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民族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理论研讨发言汇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深入学习民族工作会议讲话精神,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学习民族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理论研讨发言汇集”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1/17学习民族工作会议讲话精神理论研讨发言汇集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理论研讨发言目录1.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杨正权:高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旗帜12.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正洪:学思想抓主线履主责33.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吉星: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44.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民族和文化教研部教授樊泳湄: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55.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授普学旺:做好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文献出版工作66.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研究员何祖坤: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77.云南省民宗委文化宣传处处长沙云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88.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赵春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意蕴99.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所长、研究员石高峰: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1010.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研究员任仕暄:努力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11高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旗帜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教授杨正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伟大的实践离不开伟大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创新理念,形成了新时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从12个方面作出了精辟阐释: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必须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必须坚3/17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必须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这12个方面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决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已经成为新时代关系国家与民族命运的重要理论与现实命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奋斗目标,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为价值旨归,以加快高质量发展为前提条件,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汇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学思想抓主线履主责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正洪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需要注意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所揭示的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积累了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一以贯之的主线,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完整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实质。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其重要意义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其方向就是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其路径就是坚持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更好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准确把握民族工作主线,聚焦主业履行主责担当主力。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5/17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聚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并贯穿于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抓好各项任务落实,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开创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云南省社科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吉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xx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要以此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见,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主要抓手和重要路径。符号具有表述和理解、传达和思考的功能,当符号被长期秉持、区别,其内涵外现,就塑造出外部形象,符号与形象的内核是相通的。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能够有效反映民族工作所处的历史方位,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意涵,体现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的重要任务,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崇并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有利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以符号和形象的共认共享来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能够促使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着力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思想意识领域站稳脚跟,守住阵地,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不断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民族和文化教研部教授樊泳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7/17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应该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个纲呢?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单一的,而是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从主体来讲,是人的共同体;从内容来讲,包括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由各民族文化组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从构成来讲,需要在思想认同的基础上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源。各民族通过文化的相互欣赏、学习、互鉴,兼容并蓄、博采众长,能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包括云南26个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共同创造、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56个民族的文化不仅连接着各族儿女的家国记忆,也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自:QQ群【藏经阁】,QQ545658867,加入会员群,海量优质文字素材和PPT课件文化的本质是以文化人,人的力量发自内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要积极加以支持和发展。做民族团结工作重在交心,要在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团结进步,为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打牢思想基础。在云南,从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第一碑到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第一塔,从大理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动人故事到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宾弄赛嗨,都是以多元一体的文化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最生动的阐释与证明。做好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文献出版工作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授普学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坚定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总结发扬以往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文献典籍抢救保护、翻译出版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xx年,我们提出编纂出版汉族题材云南少数民族古籍译注丛书项目规划,20xx年翻译出版彝文《董永记》,20xx年翻译出版彝文《唐王记》和白族大本曲《白扇记》,20xx年翻译出版彝文《齐小荣》《毛洪记》《凤凰记》,20xx年翻译出版白族大本曲《磨房记》和彝文《卖花记》,20xx年翻译出版彝文《张四姐》和傣文《唐僧取经》,20xx年翻译出版傣文《王莽篡位》和白族大本曲《柳荫记》。迄今已翻译出版反映和促9/17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彝、白、傣、佤、阿昌等民族文献典籍13部,总字数超过800多万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要求,我们注重抢救保护和翻译出版在云南与东南亚邻国边境地区流传的少数民族长诗文献典籍,已抢救100余部。并以《中国傣族长诗选译》丛书为引领,出版《孟拉王子》《穿木屑衣的阿銮》《占达罕》等长诗。这批长诗文献典籍,长期在边境一线跨境传播,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物见证。云南虽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从很早起,云南就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一部云南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汉族题材少数民族文献典籍在云南达500余部,这表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云南少数民族在创造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更加重视学习、借鉴和传播来自内地的中华文化,为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作出了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只要我们与党中央同心同向,云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献典籍的抢救保护和翻译出版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研究员何祖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贯彻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要从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学习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