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勤俭节约重要性,倡导政府厉行节约,以实际行动保障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2025“过紧日子”党课讲稿:坚持勤俭节约永葆奋斗本色以政府“紧日子”换取人民“好日子””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党课讲稿:坚持勤俭节约永葆奋斗本色以政府“紧日子”换取人民“好日子”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专题党课,主题是“坚持勤俭节约,永葆奋斗本色,以政府‘紧日子’换取人民‘好日子’”。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党中央高瞻远瞩,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前不久,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正式颁布,这不仅是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应对当前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作为社区党组织的带头人,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将“过紧日子”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下面,我将围绕这个主题,从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一、深刻认识“过紧日子”的重大意义,筑牢思想根基“过紧日子”不是一个新口号,而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一部中国历史,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反复印证着“成由勤俭破由奢”的深刻道理。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从井冈山的“红米饭,南瓜汤”,到延安时期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我们党依靠艰苦奋斗,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我们党提出“勤俭建国”的方针,勒紧裤腰带发展“两弹一星”,奠定了大国地位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号召“勤俭办一切事业”,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升到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大力整治“四风”问题,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历史和实践雄辩地证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传家宝,是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重提“过紧日子”,绝不是因为发展遇到了过不去的坎,更不是要降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是基于对当前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深远考量。首先,这是应对风险挑战、保持战略主动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把宝贵的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就是在积蓄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和实力,为经济社会行稳致远提供坚实保障。其次,这是践行初心使命、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要求。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句话朴实而深刻,道出了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仅看我们说了什么,更看我们做了什么。如果我们一边高喊为人民服务,一边却在办公楼、公务车、公务接待上讲排场、比阔气,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就会严重脱离群众,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反之,我们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改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群众就会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就会更加坚定地跟党走。最后,这是加强作风建设、永葆先进纯洁的内在需要。作风问题无小事,铺张浪费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往往是从一顿饭、一瓶酒、一次不合规的接待开始的。新修订的《条例》为党政机关的经费管理、公务活动等划定了清晰的“红线”和“底线”,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持续纠治“四风”的有力武器。我们要从政治高度看待“过紧日子”,将其作为淬炼党性、锤炼作风的“磨刀石”,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二、准确把握“过紧日子”的实践要求,校准行动航向“过紧日子”绝不意味着无所作为、“躺平”不干事,更不是简单的“节衣缩食”。它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要求我们在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管理模式上进行全方位的变革。作为社区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其核心要义,既要学会“节流”,更要懂得如何“开源”和“增效”。第一,坚决破除“面子”思想,把勤俭节约作为一种政治自觉。“面子”思想是铺张浪费的万恶之源。一些单位和干部,为了所谓的“形象”和“政绩”,不惜花费巨资搞华而不实的景观工程,建设“高大上”的办公场所,在公务活动中追求奢华,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行为的根子,在于政绩观的错位和价值观的扭曲。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向“好面子”思想说“不”。在社区建设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好高骛远,不盲目攀比。社区的阵地建设,要坚持“实用、够用、耐用”的原则,决不能搞金碧辉煌的“豪华会所”。社区的文化活动,要注重内涵和实效,多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活动,而不是追求场面的宏大和形式的浮夸。公务接待,要严格执行标准,提倡“清茶一杯谈工作”,坚决杜绝“酒桌文化”的陋习。我们要把勤俭节约的理念,贯穿到社区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风尚。第二,着力深化“源头”节约,把精打细算作为一种工作习惯。“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节约要从源头抓起,从细节做起。社区工作千头万绪,涉及的资金和资源虽然单笔不大,但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我们必须发扬“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学会精打细算。二要盘活存量资产。社区的办公用房、活动场地、设施设备等,都是公共资产。我们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积极探索资源共享、空间共用的新模式。譬如,我们XX区探索的国有公共物业“系统集成式”改革,通过功能规整、错峰共享、市场化运营等方式,盘活了大量闲置或低效的公共空间。据测算,到2025年底,仅此一项改革就能为全区直接减少财政投入超过7000万元,释放约7500平方米的服务空间。我们社区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将会议室、活动室等在非工作时间向居民社团、共建单位开放,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对于老旧、闲置的设备,要本着“能用则用、能修则修”的原则,最大限度延长其使用寿命。三要厉行日常节约。节约体现在日常的点点滴滴。要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能用电子文档的就不用纸质文件,打印机要设置双面打印模式。要养成随手关灯、拔掉待机电器插头的习惯,合理设定空调温度,杜绝“长明灯”“长流水”现象。要加强办公用品的管理,实行按需申领、以旧换新,避免不必要的采购和浪费。这些看似小事,却能折射出我们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第三,全力推动“提质”增效,把改革创新作为一种内生动力。“过紧日子”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节约而节约,而是要通过节约倒逼改革,通过创新提升效能,用更少的钱办更多、更好的事。在“紧”中求变、于“俭”中创新,才是“过紧日子”的更高境界。一要向科技创新要效率。当今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我们提升治理能力、降低行政成本提供了强大武器。我们要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建设“智慧社区”。譬如,杭州某未来社区通过引入AI健康监测设备、共享经济平台和智能物流系统,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还使社区管理效率提高了60%,碳排放降低了25%。我们社区也要积极探索,利用线上平台发布通知、收集民意、办理业务,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节约。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引入智能安防、智慧停车、线上缴费等系统,不仅能提升居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还能大幅降低人力管理成本。上海某小区通过引入专业的数字化治理系统,一年就节省了25万元的人工成本。二要向管理创新要效益。好的管理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XX市探索的社区治理“合伙人”模式就很有启发。他们通过构建三级“合伙人”体系,广泛链接辖区内的医疗、警务、教育、商业等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服务。据统计,这一模式预计到2025年能为街道节约30%以上的公共服务经费,同时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还有了显著提升。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模式,打破行政壁垒,通过党建联建、资源共享、活动联办等方式,整合辖区单位的力量,共同解决社区治理的难题,实现“1+1》2”的效果。譬如,几个相邻社区可以联合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既扩大了影响力,又分摊了成本。三要向社会力量要活力。社区治理不能仅靠政府“独唱”,而要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大合唱”。我们要善于激活社会资本,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爱心企业等参与社区服务。广州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构建了“司法所+社工十志愿者”的协同网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极大地节约了司法成本,据测算,社区矫正的人均成本仅为监狱羁押成本的十分之一。在社区养老、助残、环保等领域,同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方式,我们可以用较少的财政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提供更专业、更精细化的服务。三、全面扛起“过紧日子”的政治责任,确保落地生根“过紧日子”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能不能落到实处,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干部。作为社区党组织书记,我们是“一线总指挥”,必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确保这项要求在基层不走样、不变形。第一,要当好“示范员”,在以身作则上见行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别人做到的,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我们要带头学习和遵守《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各项规定,带头树立勤俭节约的家风,管好自己,管好家人,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坚决抵制讲排场、比阔气的歪风邪气,出差不坐超标交通工具,住宿不入豪华酒店,用餐不进高档场所。要主动公开自己的职务消费情况,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只有我们自己行得端、坐得正,说话才有底气,做事才有威信,才能带动整个社区形成崇尚节俭、反对浪费的良好风气。第二,要建好“防火墙”,在制度建设上求长效。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要让“过紧日子”成为常态,就必须扎紧制度的笼子。我们要结合社区实际,对现有的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公务接待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查漏补缺,细化完善。要建立健全社区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的审批管理和网络监管制度,确保家底清晰、管理规范、运行阳光。当前,各地都在探索利用科技手段加强监管,XX区普吉街道建立的“三资”预警监管系统,利用大数据对小微权力的运行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出现异常支出或违规操作,系统就会自动报警。这种“制度+科技”的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要推动建立社区“三公经费”和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定期公示制度,利用社区公开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账目晒在阳光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第三,要用好“指挥棒”,在考核激励上动真格。考核是指挥棒、风向标。要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情况,作为评价班子和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要建立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办公经费节约率、公共资源利用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年终考核,与干部的评优评先、绩效奖励直接挂钩。对于那些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要严肃批评、坚决问责;对于那些精打细算、勤俭办事的,要大力表扬、优先提拔,树立起“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鲜明导向。同时,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在节约增效、改革创新中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第四,要奏响“主旋律”,在宣传引导上营造氛围。风成于上,俗化于下。营造“过紧日子”的浓厚氛围,需要我们广泛宣传、深入动员。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电子屏、党员活动室等阵地,通过召开居民代表会、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主题党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的重大意义和先进典型。要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教育,引导居民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一粒米做起,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譬如,我们可以学习长寿苑社区的经验,他们通过举办垃圾减量、有机堆肥等活动,引入光伏路灯、智能充电桩等新能源项目,被评为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社区年度可节水约50吨,光伏发电预计年发电量达3万千瓦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光盘行动”、旧物循环利用、节能知识竞赛等活动,让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居民的共同行动。同志们,“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手中的每一分钱,都是人民的血汗钱,都关系着民生冷暖。我们省下的每一笔开支,都可以转化为改善民生福祉的实际投入。据统计,2023年以来,全国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社保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出,比前几年增长了25.5%,2025年城乡居民医保的财政补助标准也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