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管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强调,通过落实“六有”备课,推动教学质量提升,构建高效课堂。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分管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会上发言:以“六有”备课为抓手,开启高质量课堂的新篇章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各位老师、同仁们:大家上午好!经过前几周有序的教学推进,新的学期已经全面展开。新的进度、新的课程、新的班级、新的岗位,重重事务在身,许多老师早已“开足马力、进入状态”。今天我们围绕“加强教学质量,提升课堂实效”的主旨,聚焦一个看似平常但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工作——备课,来仔细地说一说、深一点地想一想、系统地研一研。我们常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这片教学战场上,老师就是指挥者、引路人。但如何打好这场教学仗?战前准备是否到位?我们的“教学功夫”够不够“刻在讲台下方”?答案其实早写在一句古话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天,我们就围绕“如何备出有效课堂”“怎样调出高效节奏”展开系统分享,我将用“六有备课法”为框架,和大家共同探讨:备课,需做到“脑中有纲、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念、手中有法、口中有词”。这是我们围绕教学提质积累的方法整合,希望能对大家的课堂设计、教学理念、内容落实有所启发,也为我们学校今后的质量提升工作打下踏实基础。一、脑中有“纲”:课标意识不能模糊,方向感不能丢我们教了很多年书,也参加了很多场教研,有没有反思过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越来越习惯于“照着教材讲、拿着教辅走”,逐渐忘记了“课标这根主心骨”为何在我们教学体系中如此重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课标来作答。“脑中有纲”,我们至少需要做到“四个明”:1.目的要明白:“我们为什么讲这节课?”是为了知识储备?是为了技能迁移?是承担某个学段的衔接过渡?还是这节课是出现在高频易错点上任务型知识?课标不是墙上的文件,它承载的是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期待。我们得对得上号,讲得出逻辑。2.位置要明白:“它在体系中是第几环?”不要孤立地讲内容。我们要了然:它位于“本册模块”中第几位?跟上一章节哪部分关联?有没有跨学科的交汇点?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是否“对缝”?3.标准要明白:“你讲完了,学生该会什么?”不能只设“教学目标”,而要设定以下三类具体目标:知识性目标:掌握具体概念、原理、词汇;能力性目标:可以完成哪类任务、或修正旧技能;表现性目标:表现应怎样、作业能反映什么变化?4.表达要明白:“学生能不能一口说出‘老师这节课的重点’?”我们提倡“课标研读—目标定向—语言转述”训练:把抽象课标转化为学生能理解的“任务语言”;例如,“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你学完这节课后能叙述经历、能描写细节”;这样我们的课堂才真正“有纲可依、以纲导学”。二、胸中有“本”:教材不是课件背景图,而是教与学之源教材是最核心的“工具书”,也是内容的“体系引导页”。我们常说“教学离不开教材”,但现实中,用教材、读懂教材、用透教材的老师其实并不多。有的老师照章讲了一遍书,却没有摸清整个章节的重难点层级,导致课堂不痛不痒,效果甚微。教材用得好,是降低教学成本的最佳方式。“胸中有本”做到“三读三思”:☆通读:理出体系,看出结构,预判讲授逻辑哪段知识是预备材料?哪部分是能力升维?哪些例题是典型代表,改哪个最利于聚焦?精读:页面逐字读、图表要标注圈难点,标“常错区”;找例题变式,设“探索环节”;注名词解释,构建“词群背景”;☆活读:结合学生——看这节课“需要改什么”、不是“怎样复制谁的方案”。要以“基准课件”为出发,不是结束;教学设计要推陈出新——既不裂帛出新,也不僵尸移植。三、目中有“人”:学生是课堂的发声器,而不是安静听众我们一定要把一句话写在备课最上方:“学生学没学进去,从他瞳孔的专注度、答题时的构造逻辑里,看得比教师自我感觉真实。”很多课堂失败,并不是因为内容没讲清,而是忽视了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听不听进、学不学得动这节课的方式。三步做人化备课:1.看“班级构成”:学情是第一评估器学困占比?优等生比例?波动大不大?是否有群体错位?临界生集中在哪三个知识点?2.看“反馈痕迹”:上节课谁反应较慢?哪部分学生作业补得多、改得用心?3.看“表达内容”:语言靠不靠得住?“上节我们强调了哪个原理,今天再模拟一次?”“谁能跟我解释他做这道题用了什么原则?答得趁机查漏!”备课是向学生的认知方式靠拢,不是向教师书写习惯堆放。四、心中有“情”:情绪动能,是课堂张力之源教学不能只是冷冰冰的任务推进,它需要带情绪、带温度、带表达。这份“情”简单说就是:你讲课是在播报告,还是在讲故事?你是为写出教案而讲,还是为让孩子听懂而讲?心中有情体现在几点:用学生在意的问题做导入,而非老范例;用贴近生活的小场景触发抽象知识;每一节课后主动提炼一个传播金句:“你不配错这道题了”、“你这答题结构已经上了个台阶”等,增加孩子课堂代入感和成就感;教学从来不是喊出来的,是用情绪和节奏“演活”的。五、手中有“法”:策略才是备课的“底板操作系统”讲课要讲对,设计要有法,教学要有“技”。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拥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库”,让我们准确匹配:例题展开→适合用对比式?引导式?归纳法?巩固练习→选“多练精评”?“任务驱动”?“学生复讲”?重点鼓励构建以下“课堂五件套”:1套精读文本导图;1套错题数据库(每周最常出现三个“学生失误逻辑”);1套互动环节设问模型(哪三句话引出学生表达意愿?);1张课后结构表,写明“参与状态/内容达成/反馈机制”;1分钟自我教学回看(复盘感想);教学方法不是要多,而是要用对。我们鼓励用“教学法研究小组”永远更新一两种教学策略,在课堂上持续验证,不断迭代。六、口中有“词”:师生对话是课堂的“语言经济学”课堂不是一个人自说自话,而是一个“语言生态”。教师语言的精炼、回应、反馈环节部署决定了一节课的“节奏建构”。不打断、不训斥、不遥控,是基本功。会评价、会激励、会提示,是高阶功。三个巧语言策略:“你刚才讲的,其实是绕了一圈又回到这一步,这很好,能不能再简洁些?”“呃……你说得对了一半,还有一半我们一会儿再找,小张帮他补补?”“这组思路太棒了,我要写在黑板上让下节课也用得上!”课堂那些看得见的“亮点”和成就感,往往藏在这“三句点评”里。结语:老师们,备课,这件事,我们每天都在做,也最容易“表面熟、动作惯、心态散”。但要想真正把质量做透、把课堂带稳、把育人落细,我们就必须从【备课质量】这块“看似基础”的地方动起来。用“六有备课法”再梳思路、再调策略、再塑过程——我们不仅能打造更扎实的高效课堂,也能让这份职业的专业感、创造感、幸福感更饱满。让我们都从下节课的备课开始,用“心中有纲,眼里有人,手中有法”的标准,共同为教学质量撑起那条真正走得远、接得稳的起跑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