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式展示了国家实力与民族精神,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振奋人心!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观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抗战胜利80周年大阅兵观后感金秋九月的北京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几缕白云,温暖的阳光洒在天安门广场上。我坐在电视机前,和千万观众一起屏息凝神地等待着——9月3日上午9点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就要开始了。当镜头扫过观礼台时,我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兵们挺直腰板坐在前排。中央领导和外国友人和他们握手时眼角泛着泪光,我的鼻子也跟着发酸。这些满脸皱纹的老人们,当年就是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啊!接着走过的是海陆空三军方队,战士们整齐划一的步伐像钟摆一样精准,年轻的面庞上写满坚毅。最后亮相的新型武器让我目不暇接,我看这些都是保卫国家的钢铁盾牌。80年前,中国人民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迸发出救亡图存的闪闪光火,汇聚成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从筚路蓝缕、栉风沐雨中走来,我们从来没有忘记曾经的苦难历史,也时刻铭记今天的使命担当,并不懈奋斗于明天的伟大梦想,阔步奋进在通往中国式现代化的浩荡征途上。看过的抗战影片中,天地英雄气,凛然贯古今。杨靖宇将军以树皮、棉絮充饥战至最后一刻,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为了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而牺牲;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无畏绝不乞降壮烈跳崖,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宁死不屈、挽臂沉江;新四军“刘老庄连”血战到底抗顽敌,国民革命军“八百壮士”孤军浴血守四行……这一帧一幕,哪一桩不感人至深,哪一件不荡气回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当下的和平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不仅是缅怀历史,更是要传承先烈精神。观2025年“九三”阅兵有感长空澄碧,金乌高悬。当熟悉的旋律在雄伟的广场上空奏响,当礼炮的轰鸣震彻云霄,一场集结了民族光荣与梦想的盛大阅兵,便如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在世界的东方徐徐展开。通过一方屏幕,我与亿万同胞共同见证了这庄严而神圣的时刻。这不仅是一次军队风采的集中展示,更是一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国家典礼,一次民族精神的淬炼与升华。铁甲奔流,战鹰呼啸,步履铿锵。那排山倒海的气势,那撼天动地的雄风,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激荡起无限的感慨与沉思。一、回望·历史与荣光,镌刻于方阵的记忆任何一次阅兵,其起点必然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当象征着光辉历程的旗帜方队,以无比崇敬的姿态护卫着战旗走来,时光仿佛瞬间倒流。每一面旗帜,都代表着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都浸染着革命先烈的热血,都承载着一段不屈不挠的奋斗史。它们是无声的史诗,是民族的图腾,在风中猎猎作响,诉说着“来路”的艰辛与荣光。紧随其后的,往往是那些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他们的番号,本身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从战火硝烟中走来,在和平建设中成长,他们的方阵,每一步都踏着前辈的足迹,每一次摆臂都带着历史的回响。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是新一代军人对先辈们“这盛世,如您所愿”的最好回答。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老兵们的出现。无论是亲临现场,还是作为精神象征被提及,他们都是“活着的丰碑”。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沟壑,却磨灭不了那份军人的坚毅与忠诚。向他们致敬,就是向历史致敬,是提醒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的和平与安宁由谁守护。这种对历史的铭记,构成了阅兵的灵魂,它让钢铁洪流充满了温度,让强军伟业扎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之中。二、审视·力量与自信,熔铸于时代的铁流历史的回响过后,便是现实力量的震撼登场。分列式开始,徒步方队以泰山压顶之势走来,他们的步伐整齐划一,仿佛由一台精密的仪器控制,每一次落地都发出同一个声音,汇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种极致的纪律性与协调性,正是人民军队强大战斗力的外在体现,是军魂与意志的完美结合。他们矫健的身姿、坚毅的眼神,展现的是新时代中国军人的昂扬风貌和绝对忠诚。紧接着,装备方队如同移动的钢铁长城,隆隆驶过。陆战之王的新型坦克、信息化的步兵战车、远程压制的火炮系统……这些大国重器,是科技与工业的结晶,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它们不再是“万国牌”,而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智造”。每一辆战车,都闪耀着自信的光芒;每一个炮管,都指向强军的目标。当战略打击模块的导弹方队压轴出场时,全场的气氛达到了顶点。这些被誉为“国之重器”的“东风”系列,静静地躺在发射车上,却拥有着雷霆万钧的力量。它们是国家主权的坚强后盾,是维护和平的最终底牌。这种力量的展示,并非为了炫耀和威慑,而是一种庄严的宣告: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捍卫自己所珍视的一切。这份从容与自信,源自于日益强大的国力,深植于每一个国民的心中。三、仰望·长空与利剑,辉映于天际的梦想地面的铁流滚滚向前,天空的雄鹰呼啸而来。空中梯队以雷霆万钧之势掠过天际,将阅兵的画卷从二维引向三维,构筑起一道道壮丽的空中风景线。预警机坐镇中枢,如“空中帅府”;歼击机编队如利剑出鞘,锋芒毕露;轰炸机则如“战神”巡天,气吞山河。特别是新一代的战机,以其科幻的涂装、优美的气动布局和卓越的性能,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它们代表着中国航空工业的飞跃,标志着我们的空天防御力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它们与地面部队、海上舰队一起,构筑起一道立体化的国防体系,守护着祖国的万里山河。当教练机拉着绚丽的彩烟,在蓝天上绘出壮丽的图画时,整个阅兵达到了高潮。这道彩虹,不仅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和平的象征、希望的图腾。它与广场上欢呼的人群、飘扬的旗帜、飞翔的和平鸽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国泰民安、和谐盛世的壮美图景。这一刻,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与幸福感油然而生,我们为国家的强大而骄傲,为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而庆幸。四、展望·和平与担当,根植于血脉的信念一场成功的阅兵,其意义绝不止于展示肌肉。在仪式的最后,我们总能看到体现国际合作与人类关怀的元素,比如维和部队方队,或是群众游行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这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增长。我们的军队,是文明之师、和平之师。历史已经证明,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没有侵略他人的基因。我们强大国防,是为了“止戈为武”,是为了更有力地维护和平。在当今这个并不太平的世界,一支强大的中国军队,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贡献。阅兵,是浓缩的国家宣言,是无声的时代强音。它告诉我们,和平不是靠乞求得来的,而是靠实力捍卫的。它激励我们,要将这份观礼的激动,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行动。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无论是身处何种岗位,我们都是这伟大时代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当阅兵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心中的激荡却久久不能平息。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它让我们更加坚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民族,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铸国之利刃,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和平的家园;扬和平之帆,是为了与世界各国共创美好的明天。这,或许就是一场盛世阅兵带给我们的最深邃的启迪。2025年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当晨光为天安门城楼镀上金边,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广场,那面承载着民族记忆与荣光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不仅拉开了阅兵的序幕,更将一段浴血奋战的历史、一份捍卫和平的决心、一种迈向复兴的自信,深深镌刻在每一位观者心中。阅兵仪式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与庄严宣告。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场,中国人民历经14年浴血奋战,以3500多万同胞伤亡的巨大代价,歼灭日军150多万人,为全球反法西斯联盟的胜利筑起了东方屏障。此次阅兵绝非简单的仪式,而是对“东方主战场”历史功绩的郑重铭记——它向世界重申,中国的抗战不是孤立的抗争,而是人类反法西斯事业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向历史宣告,那些浸透鲜血的牺牲不会被遗忘,那些捍卫正义的抗争永载史册。缅怀先烈,是阅兵仪式中最动人心魄的精神传承。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联,到卢沟桥畔的国民革命军,从青纱帐里的八路军,到芦苇荡中的新四军,无数英雄儿女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侵略的长城。当80面抗战英模部队战旗率先驶过天安门,每一面旗帜上的“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百团大战白刃格斗英雄连”等称号,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诗——战旗猎猎,仿佛能听见先烈们冲锋的呐喊;步伐铿锵,恰似在延续先辈们未竟的征程。这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正是中华民族在任何风浪面前都压不垮、打不垮的精神底气。阅兵场上的方队与装备,更是“历史与当下”“精神与实力”的生动对话。45个方(梯)队以实战化、模块化、体系化编组,在党旗、国旗、军旗引领下浩荡前行,每一个细节都藏着深意。徒步方队的“一老一新”尤为鲜明:“老”是从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战老部队抽组的队伍,他们的步伐带着历史的厚重,仿佛从1931年的枪炮声中走来,诉说着“从哪里来”的初心;“新”是体现新时代军事力量结构的编组,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组成的“三结合”武装力量体系,严整的军容、坚毅的眼神,展现着“向哪里去”的自信。其中,民兵方队作为唯一全女兵方队首次亮相抗战主题阅兵,她们身着迷彩服、肩扛装备,用同样铿锵的步伐证明:保卫和平,不分性别;守护家国,人人有责。装备方队的亮相,则让“强军梦”有了最直观的注脚。陆上作战群的新一代主战坦克身披数码迷彩,炮塔上的观瞄系统透着科技的锐利;海上作战群的舰载防空导弹、反舰导弹模型,仿佛将航母甲板“搬”到了长安街,彰显着“向海图强”的底气;防空反导群的新型雷达与拦截系统,构建起“天网恢恢”的防御屏障;战略打击群的洲际导弹昂首挺立,以“国之重器”的姿态宣告着“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决心。更令人振奋的是,参阅装备100%为国产现役主战装备,部分高超音速精确打击武器、无人作战平台、反无人装备首次公开亮相——这些装备不再是“跟跑”的模仿,而是“领跑”的创新,它们的打击精度更高、战场适应性更强,背后是我国国防科技从“望其项背”到“并驾齐驱”的跨越式发展,是“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坚定实践。空中梯队的轰鸣,则为这场阅兵添上了“蓝天雄鹰”的壮美一笔。预警指挥机作为“空中大脑”率先领航,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组成楔形编队紧随其后,机翼下的彩烟在天空中划出红、黄、蓝三色轨迹,宛如为和平绘就的彩带;轰-6K轰炸机编队低空掠过,机身下的导弹清晰可见,展现着“全域慑控、远程打击”的能力;无人机梯队以“蜂群”姿态飞行,小巧的机身里藏着智能化作战的未来趋势。当战机的轰鸣声渐远,留在空中的不仅是彩烟,更是中国空军从“国土防空”到“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转型答卷。然而,这场阅兵的深层意义,远不止于“展示实力”。中国人民对战争的残酷有着切肤之痛,对和平的珍贵有着最深刻的理解——从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到重庆大轰炸的疮痍,我们比任何国家都更清楚“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也比任何国家都更珍视“和平来之不易”的真理。因此,阅兵中展示的国防力量,不是“穷兵黩武”的炫耀,而是“以武止戈”的决心:它正告一切企图美化侵略、挑战历史公论的势力,中国已不再是80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它也向世界承诺,中国始终是二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始终是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建设者。更重要的是,这场阅兵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精神动员。二战的教训早已证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没有任何国家能在全球性危机中独善其身。如今,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时代回应。阅兵场上的每一个方队、每一件装备、每一次齐步,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中国的强大,不是为了称霸,而是为了守护——守护先辈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守护子孙后代的幸福,守护人类共同的未来。当最后一个梯队驶过天安门,广场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我忽然明白:这场阅兵阅的不仅是军队,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展的不仅是装备,更是一个国家的担当。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或许不必像先烈那样直面炮火,但“传承抗战精神”的责任从未缺席——它是学习中攻坚克难的毅力,是工作中精益求精的态度,是面对国际风云时“不信邪、不怕压”的骨气。铁血铸魂,方能守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