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校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精选(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校制定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包括环境整治、健康教育、疫情监测与应急响应措施。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学校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精选(3篇)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学校防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预案一、总则(一)编制目的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均是由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在学校这一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出现病例,极易造成疫情扩散,不仅会危害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还会严重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在我校的发生与传播,切实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特制定本预案。(二)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上级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关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工作的要求进行编制。(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校全体师生员工,以及在校园内活动的其他人员,涵盖学校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等所有区域。(四)工作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将预防工作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措施消除疫情发生和传播的隐患,同时做好疫情发生后的处置工作。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各年级、各班级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做好防控工作。3.快速反应,有效处置:一旦发现疫情,要迅速启动预案,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二、疾病概述(一)登革热1.病原体:登革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不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3.症状:潜伏期一般为2-14天,典型症状包括高热(体温可达39一40度)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皮疹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出血倾向,严重者可导致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甚至死亡。(二)基孔肯雅热1.病原体: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2.传播途径:同样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3.症状:潜伏期通常为3-12天,主要症状有发热、关节剧痛(常累及手、腕、踝等关节,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头痛、肌肉痛、皮疹等,一般不会导致死亡,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三、预防措施(一)环境整治1.责任部门:后勤保障部牵头,各班级、各部门配合。2.具体措施:每周对校园进行一次全面的环境清理,重点清理杂草、垃圾,消除蚊虫滋生的死角。定期检查校园内的积水情况,如花盆托盘、下水道、排水沟、废旧轮胎、垃圾桶旁等易积水区域,每周至少清理两次,确保无积水。对于无法及时清理的积水,可投放灭蚊幼虫药剂。保持校园内的下水道、排水沟畅通,防止积水堵塞。定期对校园内的绿化带进行修剪和维护,避免过度生长形成阴暗潮湿的环境。(一)防蚊措施1.设施配备:后勤保障部负责在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师生聚集场所安装纱窗、纱门,并定期检查和维修,确保其完好无损。2.驱蚊用品使用:在校园的公共区域,如走廊、楼梯口等,可放置适量的驱蚊香、驱蚊液等驱蚊用品,定期更换。3.个人防护:通过班会、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形式,教育师生在蚊虫活动频繁的时段(如清晨和傍晚)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需外出,应穿长袖上衣和长裤,涂抹驱蚊剂。(三)健康监测1.学生健康监测:各班级班主任负责每日对学生进行健康状况巡查,询问学生是否有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并上报校医室。2.教职工健康监测:教职工每日上班前自行测量体温,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报告,并前往医院就诊。3.校医室职责:校医每日汇总师生的健康监测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对出现疑似症状的师生进行初步诊断,如怀疑为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应及时督促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并跟踪诊断结果。(四)宣传教育1.宣传内容:通过校园网、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班会等多种渠道,向师生宣传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措施等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2.宣传频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在流行季节(一般为夏秋季)适当增加宣传频次。四、疫情处置(一)病例报告1.当发现师生被诊断为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病例时,校医应在2小时内报告当地疾控部门和上级教育部门,并同时向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汇报。2.报告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班级/部门等)、发病时间、症状、诊断情况等。(一)病例隔离与治疗1.对于确诊病例,应按照疾控部门的要求进行隔离治疗,直至痊愈。学生病例由班主任负责联系家长,督促其带学生回家隔离治疗或送往医院隔离治疗;教职工病例由所在部门负责人督促其隔离治疗。2.隔离期间,学校应安排专人与患者保持联系,了解其病情变化,并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三)校园消毒1.在疾控部门的指导下,后勤保障部负责对校园内的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场所进行全面消毒,重点对患者居住和活动过的区域进行彻底消毒,消除蚊虫和病毒。2.消毒工作应每天进行一次,连续进行至少3天,之后根据疫情情况适当调整消毒频次。(四)密切接触者管理1.疾控部门确定的密切接触者,学校应配合做好追踪和管理工作,要求其进行医学观察,每日测量体温,观察是否出现症状,医学观察期为14天。2.医学观察期间,密切接触者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出现症状,应及时报告并前往医院就诊。(五)停课与复课1.当校园内出现多例病例,疫情有扩散趋势时,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应根据疾控部门的建议,报请上级教育部门批准后,采取停课措施。2.停课期间,学校应通过线上教学等方式安排好学生的学习,并做好师生的健康监测和心理疏导工作。3.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疾控部门评估同意,报请上级教育部门批准后,方可复课。五、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成立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后勤保障部、教务处、学生处、校医室、各年级组等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疫情防控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防控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二)物资保障后勤保障部负责储备充足的防控物资,如灭蚊药剂、消毒用品、口罩、体温计等,并定期检查物资的储备情况,及时补充,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三)经费保障学校设立疫情防控专项经费,用于防控物资采购、环境整治、宣传教育、消毒等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四)人员保障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防控职责,确保各项防控工作有人负责。组织开展防控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防控能力和水平。(五)心理保障学校心理咨询室负责在疫情期间为师生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助师生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六、预案的生效与修订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随着登革热、基孔肯雅热防控形势的变化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本预案将适时进行修订。基孔肯雅热防治方案一、疾病概述1.病原学: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病毒在蚊体内的增殖周期约为8-10天。2.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12天,平均3-7天。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持续1-7天)、剧烈关节疼痛(多为对称性,累及手、足、膝等关节,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伴有关节肿胀、皮疹(多为斑丘疹,分布于躯干、四肢)、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脑炎)、出血倾向等,孕妇感染可能导致胎儿宫内感染或早产。3.流行病学特点:该病主要流行于非洲、东南亚、印度次大陆等地区,近年来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暴发疫情。我国云南、广东、海南等南方省份因存在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存在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流行季节与蚊媒活动季节一致,多为夏秋季(5-10月)。二、监测与预警1.病例监测医疗机构监测: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急诊科、感染科、儿科)对符合以下条件的病例进行报告:发热伴关节疼痛,且发病前14天内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行史或居住史;或无明确旅行史,但出现聚集性病例(同一地区1周内出现2例及以上符合临床表现的病例)。实验室检测:对疑似病例采集血清标本,送当地疾控中心或具备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RT-PCR)、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等。确诊病例需同时满足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阳性结果。报告时限:医疗机构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应在24小时内通过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报告,并同时向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报告。2.蚊媒监测监测内容:在居民区、医院、学校、公园等重点场所,每月开展蚊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等指标评估伊蚊孳生情况。布雷图指数之5提示存在传播风险,10则有暴发流行的可能。监测频率:流行季节(5-10月)每10天监测1次,非流行季节每月监测1次。预警机制: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启动预警:辖区内出现首例输入性病例;蚊密度布雷图指数多0;周边地区发生基孔肯雅热暴发疫情。预警信息由疾控中心发布,指导相关单位采取防控措施。三、病例管理与治疗1.病例隔离:患者在发病后5天内(病毒血症期)应进行隔离,避免被蚊子叮咬。隔离地点首选住院隔离,无条件住院的患者可居家隔离,居家期间需做好防蚊措施(如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电蚊拍等),避免蚊子叮咬后将病毒传播给他人。2.治疗原则:目前尚无特效抗基孔肯雅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退热止痛:高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关节疼痛明显者可给予非留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症状,严重关节疼痛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补液与营养支持:鼓励患者多饮水,进食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对高热、呕吐、腹泻导致脱水的患者,给予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治疗。并发症处理:对出现脑膜脑炎的患者,给予降颅压、营养神经等治疗;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给予止血药物或输血治疗。3.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关节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且发病超过5天(无病毒血症),可解除隔离出院。四、蚊媒控制措施1.孳生地清理重点场所整治:组织开展以清除蚊媒孳生地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清理居民区、建筑工地、绿化带、废旧物品回收站等场所的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轮胎、塑料桶、玻璃瓶等),对无法清除的积水(如消防水池)定期投放灭蚊幼剂(如双硫磷、一丙醛)单位责任落实: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责任单位负责本单位内的孳生地清理工作,建立“门前三包”制度,每周至少开展1次自查,确保无积水容器。居民宣传引导:通过社区宣传栏、微信群、入户宣传等方式,弓I导居民定期清理自家阳台、院落的积水,翻盆倒罐,保持环境干燥,从源头减少蚊虫孳生。2.成蚊杀灭化学防治:在蚊密度较高的区域(布雷图指数N10),采用超低容量喷雾器喷洒杀虫剂(如氯菊酯、滨鼠菊酯)杀灭成蚊,重点喷洒绿化带、阴暗角落、蚊栖息场所等。室内可使用蚊香、电热灭蚊片等进行驱蚊灭蚊。物理防治:在医院、学校等场所安装灭蚊灯,在居民区推广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等防蚊设施,减少人与蚊子的接触。3.应急处置:发生本地传播疫情时,对疫点(病例居住及活动场所周围500米范围)进行紧急蚊媒控制,每日开展成蚊杀灭工作,连续7天,同时全面清理孳生地,确保布雷图指数降至5以下。五、健康教育与风险沟通1.公众宣传宣传内容:向公众普及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蚊子叮咬传播,不会人传人)、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如防蚊叮咬、清除积水)等知识,告知公众出现症状后及时就医。宣传方式: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媒体发布科普信息;在社区、医院、车站等场所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折页;组织专家开展在线答疑、科普讲座等活动。2.重点人群教育旅行者:对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的旅行者,通过旅行社、机场、口岸等渠道进行健康提示,告知其旅行期间做好防蚊措施(穿长袖衣裤、使用驱蚊剂),回国后若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医务人员:对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培训,提高对基孔肯雅热的识别、诊断和报告能力,确保病例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3.风险沟通:疫情发生后,及时向社会公布疫情信息(如病例数、分布范围、防控措施等),回应公众关切,避免谣言传播,维护社会稳定。六、疫情处置1.输入性病例处置疾控中心接到输入性病例报告后,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患者的旅行史、暴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