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答案)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全梳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本单元涵盖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及其重要性、文化多样性维护等内容。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答案)年新教材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全梳理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1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②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③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重要形式。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⑤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3、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②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③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④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⑤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4、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③“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⑤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高校年毕业生人数从16.5万增长到820万,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⑥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⑦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印刷书的诞生1、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①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学习聚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②中国早期的印刷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推进了文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2、书籍的普及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①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②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这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③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三、图书馆的成长1、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这里收藏有约25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②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③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④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⑤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除了官藏外,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⑥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学习,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3、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4、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英国亚洲文会也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阿莫林博物馆与考古类博物馆。5、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6、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博物馆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影响,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7、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现有藏品总量186万余件,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8、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9、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10、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11、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第2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1、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些由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一直受到严重威胁。2、针对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各国也采取了不少举措,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3、在古代世界,收藏文物,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①在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②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3、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①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③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4、中国的文物保护:①在中国,由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②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180处。到2013年,国务院已公布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4296处。④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以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继承。这部法律还特别指出,由国务院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从而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二、《世界遗产公约》1、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①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截至2017年1月,共有193个国家加入,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②《世界遗产公约》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该公约还规定,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1978年,确定的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19年7月,列入的遗产数量达到1121处,分布在167个国家。③1979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存在严重威胁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产名录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④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⑤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又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2、中国的遗产保护:①1985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2004年8月,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②针对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还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2006年审议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③2011年,中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④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遗产保护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三、各国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1、古代文明的遗迹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都代表着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并且其价值得到世界的肯定。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明遗迹主要包括雅典卫城、古罗马城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