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强调推进县管校聘改革,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在全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相关材料,便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在全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综合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总结我县首轮改革的成功经验,精准分析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全面部署和启动新一轮县管校聘综合改革工作。这既是一次回顾总结的肯定会,更是一次深化改革的动员会、部署会。刚才,XX同志对新一轮改革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解读,提出了明确的操作要求,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深刻领会,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回顾过往,肯定成绩,在总结经验中坚定改革信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三年前,也就是2022年,县委、县政府着眼于破解长期制约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启动了首轮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综合改革。三年来,全县上下,特别是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迎难而上、锐意进取,推动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效。我们以改革破除了体制壁垒,优化了资源配置。长期以来,“教师固定在一个学校”的模式导致了校际间、城乡间、学段间师资力量的结构性失衡。通过改革,我们成功打破了教师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将全县2413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身份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实现了县域内教师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首轮改革中,我们精准设置了154个跨校竞聘岗位,最终有134名教师通过竞聘实现了跨校流动,其中133名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从城区学校、中心学校流向了边远和薄弱学校,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初中教师超编与小学教师缺编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为实现教育公平迈出了关键一步。我们以改革激发了队伍活力,提升了专业素能。“县管校聘”改革的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变“铁饭碗”为“活水池”。通过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竞聘上岗,广大教师的岗位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显著增强。过去“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沉闷局面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重师德、看能力、比业绩”的良好风尚。教师们主动学习、钻研业务、提升教学水平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加速形成。我们以改革完善了治理体系,夯实了发展基础。改革的平稳顺利推进,本身就是对我们治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在首轮改革中,我们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县级层面统筹领导,教育部门牵头抓总,各乡镇、各学校精心组织,整个过程公开透明、程序严谨,实现了“零上访、零申诉”的平稳过渡。这充分证明,我们的改革方案是科学的,我们的工作方法是有效的,我们的干部队伍是能打硬仗的。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们今天启动新一轮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总的来说,过去三年的探索与实践,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把来之不易的成果巩固好、深化好,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二、审视当下,认清形势,在应对挑战中增强改革定力同志们,改革永无止境,发展也永无止境。我们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但绝不能固步自封、沾沾自喜。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县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亟待我们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看,教师队伍的结构性优化仍需深化。首轮改革主要解决了教师“数量”上的均衡配置,但在“质量”上的精准匹配还有提升空间。如何让最合适的教师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去?如何建立一支既有骨干引领、又有新秀辈出的梯次合理的教师队伍?如何推动名师、名校长在更大范围内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这些都是新一轮改革需要重点攻克的课题。我们不能满足于“有人上课”,而是要追求“上好每一节课”。从激发教师内生动力的要求来看,评价和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当前,我们已经初步建立了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但“优绩优酬、多劳多得”的导向还不够鲜明。部分学校的考核评价标准还不够精细,未能完全体现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岗位教师的工作差异和贡献大小。如何让评价的“指挥棒”更精准,让薪酬的“激励杆”更有力,真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教师得实惠、有地位,是我们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保障教师合法权益的要求来看,人文关怀和支持体系仍需加强。改革必然会触及利益调整,特别是对于跨校流动、到艰苦地区任教的教师,他们作出了奉献和牺牲,我们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跟踪服务机制,帮助流动教师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团队、开展新工作?如何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个人发展等方面给予他们政策倾斜?这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改革能否行稳致远。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唯有保持“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把县管校聘改革推向深入。这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决策部署的政治要求,也是回应全县百万人民对“好上学、上好学”热切期盼的民生之需,更是推动XX县未来发展的长远之计。我们必须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三、聚焦未来,明确任务,在精准施策中狠抓改革落实做好新一轮“县管校聘”改革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确保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见效。第一,要坚守公平公正,筑牢改革的“生命线”。公平公正是改革成功的基石。没有公平,改革就失去了民心,失去了根基。在整个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高悬公平之剑,用制度的刚性确保程序的公正。要严格执行“三公开”制度,即实施方案公开、竞聘岗位公开、聘用结果公开,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在阳光下运行。各学校制定的实施方案,必须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教职工大会的充分讨论和审议通过,真正体现民主决策。在竞聘考核环节,要建立科学、量化的评价标准,以师德师风、工作能力、教学业绩和育人实效为核心,坚决杜绝论资排辈、人情操作。要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第二,要优化竞聘机制,激发队伍的“内生力”。本轮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促进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我们计划在新一轮改革中,推动全县不低于5%的教师实现跨校交流,重点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倾斜,力争实现150至200名教师的优化配置。同时,我们要创新工作方法,建立“教师岗位适应能力跟踪评估机制”。对每一位跨校流动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和接收学校要共同负责,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服务和评估。一方面,要为他们配备指导教师,提供精准的业务培训和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岗位;另一方面,要通过评估,检验我们岗位匹配的精准度,为今后的人员调配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从“硬性调配”向“人岗相适”的转变。第三,要强化服务保障,提升改革的“支撑力”。改革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更不能让“奉献者”寒心。我们必须用心用情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县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要通力协作,确保流动教师的编制、工资、社保等关系能够即时转移、无缝衔接,彻底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深化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加大对艰苦边远地区岗位、班主任岗位、特殊教育岗位以及超工作量教师的倾斜力度,真正体现“重岗重酬、优绩优酬”。同时,要建立健全教师权益保障和争议调解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对于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化解,依法依规维护好广大教师的合法权益。第四,要加强组织领导,拧紧纪律的“责任链”。此次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县综合改革工作专班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各分管县领导要靠前指挥,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各乡镇要切实履行属地责任,确保辖区内改革工作平稳有序。教育体育局要做好政策解读和业务指导,确保全县政策口径统一、执行标准不偏。各学校党组织书记和校长是本单位改革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抓、负总责,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纪律问题。纪律是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我们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标准,为改革清障护航。我重申六条铁的纪律:决不允许权力“暗箱操作”,必须做到阳光公开;决不允许规则“因人而异”,必须做到刚性统一;决不允许利益“勾连交换”,必须做到干净纯洁;决不允许决策“独断专行”,必须做到集体决议;决不允许执行“阳奉阴违”,必须做到政令畅通;决不允许政策“变形扭曲”,必须做到正向激励。县纪委监委将对改革全过程进行监督,对任何违纪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同志们,深化教育改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肩负着全县人民的重托,承载着广大学子的期盼。让我们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坚决打赢新一轮县管校聘综合改革这场硬仗,奋力开创我县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XX县的全面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