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关于生态保护的研讨发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会议强调加强生态保护重要性,提出多项措施推进绿色发展,如何有效实施成为关键?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关于生态保护的研讨发言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在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关于生态保护的研讨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这篇文章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再次为我们指明了美丽中国建设的航向。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身处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既感到使命在肩的万钧之重,也对未来的工作路径有了更深的思索。下面,结合我们XX镇的实际,我谈几点不成熟的学习体会,说是研讨,更是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一次思想汇报,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从“发展与保护的必答题”中,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之问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面临的不再是“要温饱还是要环保”的选择题,而是“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的必答题。回望我们XX镇走过的路,坦白说,我们曾经也陷入过简单的思维定式。看到一些项目能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就容易在环保准入上有所松动;面对群众增收的迫切愿望,就容易在发展方式上选择“短平快”的路径。这些年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下大力气整治污染,全镇的生态环境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善。截至去年底,我们镇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8%,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也提升到了98.66%。然而,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我反复问自己:这些数字的背后,我们真的答好这道时代考题了吗?我们的“高水平保护”是否真正催生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我们的绿水青山,是否真正变成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金山银山?答案恐怕不容乐观。我们的林下经济产值虽然突破了XX亿元,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初级农产品的种养阶段,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群众的增收效益还不够稳固。我们守着XX景区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但“门票经济”的思维惯性还在,如何将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优势、发展优势,我们的探索还远远不够。总书记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警醒我们,不能再简单地把生态环境保护看作是发展的成本或束缚,而必须将其视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干部,必须完成一次思想上的“自我革命”,从“项目为王”的惯性思维,转向“生态为基”的系统思维;从被动应对环保督察,转向主动谋划绿色发展。这不仅是认识论的飞跃,更是方法论的重塑。二、从“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中,反思“头痛医头”的治理之困讲话中关于“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的论述,对我触动很大。过去,我们的工作常常陷入“九龙治水”的困境,环保抓环保的,农业抓农业的,文旅抓文旅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同,政策效应层层递减。比如,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对河道进行清淤和治理,但上游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如果得不到根治,河道治理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就如同一个木桶,决定其容量的,永远是那块最短的板。总书记强调要“强化目标协同、多污染物控制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政策协同”,这为我们破解治理难题开出了良方。生态环境问题,根子在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上,表现在水里、土里、空气里,但治理的功夫却在岸上、在源头、在每一个环节。对照这些要求,我反思我们的工作,确实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比如,我们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建了垃圾转运站,配了保洁员,但前端的宣传引导、村民习惯养成没有跟上,导致“前端随手扔、后端分类难”;我们实施生态修复工程5000亩,但后续的管护机制、生态价值转化机制没有同步建立,导致“一年青、二年黄、三年不见样”的情况偶有发生。这让我想到在其他地区学习到的先进经验,比如有的地方推行“生态管家”模式,将一个区域内的山水林田湖草打包,进行一体化、专业化的管护和运营;又比如一些先进村庄,将生态保护写进村规民民约,形成了“人人都是监督员,户户都是保洁员”的内生动力。这些案例给我的启示是,协同治理不仅是部门间的联动,更是从政府到市场、再到社会的全方位协同。我们作为乡镇一级,正处在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应该在“协同”二字上下足绣花功夫,努力打通各项工作的堵点和断点,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三、从“外部约束与内生动力”中,探寻“久久为功”的未来之路总书记强调,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这让我思考一个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究竟是依靠环保督察的“利剑”高悬,还是依靠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毫无疑问,两者缺一不可。但从长远来看,真正可持续的力量,必然源于内生动力。这些年,中央和省委的生态环保督察,像一场场“环保风暴”,有力地解决了许多我们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顽瘴痼疾。比如,我们区全面完成了19个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修复治理,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外部约束的强大压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压力总有减弱的时候,运动式的治理也难以持续。如何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持久的内生动力?我认为,关键在于让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幸福。当良好的生态环境能让我们的茶叶卖出更好的价钱,能让城里人愿意来我们这里康养度假,能让我们的孩子在山清水秀中健康成长,那么,保护生态环境就会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两山”转化的路径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全国各地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从XX林场三代人坚守的绿色奇迹,到XX村“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生动实践,再到XX地区“治沙”与“治穷”并举的成功探索,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将生态优势成功转化为了经济优势、民生福利。展望未来,我们XX镇要做的,就是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条“转化通道”。我们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有独特的山地气候,有正在成长的生态农业。我们能不能围绕“生态+文旅”“生态+康养”“生态+农业”,培育出几个能真正让老百姓受益的支柱产业?我们能不能借鉴全国碳交易市场的经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让空气、水质、森林也能变成可交易的“生态资产”?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深入思考和破题的方向。我们不仅要当好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更要努力成为金山银山的“创造者”,让生态红利惠及千家万户。各位领导、同志们,总书记的讲话是一座思想的富矿,常学常新。我的这些思考还很肤浅,更像是在求解过程中的一些草稿。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深知责任重大。我将和镇党委班子一道,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步一个脚印,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建设美丽XX的实际成效,为XX区、XX市乃至全国的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我们基层的一份微薄力量。我的发言完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谢谢!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