚有差距,长效机制仍需健全。部分单位和部门对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存在“一阵风”“运动式”的思想,工作时紧时松。有的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满足于一般性号召,在精细化管理和常态化督导上下的功夫不够。财政保障机制虽然已经建立,但在资金投入的精准性、有效性上还有提升空间。执法监督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法规制度的“牙齿”还没有完全亮出来。这些问题,既有历史欠账,也有新发展阶段的挑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刻剖析,采取更加精准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三、明确任务,聚焦重点,在善作善成中奋力开创垃圾分类工作新局面同志们,今年是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市垃圾分类工作从全面推开转向提质增效的攻坚之年。我们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推动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第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强担当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不是简单的环境卫生工作,而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更是关系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重大民生工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垃圾分类作为“一把手”工程,层层压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将其与“无废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紧密结合,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第二,要进一步聚焦全链条体系建设,以更实举措夯实垃圾分类的硬件基础。垃圾分类,基础在设施。我们要对照2025年中心城区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10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补齐硬件短板。一要优化“投放”环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投放点,像*区计划投资上亿元,对1423个分类投放点进行标准化更新,替换5692只分类垃圾桶,这样的力度值得肯定和推广。要加强对现有投放点的维护管理,确保设施完好、标识清晰、环境整洁。二要规范“收运”环节。要加快建立完善的分类运输系统,配足标识规范的分类运输车辆。我们已经统一配备了31辆餐厨(厨余)垃圾收运车辆,下一步要继续加大投入,像*区计划新增和更新数十辆新能源及电动收运车,实现专车专用、密闭运输,杜绝“先分后混”。要优化收运线路和频次,推行“车载桶装,换桶直运”等高效运输模式,提高收运效率。三要提升“处置”环节。要加快推进末端处理设施建设。在巩固市中心城区餐厨垃圾处理厂运营成效的同时,要督促指导相关县(市)加快本地处理设施建设进度,确保按期建成投用。要充分发挥我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作用,逐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第三,要进一步破解“两网融合”难题,以更新思路畅通资源循环利用路径。“两网融合”是难点,也是实现资源化的关键点。要彻底改变“两张皮”的现状,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一要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针对低值可回收物回收难的问题,我们可以探索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化的市场主体进行兜底回收,保障回收体系的稳定运行。二要充分发挥现有网络优势。要鼓励并支持市供销合作社等单位,利用其遍布城乡的经营服务网络,建立规范化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承担起可回收物特别是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分拣和转运功能。三要加快建设分拣处理中心。要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的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引进先进的分拣、打包、预处理设备。在这方面,*县规划建设的生活垃圾分类仓储资源化回收中心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该项目设计了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布料等多条精细化分选生产线,这正是我市未来发展的方向。通过这些举措,真正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无缝衔接,让各类可回收物都能“变废为宝”。第四,要进一步深化宣传教育引导,以更浓氛围推动全民参与的习惯养成。垃圾分类的根本在于全民参与和习惯养成。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宣传引导工作,推动垃圾分类从“要我分”向“我要分”的根本性转变。一要创新宣传载体。要继续用好“五进”活动等传统有效方式,同时要善于运用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品,讲好垃圾分类故事,让绿色低碳理念入脑入心。二要壮大引导力量。要加强对118支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发挥好他们在社区一线的宣传员、引导员、监督员作用。要继续开展垃圾分类技术培训,培养一批业务骨干和“分类达人”。三要坚持党建引领。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学习分类知识,带头践行分类投放,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让垃圾分类成为我市新时代文明风尚的生动体现。第五,要进一步健全制度保障体系,以更严要求确保工作常态长效。好的制度是工作长效推进的根本保障。一要强化法治保障。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要让《*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长出“牙齿”,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违反分类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敢于亮剑、严格执法,依法依规进行处罚,该亮红牌的绝不手软,并同步记入信用档案,形成有力震慑。二要强化资金保障。市、区两级财政要将垃圾分类工作经费足额纳入年度预算,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要优化资金使用结构,重点向基层一线、设施建设、宣传引导等关键环节倾斜,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三要强化督导考核。市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能。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组织明察暗访,对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进展、存在问题进行排名通报。考核结果要与年度绩效、评先评优、干部使用等硬挂钩,真正形成“不换思想就换人、不负责就问责”的倒逼机制。同志们,垃圾分类工作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既考验我们的决心和毅力,也检验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让我们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深化攻坚、善作善成,全力以赴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为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现代化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