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政府关于2025年上半年移风易俗工作情况的总结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乡政府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成效显著,群众参与度高,社会风气明显改善。下面是网友整理编辑的乡政府关于2025年上半年移风易俗工作情况的总结报告相关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喜欢就下载支持!

乡政府关于2025年上半年移风易俗工作情况的总结报告2025年以来,我乡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区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将移风易俗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抓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常态化宣传引导与精细化服务管理,有效遏制了陈规陋习蔓延的势头,显著减轻了群众的人情负担,培育了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新风尚。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思想根基,凝聚改革共识我乡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移风易俗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破旧立新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一)创新组织形式,构建干群联动新格局。为精准掌握社情民意,有效疏导群众思想,我乡创新设立了“群众说事室”,并组建了一支“聊一聊”听事专班。该专班由乡党总支书记亲自挂帅,发动“两委”干部、德高望重的“五老一新”以及“两代表一委员”等骨干力量,以“1+1+1”结对帮扶的形式,组建成7个深入村组的“听事”小组。他们定期走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群众在人情消费、婚丧嫁娶等方面的困惑与压力,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宣传政策、化解矛盾,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单”,极大地增强了政策的针对性和群众的接受度。同时,依托各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组织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等新生力量参与宣传活动,形成了全民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二)发挥模范作用,树立党员干部新形象。乡党委定期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集中学习、案例剖析、专题研讨等形式,持续深化党员干部对移风易俗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我们严格执行《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率先登记报告制度》,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家人亲属,带头不大操大办、不铺张浪费、不收受非亲属礼金,自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殡葬改革方面,大力倡导“厚养薄葬”理念,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实行火葬、生态葬等节地环保的安葬方式,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群众转变观念,摒弃封建迷信和攀比浪费的丧葬陋习。(三)深化融合发展,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我乡坚持在党建引领的宏观框架下,将移风易俗与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平安建设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通过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庭院,让群众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文明新生活;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从根本上削弱“人情经济”的生存土壤。这一系列举措,实现了党的建设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逐步构建起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二、健全自治机制,激发内生动力,深化基层治理推动移风易俗,关键在于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我乡着力于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一)激活“一约四会”,夯实群众自治基础。我们指导各村(社区)全面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俭办、厚养薄葬、反对浪费、抵制高价彩礼等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条文形式纳入其中,使其成为全体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同时,充分激活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协会等“四会”组织的职能。村民议事会负责对村内重大红白事宜进行集体商议;道德评议会定期评选“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公婆”等先进典型,对不文明行为进行评议曝光;禁毒协会则结合实际,将禁毒宣传与反对不良风气相结合,共同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二)创新理事会构成,破解政策落地难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主要难点在于传统观念持有者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抵触。为此,我乡采取了一项创新举措:将各村在群众中具有较高声望的丧葬祭祀从业人员、“押礼先生”、宴席厨师及有影响力的“致富带头人”等群体,吸纳进入红白理事会。这一举措巧妙地运用了他们的行业“公信力”和人际网络,将政策的“监管者”变为“执行者”和“宣传员”。他们在承接业务时,会主动向主家宣传婚丧简办的标准和好处,劝导群众遵守村规民约,有效化解了政策推行中的堵点和难点。据基层反馈,此举极大地提高了移风易俗政策的群众知晓率和思想认同感,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三)开好“院坝会议”,汇聚群众集体智慧。“院坝会”是我乡密切联系群众、推进基层民主的重要平台。在移风易俗工作中,我们定期组织召开不同主题的“院坝会”,让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在简化婚丧事宜、拒绝铺张浪费中的亲身经历和心得体会。在一次*村的院坝会上,村民代表张某分享了他家为儿子简办婚事的经历,不仅省下了近3万元的开支,还获得了亲友的普遍赞誉,他的现身说法比任何文件都更具说服力。通过这种开放式的交流互动,村民们互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并积极为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工作建言献策,使自治机制更加贴近群众、符合实际,真正实现了“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的事大家定”。三、创新实践载体,推动文化浸润,培育文明新风我乡坚持“软硬兼施”,一方面建章立制划定“硬杠杠”,另一方面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现文明理念的“软着陆”,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一)丰富文化供给,寓教于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我乡着力实施“搭平台、强服务、树新风”三大路径。在春节、清明、端午等重要传统节日,我们精心策划并组织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如“我们的节日”新春文艺汇演、走进*村大型徒步活动、*村第一届樱花骑行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巧妙地穿插了移风易俗知识有奖问答、情景短剧表演等环节,并对在移风易俗中表现突出的家庭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和奖励,树立先进典型,有效激发了广大村民的参与热情。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力地宣传了我乡的特色文化和文明新风。(二)创新宣传模式,入脑入心。为让党的创新理论和文明理念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乡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本土文化”的宣传新模式。组织本地“百姓名嘴”、文艺爱好者等,用群众熟悉的*方言和地方戏曲、快板等艺术形式,将移风易俗的政策要求和重要意义编排成通俗易懂的节目,进行巡回演出。同时,我们整合利用“乡村大喇叭”、村务公开栏、LED显示屏、微信群、短视频平台等线上线下宣传渠道,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矩阵,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受教育、处处受熏陶。(三)深化“敲门行动”,精准引导。为确保宣传无死角、全覆盖,我乡在第二季度集中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敲门行动”。由乡党员干部、村“两委”成员、网格员、小组长及志愿者组成工作队,逐户上门走访。他们以“面对面”的形式,向村民群众耐心讲解陈规陋习的现实弊端,详细解读村规民约中关于宴席规模、随礼标准等的具体规定,并广泛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本次行动共计走访宣传1000余户,发放倡议书10000余份,实现了政策宣传到户到人,有效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抵制人情攀比、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四、工作成效、存在问题与未来打算经过上半年的不懈努力,我乡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和各村红白理事会台账记录,与去年同期相比,全乡举办的婚丧嫁娶等各类宴席总数下降约25%,单次宴席平均支出减少约30%,群众人情往来负担显著减轻,“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理念正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乡风民风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非一日之功。部分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体,受传统习俗影响根深蒂固,对简化程序、缩减规模仍有抵触情绪,思想转变仍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二是长效机制的巩固尚需加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情攀比、炫耀性消费等不良风气仍有反弹回潮的风险,必须保持常抓不懈的韧劲,防止“一阵风”。三是工作方式的创新有待深化。如何在行政引导与村民自治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红白理事会的矛盾调解功能,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展望未来,我乡将继续把移风易俗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善作善成。第一,持续深化宣传教育。不断创新宣传载体和话语体系,讲好移风易俗的“身边故事”,让文明新风尚成为全乡人民的内在追求和行动自觉。第二,着力建强自治组织。加强对村规民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强化对红白理事会成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其政策运用、服务指导和矛盾化解能力。第三,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移风易俗工作成效纳入村级年度综合考评和干部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定期评选表彰“文明家庭”“节俭榜样”,形成鲜明的价值导向。我们坚信,在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乡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必将蔚然成风,为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提供坚实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