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党课:严守作风建设精神铸牢根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专题党课强调,加强作风建设是根本,需坚定信念、严守纪律、务实为民,筑牢党的根基。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专题党课:严守作风建设精神铸牢根基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专题党课:严守作风建设精神铸牢根基同志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一次专题党课,共同深入学习探讨一个历久弥新、常抓不懈的重要课题——那就是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毫不动摇地严守作风建设精神,持之以恒地铸牢作风建设的坚固根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是一场我们必须进行到底的自我革命。安排这次党课,目的就是要通过重温、深化和警醒,让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能够再次拧紧思想的“总开关”,校准行动的“指南针”,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推动我乡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XX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坚实的作风保障。一、深刻领会八项规定是砥砺初心使命的时代号角,更是管党治党的制度利器时光荏苒,自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八项规定以来,已经过去了十余个年头。这十年,不是简单的岁月流逝,而是我们党开启的一场深刻的“作风之变”,它如同一股强劲的清风,涤荡了沉疴积弊,刷新了党风政风,更赢得了民心民意。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绝非权宜之计,更不是一阵风、一场运动,它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作风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是新时代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面从严治党一个至关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第一,八项规定精神彰显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个政党的作风,就是其性质、宗旨和世界观的外在体现,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雷霆万钧之势推进作风建设,正是因为看到了“四风”问题对党的肌体健康的巨大侵蚀,看到了人民群众对不正之风的深恶痛绝。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腐败”,从“会所里的歪风”到“人情往来的负担”,八项规定的每一条都精准地切中了要害,剑指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这十年来的实践雄辩地证明,八项规定改变的不仅是具体的行为,更重要的是重塑了政治生态,扭转了社会风气,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价值观深入人心。它向全党、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无比清晰的信号: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是强大的,我们党有决心、有能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第二,八项规定精神校准了党群干群关系的根本立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作风问题的核心,就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八项规定要求我们轻车简从、精简会议、压缩文件、规范接待,这些看似是细枝末节的管理规定,背后蕴含的却是“人民至上”的深刻执政理念。它要求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从迎来送往、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真正地沉到基层、走到群众身边。就在今年,中央持续部署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强调要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这正是八项规定精神在新形势下的延续和深化。它要求我们彻底抛弃官僚主义的做派,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以优良的作风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和信赖。第三,八项规定精神是护航民族复兴伟业的纪律保障。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是在这样的时候,就越需要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来攻坚克难、引领航程。作风松一寸,行动就会散一尺。如果我们的队伍中存在作风漂浮、纪律松弛、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问题,就如同大厦的钢筋出现了锈蚀,堤坝的内部出现了蚁穴,是绝对无法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任的。因此,严格落实作风建设精神,绝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政治大事。它锻造的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铁军,确保在任何风浪考验面前,我们党的执政地位都坚如磐石,我们前进的步伐都稳健有力。二、清醒审视:肯定来之不易的成效,更要直面依然存在的挑战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我们XX乡在贯彻落实作风建设精神、加强作风建设方面,态度是坚决的,行动是有力的,成效也是显著的。我们必须充分肯定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这凝聚了全乡广大党员干部的心血和努力。从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变化。据统计,自2023年以来,我乡乡级层面召开的各类会议数量同比减少了40%,印发的文件简报数量压减了35%以上。“三公”经费支出实现了连续三年的持续下降,2023至2024年累计降幅达到21%,而进入2025年,我们的公务接待费预算已经压减为零,这体现了我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坚定决心。作风的转变,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口碑里。根据乡纪委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我乡党员干部作风的满意度达到了98.5%,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工作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我们节省下来的会议时间,转化为了干部下村入户的脚步;我们压缩下来的行政开支,投入到了群众最需要的民生领域。比如,我们集中财力支持的“XX村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不仅解决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路问题,还创造了近百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我们大力推进的“XX光伏富民工程”,利用村集体闲置屋顶和荒地资源,建成了分布式光伏电站,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超过20万元的稳定收入,这笔钱我们全部用于村里的公益事业和扶危济困。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正是我们狠抓作风建设带来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回报。它雄辩地说明,优良的作风就是生产力,就是凝聚力,就是战斗力。然而,同志们,成绩面前我们决不能沾沾自喜、盲目乐观。我们必须用“探照灯”和“显微镜”,清醒地审视依然存在的短板和不足。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松懈就可能反弹回潮。当前,一些“四风”问题虽然在面上有所收敛,但并未绝迹,甚至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表现,值得我们高度警惕。一是“隐形变异”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存在。有些过去的顽疾穿上了“隐身衣”,玩起了“障眼法”。比如,“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愈演愈烈,一些干部手机里装着十几个工作APP,每天忙于打卡、拍照、传视频、填表格,看似“线上”忙碌,实则“线下”空虚,真正用于服务群众的时间被大量挤占。再比如,“口号式”的落实、“表演式”的调研,开会就是“贯彻”,发文就是“落实”,满足于开了会、讲了话、发了文,至于实际效果如何、群众是否满意,则不管不问。还有的在工作中搞“选择性执行”,对上级部署的任务,合自己胃口的就办,不合的就拖,甚至层层“甩锅”,把责任推给基层。二是“松劲歇脚”的懈怠思想有所抬头。随着作风建设的常态化,一些干部产生了“疲劳感”和“麻痹思想”。认为八项规定已经执行了这么多年,抓得已经很严了,可以“歇歇脚、喘口气”了。在一些细节上开始放松要求,比如,认为偶尔接受一次超标接待“问题不大”,收一点土特产“不算违纪”。这种思想是极其危险的。作风建设的堤坝,一旦出现一个“蚁穴”,就可能导致全线崩溃。我们必须认识到,作风建设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三是“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与过去明目张胆的乱作为相比,当前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干部的“不作为”“慢作为”。有的干部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躺平”哲学,工作满足于“不扣分”,不追求“得高分”,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和干事创业的激情。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态度上很热情,嘴上也答应得很好,但行动上却“打太极”,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这种“太平官”“逍遥官”心态,本质上也是一种作风问题,它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贻误的是发展的机遇。这些问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单位和少数干部身上,但其危害不可小觑。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拿出刮骨疗毒的勇气,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决不让这些作风之弊侵蚀我们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三、知行合一:锤炼绝对过硬的作风,践行矢志不渝的初心同志们,认识的高度决定了行动的力度。作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党性洗礼和灵魂重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把作风建设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第一,要铸牢理想信念之魂,在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上持续用力。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优良作风的根本保证。如果一个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容易得“软骨病”,在各种诱惑和考验面前就必然会败下阵来。因此,加强作风建设,首要的是加强党性修养。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拧紧思想“总开关”。要时常叩问自己的入党初心,想一想“当初为什么出发”,看一看“现在走到了哪里”,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第二,要站稳人民至上之基,在践行“服务群众”的根本宗旨上持续用力。我们党来自人民,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检验我们作风好坏的最终标准,就是看人民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我们要学习我们身边的榜样,比如XX村的党支部书记XX同志。为了推动村里的高效特色农业项目落地,他一年里有超过200天都泡在村里,挨家挨户征求意见、化解矛盾。在项目遇到资金瓶颈时,他四处奔走,积极向上级部门和金融机构争取支持,磨破了嘴、跑断了腿。正是凭着这股“拼命三郎”的劲头,项目才得以顺利实施,现在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富民产业,全村人均年收入因此增加了30%。这就是我们身边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心中有民”,什么是“担当实干”。我们每一位干部都要向他学习,真正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自己的家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一件件民生实事,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第三,要发挥头雁引领之效,在坚持“以上率下”的率先垂范上持续用力。“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领导干部的作风,就是基层单位的“风向标”。抓作风建设,必须从“关键少数”抓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必须坚决不做。在这里,我代表乡党委、也代表我个人郑重表态:在贯彻执行作风建设精神上,我们乡领导班子成员一定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我们将带头精简会议文件,带头规范公务活动,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带头深入基层调研,带头密切联系群众,带头廉洁修身齐家。我们欢迎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对我们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监督。同时,也要求各村、各单位的负责同志,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把作风建设的压力层层传导下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以“关键少数”的自我革命,带动“绝大多数”的作风转变。第四,要绷紧纪律规矩之弦,在守好“廉洁自律”的底线上持续用力。纪律是带电的“高压线”,规矩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要把党章党规党纪作为悬在头顶的“三尺利剑”,时刻提醒自己什么事能做,什么事坚决不能做。要深刻认识到,作风问题无小事,任何一点小节的失守,都可能成为打开腐败“缺口”的“第一颗纽扣”。我们要坚决抵制各种潜规则和不正之风,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一个干部的作风,不仅体现在八小时之内,更体现在八小时之外。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管好自己,也要管好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要牢记“堤溃蚁穴,气泄针芒”的古训,在小事小节上守住原则,在人情交往中保持清醒,在权力行使中保持敬畏,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同志们,作风建设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赶考”。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赋予了我们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我们肩负的使命,对我们的能力和作风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关系着我们事业的成败。让我们以这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