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技术管理与灾害治理全力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讲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强化技术管理和灾害治理,提高企业安全水平和生产效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关于强化技术管理与灾害治理全力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讲话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关于强化技术管理与灾害治理全力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题明确,意义重大。在当前全市上下深入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作为行业的骨干企业,如何找准定位、主动作为,以实际行动回答好“安全”与“发展”这两大时代命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任务。前不久,XX书记深入我们XX煤矿井下检查指导工作,特别强调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高质量发展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对我们煤矿企业而言,核心要义就是实现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的发展。而通往这条道路的唯一桥梁,就是先进的技术管理和严密的重大灾害治理。今天,我就围绕“技术”和“灾害”这两个关键词,谈几点意见。一、筑牢根基:以技术管理创新驱动本质安全水平跃升本质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实现本质安全,不能再依靠人海战术和传统经验,必须向技术要战斗力,向管理要执行力。技术管理是我们安全生产工作的“大脑”和“神经中枢”,必须让它时刻保持高效、精准、灵敏。第一,全面加速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进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智能化是煤炭工业的未来。当前,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5G通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传统产业的形态。我们不能有丝毫犹豫和观望,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面拥抱这场技术革命。一是构建全方位的智能感知网络。井下环境复杂多变,传统的单点、局部监测已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我们要加快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井综合监控系统建设,将瓦斯、煤尘、水文、顶板压力、设备运行状态等所有关键参数,通过密集部署的传感器实时采集,形成一张覆盖全矿井的“数据天网”。这不仅是简单的信息上图,更是要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从“事后报警”到“事前预警”的根本性转变。我们要力争在未来两年内,实现主要生产区域和关键环节的监测数据100%实时接入智能调度指挥中心。二是深化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AI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分析和预测能力。我们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重大风险识别、隐患智能排查和设备预测性维护等领域的应用。比如,通过AI视频分析技术,自动识别“三违”行为、人员不规范操作及设备异常状态,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智能监督。再比如,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机器学习,建立预测性维护模型,提前预判主运输、主通风、主排水等关键设备的故障风险,将非计划停机时间降低20%以上,从源头消除因设备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三是稳步推进“少人化、无人化”作业。将人员从高风险环境中解放出来,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们正在运行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下一步,我们要在掘进、运输等环节上取得更大突破。要积极引进和应用自动化掘进机器人、无人驾驶运输车辆等先进装备。同时,大力推广数字孪生技术,在地面构建与井下工作面一比一的虚拟映射系统,实现对采掘设备的远程精准操控、状态监控和模拟演练。我们的目标是,在“十五五”期间,实现核心采掘工作面的远程“一键启停”和常态化无人值守,将井下一线作业人员数量在现有基础上再压减30%。第二,不断夯实技术管理标准体系与流程规范。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必须匹配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否则就是“带电的猛虎”,风险更大。技术管理不仅是技术部门的职责,而是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一项系统工程。一是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标准化。XX书记在井下检查时强调,煤矿安全生产最重要的是对细节的重视和规范化的管理。我们要将这一要求落到实处。从采掘设计、作业规程编制,到现场施工、工程验收,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明确、量化的技术标准。我们要对照《煤矿安全规程》等法规和行业先进标准,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修订,废除不合时宜的条款,补齐标准缺失的短板,形成一套覆盖所有岗位、所有流程的标准化操作手册,并确保每一位员工都熟练掌握、严格执行。二是构建全员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技术进步不能仅仅依赖少数专家和技术人员,必须激发全体员工的创新活力。我们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一线员工在小改小革、工艺优化、流程再造等方面献计献策。对于提出并被采纳的合理化建议,要给予重奖。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针对制约我们安全生产的关键技术难题,设立专项进行联合攻关。我们的研发投入强度要逐年提升,力争在核心技术专利数量上实现新的突破。三是强化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人才是技术管理的第一资源。我们要建立常态化的技术培训和考核机制,特别是针对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要组织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确保人人懂原理、会操作、能排障。要打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让有能力、有贡献的技术骨干在待遇上、职位上得到应有的回报,形成尊重技术、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储备强大的人才智库。二、攻坚克难:以系统性思维治理重大灾害煤矿生产,始终与瓦斯、水、火、煤尘、顶板这“五大灾害”相伴。灾害治理是我们安全生产工作中必须打赢的“攻坚战”。面对日益复杂的开采条件,我们必须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理模式,树立系统性、源头性、预防性的治理理念。第一,坚决打赢瓦斯综合治理这场硬仗。瓦斯是煤矿的“头号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松懈。在瓦斯治理上,投入再大也不为过。一是坚持“先抽后采、区域预抽、抽采达标”的原则不动摇。瓦斯治理的根本在于超前。对于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必须将区域预抽作为采掘作业的先决条件。要科学规划抽采钻孔的布局、参数和施工周期,确保工作面回采前区域瓦斯含量降至规定标准以下。我们的瓦斯监测系统必须做到与井下供电系统、通风系统联动,一旦出现超限,必须在第一时间实现自动断电和风量调节,绝不允许存在任何侥③。根据国家最新标准,我们必须将采空区、工作面回风巷等关键区域的瓦斯浓度严格控制在1.0%的安全红线以下。二是在技术手段上实现新突破。要大力推广应用无煤柱开采、沿空留巷等新技术,从源头上减少瓦斯富集空间。积极引进地面L型井、超高压水力割缝等先进的抽采技术,大幅提高瓦斯抽采率。同时,我们要积极响应国家对甲烷排放控制的要求,探索瓦斯资源的综合利用途径,不仅要把它作为一种灾害来治理,更要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来开发,实现安全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统一。第二,牢牢把握水害防治的主动权。水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防治水害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一是贯彻“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十六字方针。要建立覆盖全矿井的水文地质动态监测系统,利用物探、钻探等多种手段,查明矿井上覆、下伏及周边老空区、断层、含水层等各类水文地质情况,建立详细的“水害地图”。在任何采掘活动之前,都必须进行专项的水害风险评估。二是强化防治水工程措施。对于受水害威胁严重的区域,必须提前采取疏干降压、注浆改造、构建防水煤柱等工程措施,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定期对矿井排水系统进行能力核算和检修,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排出涌水。同时,加强与周边矿井的信息沟通,建立区域性的水害联防联控机制。第三,系统提升顶板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应力增大,顶板管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一是深化地质力学规律研究与应用。要加强对不同区域煤层赋存条件、岩层结构和地应力分布规律的研究,科学选择支护方式和参数。要大力推广应用锚网索协同支护、高强度预应力支护等先进技术,提高支护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二是应用智能化监测预警技术。要积极引进微震监测、光纤传感、顶板离层监测等智能化手段,对采场和巷道的围岩稳定性进行全天候动态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及时掌握顶板的活动规律,识别失稳前兆信息,为调整支护参数、采取加固措施赢得宝贵时间,将顶板事故风险降到最低。第四,常态化抓好煤尘与火灾的综合防治。煤尘和火灾虽不像瓦斯和水害那样引人注目,但其潜在危害同样巨大。在煤尘防治方面,必须坚持综合防尘措施。从源头抓起,优化采煤工艺,减少产尘量;在过程中加强喷雾降尘、通风除尘,确保作业场所的总粉尘和呼尘浓度始终低于国家标准;在末端要加强个体防护,确保每一位井下作业人员按规定佩戴防尘口罩,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坚决杜绝尘肺病的发生。在火灾防治方面,要重点防范外因火灾和内因火灾。严格管理井下动火作业、电缆敷设和电气设备,杜绝火源。对于具有自燃倾向的煤层,要采取注氮、灌浆等综合性预防措施。同时,要完善井下消防管路系统和器材配备,定期组织消防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火情,能够做到快速响应、有效处置。同志们,安全生产与高质量发展,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我们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守护数千名职工家庭幸福安康的重任。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无上光荣的使命。我希望,从今天起,每一位管理者、每一位技术人员、每一位一线职工,都能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刻在心里,将“技术兴安、管理强安”的理念融入血液,将“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扛在肩上。让我们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全面提升技术管理和灾害治理水平,努力为职工创造更加安全的作业环境,共同开创我们企业更加安全、更加光明、更高质量的未来,真正做到让职工“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