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强调推进平台建设,加强沟通协调,提升服务效能,切实解决民众关切问题,为民办实事!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在市“辽事好商量,聊事为人民”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在XX市“辽事好商量,聊事为人民”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交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平台建设工作推进会,和大家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将政协协商这项事业做得更深、更实。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市政协,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兄弟单位长期以来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交流,谈不上什么经验,更多的是我们单位在推进“辽事好商量,聊事为人民”平台建设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恳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一、回归初心,在优化整合中找准平台建设的“原点”政协协商平台建设,不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政协履职方式的深化和拓展。工作启动之初,我们首先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们现有的履职载体存在哪些需要优化的地方?我们认识到,平台建设的核心目的,是将政协的制度优势,更有效地转化为服务发展的治理效能,特别是基层的治理效能。过去,我们的履职载体,如委员视察、提案办理、专题调研等,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议题“高大上”、离群众“有点远”、成果转化链条长等问题。如何让政协协商更接地气、更具“烟火气”,如何让委员的智慧和力量精准滴灌到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中,是我们必须回答的课题。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没有大拆大建、另起炉灶,而是结合履职实际,对原有的各类履职载体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优化整合”。我们将分散的委员活动室、社情民意联系点等进行功能重塑,统一纳入“XX好商量,聊事为XX”的品牌体系之下。我们明确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确保平台建设从一开始就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率先建成了3个基层的“XX好商量”协商平台示范点。这3个示范点,就像是我们探索新路径的“试验田”。我们为每个示范点都明确了驻室、驻站的委员团队,确保“有人干事”;我们共同研究制定了基层的协商工作流程,确保“有章可循”;我们围绕群众最关心、政府最关注的领域,共同确定了年度协商活动议题,确保“有事可商”。通过这一系列基础性工作,我们为平台从“建起来”到“转起来”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二、精心构筑,在实践探索中打造协商议事的“闭环”平台建好了,如何高效运转,真正发挥作用,是更关键的挑战。我们深知,协商的生命力在于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则依赖于一个科学、规范、完整的工作闭环。在吸收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着力构建了从议题产生到成果落地的全链条工作机制。第一,破解“商什么”的难题,让议题“从群众中来”。我们坚持开门搞协商,议题征集渠道力求多元化、常态化。委员们通过日常走访、深入社区、联系界别群众,带回一批“沾着泥土、冒着热气”的第一手议题。我们还与市长热线、信访部门、网格化管理中心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从中筛选梳理出群众反映集中、社会关注度高的共性问题。比如,去年我们注意到多个渠道反映老旧小区充电桩安装难的问题,便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组织了一场多方参与的专题协商会,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二,明确“谁来商”的主体,让协商“阵容专业化”。我们认为,协商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主体的代表性和专业性。针对不同议题,我们精心组织“协商天团”。除了相关的政协委员,我们必定邀请议题涉及的党政部门负责人、利益相关的群众代表、所在社区或村屯的干部,有时还会邀请法律、规划、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大家身份平等,围坐一起,不讲官话套话,只为解决问题“找茬”“支招”。第三,规范“怎么商”的流程,让协商“过程有章法”。为了避免协商议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我们探索出了一套包含“商前调研、现场协商、成果转化、跟踪问效”四个关键环节的标准化流程。在协商前,由委员牵头的调研组必须进行不少于一周的深入调研,形成有数据、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分发给所有参与方。在协商中,主持人引导各方充分发表意见,求同存异,凝聚共识,最终形成一份权责清晰、措施具体的协商成果纪要。第四,聚焦“商后干”的落实,让成果“落地有回声”。协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每一份协商成果纪要,我们都会以政协建议案或社情民意专报的形式,精准推送给相关的党政部门。同时,我们建立了一本“协商成果转化台账”,由政协的专门工作委员会对办理过程进行“全周期”跟踪。对于办理不力、群众不满意的,我们会启动二次协商或民主监督程序,一盯到底,直至问题真正解决。三、用心服务,在破解难题中彰显为民履职的“温度”平台建设得好不好,群众的感受是最终的“试金石”。自平台建设以来,我们始终将镜头对准群众的急难愁盼,努力用协商的“金钥匙”打开一个个民生“心结”。在基础设施改善方面,通过“小区议事厅”的协商,我们推动了XX老旧小区的“糟心路”变成了“舒心路”,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下水管道堵塞问题。在生态环境治理上,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XX河道季节性异味问题,我们组织环保、水利、城管等部门与沿线居民代表现场协商、溯源勘查,最终促成了一个包含清淤、截污、生态修复在内的综合整治方案,如今河水重现清澈。在服务经济发展方面,我们搭建“政企直通车”协商平台,帮助XX镇的特色农产品产业解决了运输瓶颈和产品认证的难题,邀请交通、农业、市场监管部门的负责人与合作社带头人面对面,现场办公,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我们设立在社区的“邻里协商角”,成功化解了多起因宠物饲养、广场舞噪音、停车位占用等引发的邻里矛盾,让“陌生人社区”变成了“熟人社会”,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被有效激活。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自平台建设以来,仅我们的3个示范点,就累计开展了各类小微协商活动170余次,推动解决了145件群众关切的民生难题。这些成绩的取得,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当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时,所能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它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宣传了党的政策,倾听了群众的呼声,凝聚了社会的共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持续求索:在直面挑战中谋划未来发展的“蓝图”回顾过去的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新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近期的工作会议上,我们就深入探讨了当前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协商平台的覆盖面还不够广,一些社区、村屯的群众还感受不到协商带来的便利;二是部分已建平台的利用率还不够高,存在“建而不用”或“用得不好”的现象,协商活动的质量和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知不足而奋进。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在“广度”上求突破。我们已经规划,将在现有基础上,新建4个协商议事厅和6个界别活动站,并力争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完善覆盖所有镇街、延伸至重点村居的14个界别活动站建设。我们要让“XX好商量”的牌子随处可见,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说话的地方、办成想办的事情。第二,在“深度”上做文章。我们将更加注重组织引导委员沉下去,深入到社区网格、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等最鲜活的场景中开展协商活动。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医疗、养老托育、就业创业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更多“靶向式”的调研视察和“解剖麻雀式”的协商监督。第三,在“效度”上见真章。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协商成果的评价体系和转化机制,探索建立一套能够量化评估协商平台对基层治理效能贡献度的科学方法。同时,加强对委员的履职培训,提升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和协商协调能力,确保每一次协商都能言之有物、议之有方、落之有果。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人民政协事业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和创新。我们在平台建设方面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次会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学习借鉴到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我们也坚信,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政协的有力指导下,只要我们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一定能把政协协商民主这篇大文章书写得更加精彩!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