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区校园食品安全推进暨培训会议上的讲话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会议强调了校园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出具体措施,要求各方共同努力确保学生饮食安全!以下是阿拉网友分享的“在XX区校园食品安全推进暨培训会议上的讲话”,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有所用途!

在XX区校园食品安全推进暨培训会议上的讲话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在秋季新学期即将拉开帷幕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区校园食品安全推进暨培训会议,这既是一次工作部署会,也是一次责任强化会,更是一次能力提升会。首先,我代表XX区委、区政府,向百忙之中莅临指导的市局领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奋战在校园食品安全工作一线的各位校长、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校园食品安全,一头连着广大学子的健康成长,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是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反复强调要用“四个最严”的要求,守护好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对我们而言,校园食品安全更是食品安全工作中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容不得半点马虎,出不得丝毫纰漏。今天的会议,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压实责任、强化举措,为新学期全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确保广大师生吃得安心、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清醒认识当前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严峻性与复杂性过去的一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市场监管局、区教卫局等部门的协同努力和全区各学校的积极配合下,我区校园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总体形势保持平稳向好。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来之不易的成绩。一是监管体系不断健全。我们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构建了覆盖全链条的监管闭环。2024年,我区市场监管、教育卫健等部门联合开展了4轮校园食品安全全覆盖专项检查,累计检查各类学校食堂及配餐单位320家次,排查并督促整改问题隐患175个,整改完成率达到98.3%。我们还大力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全区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已超过95%,基本实现了后厨操作的可视化、透明化管理,有效接受社会监督。二是主体责任逐步落实。绝大多数学校能够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将食品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校长(园长)负责制得到较好执行,食品安全总监和安全员的配备率达到100%,形成了层层负责、人人有责、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许多学校还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建立了家长陪餐、膳食委员会等制度,畅通了家校沟通渠道,形成了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三是应急能力显著增强。我们修订完善了《XX区校园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组织了多次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有效提升了各单位的应急处置和协同作战能力。过去一年,我们成功处置了数起疑似食源性疾病舆情,均做到了反应迅速、处置果断、信息公开,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事件影响,维护了社会稳定。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成绩背后依然潜藏着风险,平稳之下仍然暗流涌动。我们必须以“放大镜”审视问题,以“显微镜”剖析根源。从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的情况看,当前我区校园食品安全领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短板和弱项:第一,思想认识的“温差”依然存在。部分学校管理者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麻痹思想和侥G幸心理,认为“不出事就是没事”,重教学、轻后勤,重硬件、轻管理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学校负责人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学习不深、研究不透,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第二,管理制度的“落差”依然存在。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但往往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并未真正“落在行动上”。比如,食材采购索证索票不齐全、进货查验记录不规范的问题时有发生;食品留样制度执行不严格,存在留样数量不足、标签不清、时间不够等问题;从业人员晨检制度、培训考核制度流于形式,健康证明管理不严。这些制度执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恰恰是风险滋生的温床。第三,操作流程的“偏差”依然存在。在后厨实际操作中,不规范行为屡禁不止。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的风险依然较高,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措施不到位,食品添加剂管理不规范,加工场所环境卫生不达标等,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可能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第四,能力素质的“反差”依然存在。部分食堂从业人员,特别是新入职员工,专业技能和食品安全知识相对匮乏,操作的规范性和自觉性不强。个别食品安全管理员虽然持证上岗,但履职能力有待提升,在日常自查、风险排查、问题整改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同志们,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我们工作的导向。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责任还未完全压实。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只有“零风险”,没有“万一”。任何一次疏忽,都可能对学生的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任何一起事故,都可能演变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事件。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警惕、如临深渊的自觉,以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问题想得更复杂一些,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二、提高站位,认清形势,深刻把握新时代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挑战做好新时代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我们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必须胸怀“国之大者”,准确把握其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第一,这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政治要求。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守护好校园食品安全,就是守护好下一代的健康,就是用实际行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单位、各学校必须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实抓好。第二,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社会关注度高、舆论敏感性强,一旦发生问题,极易通过网络发酵,引发公众焦虑,甚至动摇社会对政府的信任。近年来,国内一些地方发生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校园安全稳定是整个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石。抓好校园食品安全,不仅仅是业务工作,更是维稳工作。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坚决防止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第三,这是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盼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长,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家长们不仅关心孩子能否吃上安全卫生的饭菜,也越来越关注膳食的营养均衡、口味的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餐饮服务质量和水平,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努力满足学生和家长更高层次、更多元化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校园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供应链条日趋复杂,食材来源更加广泛,给源头追溯和风险管控带来了更大难度。二是新型业态不断涌现,集中配餐、校外托管等模式的普及,使得监管链条延长,风险点增多。三是法规标准日益严格,特别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对学校食堂的主体责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对我们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考验。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我们决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措施、更实的作风,推动我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再上新台。三、聚焦重点,狠抓落实,全力构建校园食品安全长效保障机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好新学期的校园食品安全工作,关键在于抓落实。各部门、各学校要紧紧围绕“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这一主线,聚焦关键环节,拿出过硬举措,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在此,我强调四点要求:第一,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全面压实主体责任。责任是安全之魂。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构建起权责明晰、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一要强化校长(园长)第一责任人责任。各学校的主要负责同志,必须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查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把这项工作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要将食品安全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和绩效考核,做到与教学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对于承包或委托经营的食堂,绝不能“一包了之”,必须建立准入、评价和退出机制,加强全过程监督,确保承包方依法合规经营。二要充分发挥食品安全总监和安全员的核心作用。这是总局第98号令的明确要求,也是强化内部管理的有效抓手。食品安全总监要协助校长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安全员要具体负责日常检查、隐患排查、台账记录等工作。市场监管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和指导,督促其履职尽责,真正使其成为校园食品安全的“吹哨人”和“前沿哨兵”。三要建立健全严格的追责问责机制。有权必有责,失责必追究。对于因思想不重视、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而导致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我们将依法依规依纪严肃处理,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要追究相关管理人员和领导的责任,绝不姑息迁就。第二,要以“绣花针”的功夫,全程加强风险管控。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精细活,必须在细节上下功夫,在过程中求实效。一要严把“入口关”。食材采购是第一道防线,必须坚决守住。要严格落实供应商遴选和评估制度,优先选择信誉好、规模大的正规企业。全面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确保每一种食材来源可溯、去向可查。对米、面、油、肉、蛋、奶等大宗食品及原辅料,要实行集中定点采购,坚决杜绝来源不明的食品流入校园。二要严把“加工关”。后厨是风险防控的核心区域。必须严格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从食品粗加工、切配到烹饪、备餐,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标准、有规程。要坚决做到生熟分开、荤素分开,防止交叉污染;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和时间,确保食物烧熟煮透;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做到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上锁。食品留样制度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确保一旦发生问题,能够第一时间溯源。三要严把“消毒关”。餐饮具、工用具的清洗消毒是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环节。必须保证清洗消毒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严格按照规程操作,确保消毒效果。同时,要加强对后厨环境,包括地面、墙壁、排烟系统等的清洁消毒,保持整体环境的干净整洁。第三,要以“千里眼”的视野,持续创新监管模式。面对新形势,传统的人海战术式监管已难以为继,必须向科技要效率,向智慧要能力。一要深化智慧监管应用。要继续巩固和扩大“互联网+明厨亮灶”的成果,并探索运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对后厨关键环节,如温度控制、人员着装、违规操作等进行智能抓拍和实时预警,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二要推行风险分级管理。接下来,市场监管部门将联合教卫局,根据学校食堂的基础条件、管理水平、监督检查记录等情况,出台风险分级评定管理规定,对全区学校食堂进行动态评级。对风险等级高的学校,我们将增加检查频次,实施重点监管;对风险等级低的,则给予鼓励并适当减少检查频次,通过差异化监管,激励学校不断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三要加大监督抽检力度。要科学制定抽检计划,提高抽检的靶向性和覆盖面,重点加强对高风险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的抽检。对于抽检不合格的,要第一时间依法处置,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形成强大震慑。第四,要以“同心圆”的理念,广泛凝聚共治合力。校园食品安全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所学校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一要强化部门协同。市场监管、教育、卫健等部门要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常态化的联席会议、联合检查、信息通报机制,形成监管合力,避免“九龙治水”和监管盲区。市场监管部门要发挥专业优势,加大执法办案力度;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督导;卫健部门要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指导。二要引导社会监督。要进一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学生、家长、教职工和社会各界对校园食品安全进行监督。要定期举办“食堂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代表、膳食委员会成员走进后厨,实地查看,亲身体验,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三要加强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开学季、食品安全宣传周等重要节点,通过多种形式,在校园内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教育,提升广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维护”校园食品安全的浓厚氛围。同志们,今天的会议既是部署,更是动员。会后,我们还安排了专业的培训和考试,希望大家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听讲,深入思考,做到学有所思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