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工作,需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家庭需求。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关于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嘉兴市人民政府加快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整合优化学前教育资源,稳步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工作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普惠优质的托育服务,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紧扣“幼有善育”目标,多途径拓展幼儿园托育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延伸服务,原则上招收2-3岁且适应集体生活的幼儿。以资源扩容、师资育强、服务提质、经费保障一体化为核心路径,聚焦托幼衔接、医育融合、普特融合、园家社医共育、安全协同及数字化赋能,构建托育教育一体化体系,打造具有嘉兴辨识度的“优托在嘉·暖育禾苗”特色品牌,助力幼儿在协同共育中茁壮成长,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2025年,全市托育教育一体化幼儿园占比达到50%,新增普惠性托位800个;2027年,全市托育教育一体化幼儿园占比达到65%;2030年,全市托育教育一体化幼儿园占比达到80%;2035年,托育教育一体化幼儿园占比达到85%。二、重点任务(一)推进托幼资源“一体化扩容”工程1.推动新设园所同步配建。修订《嘉兴市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明确建设与配套幼儿园规模相适应的托班。配套幼儿园及其托班与住宅小区第一期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装修、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自规局、市建设局、市财政局)2.开展存量园适托化改造。针对招生未达规模的幼儿园,根据适龄幼儿入托需求,依照《托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浙江省幼儿园托班管理指南(试行)》等规定,结合2-3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优化园所结构、腾挪空间、改善班级环境,配备符合安全质量与环保标准、适配幼儿发展的设施设备、家具用具、玩具绘本及游戏材料等,提供适宜的室内外生活与游戏活动场所,通过“适托化”改造增设托班。(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自规局、市建设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3.加强托位供给动态增配。坚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在保障招生服务区内3—6岁适龄儿童学位供给和不影响办园品质的前提下,招收能够适应集体生活的2—3岁幼儿开展托育服务。幼儿园独立编班的托班班额不超过20人,不具备独立编班条件的可采取托班与小班幼儿混合编班。(责任单位:市教育局)4.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扩能。支持街道、村集体、国有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产业园区会同辖区幼儿园提供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探索开设半日托班、计时托班、亲子早教服务等多种办托方式,满足家长灵活多样的入托需求。(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教育局)(二)实施托幼师资“一体化育强”计划5.规范师资配备与准入管理。严格落实托班保教人员配备标准,按“两教一保”足额配置专任教师与保育员,确保幼儿与保教人员配比不超过7:1,保障照护精细化水平。健全托育服务从业人员准入机制,明确托班专任教师须持有教师资格证,鼓励其考取保育师、育婴员等职业资格证书,着力培养兼具早教与幼教能力的双师型队伍;保育员须经系统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委编办)6.完善师资薪酬与晋升机制。强化托班保教人员待遇保障,公办幼儿园托班保教人员与园内其它岗位教职工执行同等薪酬标准。民办幼儿园参照公办幼儿园同类人员工资水平,合理确定托班保教人员薪酬。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支持托班专任教师参与中级、高级职称评定,并给予一定的比例倾斜,激发从业人员职业发展动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7.强化专业培训与能力提升。建立托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开设托班的幼儿园须将托育培训经费纳入年度教师培训经费预算,纳入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培训360学分体系,确保培训落地见效。实施分层分类培训,构建“岗前培训一骨干教师培训—名优教师培训”递进式研修机制。同时,采用“医育联合实训”“托育带头人工作坊”“跟岗观摩”等多元化培训形式,推进托幼一体化园所教师的转型发展。(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8.深化教研科研网络建设。建构教研体系,将幼儿园2-3岁托育服务全面纳入学前教育教研体系,构建市、县(市、区)、园三级联动的教研网络。依托市托育教研中心组,推动托幼一体化园所组建跨园学习共同体,提升教师科学教养能力。强化科研支撑,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聚焦托幼衔接课程体系构建、医育融合服务模式创新等关键问题,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研成果。(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健委)9.构建人才全链条支持体系。夯实托育专业人才培养基础,支持嘉兴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增设托育相关专业,优化课程设置,持续扩大专业人才供给。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幼儿园托班卫生保健、健康监测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提升保教人员健康照护能力。组建涵盖教育学、医学、心理学、营养学等多领域的“托幼一体化”专家库,为幼儿园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等专业服务。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与有关单位,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为托育事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健委)(三)开展托育服务“一体化提质”行动10.加强托育教育一体化课程研究。根据《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浙江省幼儿园托班管理指南(试行)》等要求,科学开展“托育教育一体化”课程研究,支持高校、教研机构与幼儿园联合开展托幼衔接课程体系、医育融合模式等课题研究,形成可推广的科研成果,为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实施与修订《嘉兴市幼儿园托班一日教养活动实施细则(试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通过环境创设优化、保教结合深化、医育普特融合实践,实施高质量一日教养。(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健委)11.创新医育协同区域实践模式。以《浙江省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办法》为依据,聚焦“健康护苗”核心,打造“小禾苗”健康管理指导员队伍,通过完善常态化入园指导机制,定期派驻人员提供保健、膳食、疾病防控等精准服务,将健康监测与日常照护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符合幼儿园托班要求的安全保卫、食品药品等安全协同制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实施分层推进策略,主城区打造“医育融合示范圈”,乡镇开展“护苗技能实训”,通过编制与发放“医育知识包”等方式普及科学理念,医育协同模式实现城乡幼儿园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教育局)12.构建园家社医四维共育体系。践行“优托在嘉”理念,优化嘉兴市“小禾苗成长营”家庭科学育儿指导服务项目,深度融合教育、卫生健康、社区及家庭四方资源,多途径开展四方协同共育活动,打造友好共育生态。依托“之江汇数字空间”开设“托育+科学育儿云课堂”,不定期组织开展亲子游戏、育儿沙龙、入户指导、专家答疑等活动。发挥社区家长学校、妇幼保健机构等阵地的作用,共同开展科学育儿知识普及活动,提升家庭育儿能力。(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四)建立托幼经费“一体化保障”机制13.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按照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运行可持续的普惠性导向,综合考虑政府财政投入、居民收入水平、托育服务成本等因素,合理确定幼儿园托班收费标准。对烈士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婴幼儿明确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同步落实入托职工子女保育费报销政策。幼儿园托班收费情况应按照规定向社会公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14.有效保障经费补助。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时足额落实好幼儿园托班补助经费。幼儿园举办普惠性托班,按照不低于《嘉兴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嘉卫〔2023〕30号)的标准给予补助。(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卫健委)三、组织实施(一)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协同推进,由市教育局牵头,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规局、市建设局、市卫健委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相关任务要求。各单位要加强配合,研究解决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二)压实主体责任。按照“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压实县(市、区)主体责任,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明确责任清单和进度安排,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三)加强宣传引导。多渠道开展政策宣传和解读,普及托育教育一体化服务政策。总结推广一批托育教育一体化示范案例,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形成良好的托育教育一体化服务生态。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总结一、工作开展背景与目标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相似。当前全球流行范围持续扩大,我国因媒介伊蚊分布广泛且境外输入病例增加,本地传播风险日益升高。本次防控工作以“科学防控、精准施策”为原则,旨在通过强化监测预警、控制媒介传播、提升公众意识等措施,有效降低疫情发生风险,保障公众健康。二、主要防控措施及成效(一)疾病监测与病例管理1.多渠道监测体系构建落实进境人员监测,对入境时有相关症状或流行区旅居史者及时筛查并发放《就诊方便卡》,通报疾控部门。在I、Ⅱ类风险地区(如广东、浙江等)的基层医疗机构,针对登革热样病例(发热伴皮疹或关节痛,无呼吸道症状)开展基孔肯雅病毒等多病原核酸检测,实现早期发现。2025年监测数据显示,疑似病例报告及时率达95%,确诊病例均在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2.病例规范处置严格按照《基孔肯雅热诊断》(WS/T590-2018)标准,分类管理疑似、临床诊断及确诊病例,确保“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工对确诊患者实施隔离治疗,其传染期(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未发生二代病例传播。(二)媒介伊蚊防制1.孳生地清理重点针对伊蚊依赖积水繁殖的特点,组织开展“全城清积水”行动,清理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等小型积水容器,对景观池等无法清空水体投放灭蚊幼虫药剂。以佛山为例,通过清理孳生地和灭杀成蚊,98%的疫点村居风险等级降至中风险以下,66%达到安全水平。2.成蚊密度控制在蚊媒活跃季节(7-11月),对居民区、医院等重点区域开展化学消杀,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BI)控制在5以下,低于传播风险阈值(BIN10)。(三)公众宣传与社会动员1.健康知识普及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社区讲座等渠道,宣传基孔肯雅热“发热、皮疹、关节剧痛”等典型症状及“防蚊叮咬”核心措施,覆盖人群超500万次。推广“每人每日清积水”行动,提高居民主动参与意识,家庭积水清理覆盖率提升至80%o2.区域联防联控联动海关、交通、教育等部门,在学校、口岸等场所开展专项防控,形成跨部门协作机制。三、经验与不足(一)工作亮点精准分类施策:依据流行风险将全国划分为I一IV类地区,重点区域(如广东、云南)强化监测与消杀,低风险地区(如新疆、青海)落实输入病例排查,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技术指南支撑:参考《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规范病例诊断、媒介监测等流程,确保防控科学性。(二)存在问题基层检测能力不足:部分Ⅱ类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核酸检测设备,确诊病例依赖上级实验室复核,延误风险较高。公众认知度差异:农村地区居民对“清积水防蚊”重要性认识不足,孳生地清理存在死角。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提升基层能力:为Ⅱ类地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快速核酸检测试剂,开展病原检测技术培训,缩短确诊时间。2.强化长效管理:将媒介伊蚊监测纳入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工作,定期评估孳生地清理效果。3.扩大宣传覆盖:针对农村及老年人群体,采用方言广播、入户宣传等方式,提高防控知识普及率。通过本次防控工作,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为后续疫情应对积累了宝贵经验。下一步需持续巩固措施,补齐短板,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