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启新篇章,愿师生携手共进,追求卓越,共创辉煌,未来可期,如何不负韶华?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在市第一中学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在XX市第一中学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今日,齐聚于此,隆重举行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承载着过往的荣耀,更寄托着未来的希望。首先,谨代表学校,向刚刚加入一中大家庭的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阔别校园、重返岗位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向所有在拼搏之路上从未停歇的一中学子们,道一声:新学期,新征程,愿诸君皆有所成!过去的一学年,是全校师生同心同德、砥砺奋进的一年,也是学校各项事业硕果累累、捷报频传的一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办学水平与社会美誉度持续攀升。回顾往昔,学校不仅巩固了作为省文明单位、省级示范性高中的荣誉地位,更是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取得了扎实成效。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上一学年,高考与中考再创佳绩,近两年的升学率均保持在80%以上,向包括X大学在内的国内顶尖学府输送了一批优秀学子。这是全体师生用智慧与汗水浇灌出的丰硕成果。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多位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超过60篇高水平教学论文。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各类志愿服务与社团活动蓬勃开展,充分展现了一中学子朝气蓬勃、全面发展的精神风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教职员工的无私奉献,离不开每一位同学的刻苦钻研。在此,向大家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成绩已成过往,未来尚待开创。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面对教育改革的深化与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新学期,学校工作的核心,将高度聚焦于三个关键词:奋斗共同体、育人主阵地、生命成长场。这既是对过去办学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未来发展的行动纲领。一、凝心聚力,铸就卓越的奋斗共同体学校的发展,从来不是单枪匹马的冲锋,而是众志成城的合力。一个卓越的集体,其力量源于内部的凝聚与协同。打造一个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奋斗共同体,是新学期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对于教师队伍而言,奋斗共同体意味着“补台”而非“拆台”的团队文化。各教研组、各年级组、各职能部门要坚决打破壁垒,实现高效协同与联动。教学上,要大力推行集体备课与联合教研,让优秀教师的经验成为集体的财富,让青年教师的困惑得到及时的帮助。管理上,要强化全局观念,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等部门的工作要紧密衔接,一切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市教育部门已经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计划到2025年完成对全市中小学500名以上骨干教师的培训,并确保每位教师每年完成360学时的继续教育。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学校将积极争取资源,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们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将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在校内进行二次分享和实践转化,形成“一人学习、全员受益”的良好局面,让XX一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师成长沃土和区域教育的排头兵。对于全体同学而言,奋斗共同体意味着“互助”而非“内卷”的学风建设。真正的优秀,不是超越他人,而是成就更好的自己,并带动身边的人一同进步。希望同学们在班级里,建立起团结友爱、互学互鉴的氛围。学习上的佼佼者,要乐于分享解题思路与学习方法;暂时落后的同学,要敢于求教、虚心学习。在各类竞赛、活动中,要展现出一中学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学校将持续倡导“虚心劲节,好学养正”的校风学风,其中的“虚心劲节”,就是要求大家既要有竹子般谦逊好学的品格,又要有坚韧不拔的节气。这种品格,正是构建奋斗共同体的基石。二、精研深耕,构建高效的育人主阵地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师生共同成长、智慧碰撞的“生命场”。如果说共同体是发展的“势”,那么课堂就是成事的“核”。新学期,必须将更多精力聚焦于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首先,要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当前,“双减”政策已进入深水区,其核心要义并非简单地减少作业和补课时间,而是倒逼学校教育回归本源,聚焦课堂提质增效。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在备课环节下足“绣花”功夫。备课不仅是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要深入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流程。要坚决摒弃“满堂灌”的陈旧模式,将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更多地还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主动拥抱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根据X市的规划,2025年将有一批价值超过347万元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投入到全市中小学,其中包括“教学班班通”和“智慧体育设备”等。这不仅是硬件的升级,更是对教育理念的挑战。如何用好这些设备,让技术赋能教学,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不能让先进的白板沦为传统黑板的电子替代品,而是要利用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和海量的数字资源,创设更加生动、直观、可感的学习情境。信息技术不仅应用于文化课教学,同样可以变革体育、美育等课程的形态,实现对学生体质健康、艺术素养的精准监测与个性化指导。学校将组织专项培训,帮助教师们尽快掌握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将一中打造成为智慧教育的示范校。再者,要全面落实育人方式的系统性转变。我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初中阶段要“壮腰提素养”,高中阶段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这意味着,评价一个学生的标准,绝不能仅仅是一张考卷、一个分数。学校将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校本课程体系,开发更多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选修课和社团活动。同时,要严格过程性评价,将学生在课堂参与、实验操作、社会实践、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表现,纳入学业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从“高分”走向“高能”。三、以爱润心,厚植温暖的生命成长场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是心与心的沟通。一所好的学校,必然是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来自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挚的情感连接,来自于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尊重与看见。一方面,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置于首位。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同学们在学业、人际、未来规划等方面,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困惑与烦恼。学校和老师要成为学生最坚实的后盾。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应是“兼职”的心理辅导员。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变化,用恰当的方式给予关心和引导。一次耐心的谈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肯定,都可能成为点亮学生心房的阳光。学校将继续完善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与团体辅导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要高度重视体育锻炼,确保学生每天有足量的户外活动时间,提升学生体质,磨砺意志品质。另一方面,要构建和谐共进的家校共育新生态。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合力的结果,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过去,学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有提升空间。新学期,家校共育工作要更加系统化、专业化。首先,要提升家长会的质量,变“成绩通报会”为“成长交流会”,不仅要谈分数,更要交流孩子的习惯、品行与梦想。其次,要激活家长委员会的能量,让其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建言者、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家校沟通的连接者。再次,要创新沟通方式,除了传统的家访与电话联系,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定期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知识、学校动态和学生在校表现,形成家校教育的同频共振。我市近年来推行的“教育轻骑兵”等家校共育模式,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学校也将积极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我校实际、行之有效的家校协同机制,携手改变教育生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关爱下,“被看见”、“被听见”、“被理解”。老师们,同学们!新学期的号角已经吹响,奋斗的征程就在脚下。教育是一项需要把平凡做到极致的事业。教学质量的提升,要靠一节节课“干”出来;学生的茁壮成长,要靠一颗颗真心“装”进来;学校事业的辉煌,要靠一群人矢志不渝地把蓝图绘到底。展望未来,深感责任重大,亦充满无限信心。现有在校学生2268名,42个教学班,144名专任教师这不仅是数字,更是2000多个家庭的期盼,是X市未来的希望。让以“聚沙成塔”的韧劲,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团队力量;以“敢为人先”的闯劲,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以“润物无声”的初心,守护好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最后,衷心祝愿全体教职员工在新学期里工作顺利,身心健康!祝愿全体同学学业进步,逐梦前行!祝愿X市第一中学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