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强调,管理好团队,确保工作方向正确,持续优化流程,共同推动学校进步!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中小学校长在学校行政中层班子会上的发言: 管好人、做对事、常改善”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中小学校长在学校行政中层班子会上的发言:管好人、做对事、常改善各位中层同仁:今天咱们借着班子会的机会,围绕学校管理的核心议题深入交流。作为连接校领导与师生的关键纽带,大家每天处理的事务涉及教学、德育、后勤等方方面面,看似繁杂无序,实则有章可循。结合咱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把管理工作梳理为三个核心维度:管好人、做对事、常改善。这三点既是工作方法,更是咱们中层干部履职的根本遵循,下面我具体展开说说。一、管好人:筑牢团队根基,激活教育合力教育事业的核心是人,管好教师队伍、凝聚团队力量,是咱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咱们每个部门的负责人,既要对学生成长负责,更要对教师发展负责,这就要求我们从三个层面下功夫:1.以示范立威,做团队的“领头雁”中层干部的威信不是靠职权得来的,而是靠言行一致的作风树立的。去年秋季开学,初三年级组面临师资紧张的问题,王主任主动承担了两个班的数学课,每天最早到办公室备课,最晚离开教室答疑,这种“跟我上”的态度,比任何命令都有说服力。反观有些同志,要求教师按时签到,自己却频繁迟到;强调课堂效率,自己听课时却心不在焉,这样的管理必然缺乏力度。咱们要牢记“其身正,不令而行”,在师德师风、工作纪律、专业成长上树标杆。比如教务处要带头落实“双减”政策下的作业设计要求,德育处要主动参与班主任家访,总务处要定期巡查校园安全隐患。只有自己站得直、做得实,才能让教师信服,让团队有向心力。2.以目标聚力,画好工作的“路线图”没有明确目标的团队就像散沙,咱们要让每个部门、每位教师都清楚“为什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教务处今年要聚焦“课堂效率提升年”,制定具体目标:初一初二平均分较上学期提高5%,初三重点高中录取率突破60%,并分解到各备课组——语文组要强化阅读专项训练,数学组要建立错题数据库,英语组要增加口语实践课时。德育处要围绕“五育并举”设定阶梯目标:9月完成行为规范强化月活动,11月开展劳动教育周,下学期启动美育特色社团建设。这些目标不能停留在文件里,要通过每周例会、每月通报让全体教师了然于胸,形成“人人有任务、个个有担当”的工作格局。3.以机制暖心,搭建成长的“加油站”教师队伍建设既要靠制度约束,更要靠人文关怀。咱们要建立“奖惩分明+多元激励”的双重机制:对在省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奖的李老师,不仅要在全校大会表彰,还要优先安排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连续两次教学评估不达标的教师,要启动“一对一”帮扶计划,由教研组长牵头制定改进方案,而不是简单批评了事。激励方式要突破“唯成绩论”,去年咱们推出的“暖心工程”就很受好评:为怀孕教师调整课时量、为异地教师申请人才公寓、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这些举措看似细小,却能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的温度。接下来,工会要联合各部门建立教师需求台账,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的内生动力。二、做对事:聚焦核心任务,提升管理效能学校资源有限、精力有限,必须把力量集中在关键事务上,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结合当前教育政策和我校实际,要重点抓好三个层面的工作:1.抓牢基础工作,守好办学的“基本盘”基础工作是学校正常运转的保障,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不能有丝毫松动。教学常规方面,教务处要严格落实“三查”制度:每周查备课笔记、每月查作业批改、每学期查教学反思,上周抽查发现有3位教师的备课缺乏学情分析,这种情况必须整改到位。安全管理上,总务处要建立“日巡查、周汇总、月整改”机制,重点排查实验室危化品存放、食堂食品留样、体育器材老化等问题。德育处要抓好学生安全教育,特别是上下学交通安全、防溺水教育,下周要联合交警部门开展“安全进校园”活动。这些基础工作看似琐碎,但做好了就能减少80%的突发问题。比如咱们坚持了三年的“每日卫生值日”制度,让校园环境评比始终保持全区前列,这就是基础工作的价值。2.突破重点工作,打造办学的“闪光点”重点工作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引擎,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攻坚。今年咱们有三项重点任务:一是申报省级文明校园,德育处要牵头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确保师生参与率达90%以上,办公室要整理好近三年的创建材料,下月初邀请区文明办来校指导;二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信息技术中心要在10月底前完成所有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升级,同时开展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确保人人会用、个个善用;三是深化家校共育,年级组要建立“家长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专题讲座,针对青春期教育、亲子沟通等热点问题邀请专家授课。抓重点不能“喊口号”,要制定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比如智慧校园建设,要分解为设备采购、安装调试、教师培训、应用考核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明确责任人,确保12月底前全面验收。3.破解关键问题,打通管理的“中梗阻”工作推进中的“卡脖子”问题,往往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就拿课后服务来说,前两年存在“形式单一、参与率低”的问题,咱们通过调研发现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课程设置与学生需求脱节,二是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找到症结后,德育处联合教务处调整了课程体系,增设了机器人、书法、篮球等28个社团,同时将课后服务纳入教师工作量核算,参与率从原来的65%提升到现在的92%。这种“找准关键、精准施策”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工作:比如解决大班额问题,关键在学位规划;提升教师幸福感,关键在职业发展通道。各部门要建立“问题台账”,每月召开专题会研究破解之道。三、常改善:坚持精益求精,推动持续发展教育是精益求精的事业,没有一劳永逸的成功,只有持续改进的进步。咱们要把“改善”融入日常工作,形成常态化机制:1.树立问题意识,擦亮发现的“放大镜”改善的前提是发现问题,而问题往往藏在细节里。上周我随堂听课,发现有些班级的课桌椅高度与学生身高不匹配,这会影响学生的坐姿和视力,总务处要联合德育处测量全校学生身高,分批次调整课桌椅。再比如食堂就餐,有家长反映午餐口味单一,膳食委员会就要定期收集师生意见,每周更新菜谱,增加杂粮和地方特色菜。咱们要培养“处处留心皆问题”的敏感度,通过设立意见箱、开展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收集改进建议。2.搭建参与平台,激活全员的“创造力”改善不能只靠少数人,要让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教学部门可以开展“微创新”评比,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作业设计上大胆尝试,去年张老师的“分层作业设计”就很有推广价值,教科室要组织专题研讨会进行提炼总结。学生层面,少先队和学生会要设立“金点子”信箱,近期收到的“增设图书漂流角”“优化课间操形式”等建议,相关部门要研究落实。总务处可以开展“节能小妙招”征集活动,把好的做法转化为管理制度。3.建立长效机制,筑牢改进的“压舱石”改善不是一阵风,要形成“发现-改进-评估-固化”的闭环。咱们从今年开始实施“每月改善之星”评选,对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做出有效改进的个人和部门进行表彰,同时将改善成果纳入年度考核。比如教务处建立的“试卷分析反馈机制”,从最初只统计平均分,到现在细化到每道题的错误率、错误原因,并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这种持续改进让我校的及格率稳步提升。各部门要在年底前梳理出3-5项可固化的改进成果,纳入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各位同仁,管理工作看似复杂,实则就是“管好人、做对事、常改善”这三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管好队伍,才能凝聚力量;抓准要事,才能提升效率;持续改善,才能不断进步。希望大家会后对照这三点,梳理本部门的工作,下周班子会我们再逐个部门交流具体落实方案。咱们肩负着推动学校发展的重任,唯有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才能不负师生期待,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相信,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能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