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提出通过“六个聚焦”精准施策,旨在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措施如何实施?下面网友分享多篇相关内容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有您喜欢的。
在全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校长讲话:以“六个聚焦”靶向施策,为课堂教学精准赋能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今天这个会,不是应景的总结会,也不是任务布置会,而是一场“喊醒我们注意力、聚焦我们行动点”的质量推进会。刚才,教务处用翔实的教学数据、逐项下沉的分析报告,把这个阶段学校在教学质量方面取得的成果、不足之处都“端上了桌”。几位年级组长的发言也特别实在,从学情画像到组内策略,从课堂现状到资源联动,既看得见“压力”,也提得出“办法”。我听完心里非常坦诚地有两个感受:一是“暖”——我们有一群愿意走到学生中间、走进课堂之间来干实事的老师、组长和团队,这是最值得倚重的教育力量。二是“紧”——压力不容回避、形势已经摆在眼前,接下来的每一步质量提升工作都需要我们再落一寸、再压一分、再细一刀。总书记说得好,“中国教育要强,必须强化质量意识”;而我想说,我们学校要强,必须从最小的质量细节抓起,用最实的行动应对最紧的课题。下面,我结合这两周我走访调研12个班级、访谈了20多位教师的第一手观察,围绕“六个聚焦”,来和大家交换几点具体的思考。一、聚焦“基础根系”:把学习好习惯养出来,才能把质量长效稳住我们常说:“成绩是树冠,习惯是树根。”如果学生没有课前预习、课中听讲、课后整理的学习行为闭环,哪怕我们讲得再讲透、测得再精准,走出教室那一刻,他依然不动。30多年从教,我深刻发现,考得好的孩子,往往不是“聪慧型”,而是“习惯型选手”。他们的卷面不是工整一时,而是规范如一;他们答题不是激情自由,而是结构清晰。这一切,不靠突击练,更不是靠鸡血喊,而是在平日里日日细熬、一笔一画改出来的。我在某个班看到:早读时,班内“听得见、被看见”的朗读节奏,是由一位轮岗朗读官引导出来的;作业批改区,学生主动补写了小标题,旁边标注“错在第3步公式未转化”;课后收作业时,一位学生跑到科代表跟前说:“老师昨天讲的错题我再尝试补了一下,您方便再批一遍吗?”我想说:这种状态,靠什么赢?靠“训练——反馈——强调——习得”的习惯闭环。学校准备启动“每月一习惯”深耕机制,从被动检查向主动内化转型:三月:课前三分钟预热机制(问自己想提什么问题);四月:系统化笔记训练(月末组织“晒笔记”活动);五月:错题管理突破,准备“错题集市日”和“错题交换改”活动;六月:独立自主复习训练——告别“只看讲义”,建立自诊自练习惯;班主任要做“习惯记录卡”,科任教师要同步分类反馈,教务处将定期分享习惯建设“优+改进”案例。改变从行为出发,而行为来自你我每天的绕不开、多做一点”的唠叨与提醒。二、聚焦“过程控制”:让每节课都教得明白、学得清楚、练得有效今天我想抛出一个数据反问大家:一节课40分钟,你花了多少时间信息传输?又有多少时间是教的过程被“学生学懂的反馈”所验证的?我们平时听课中观察最突出的几个共性问题:教学节奏杂而全,“开头信息多,核心薄弱、结尾草草”;提问无层级,叫同一批“全班前5”回答,其他人趁机“摘耳麦”;讲完不反馈,练习无总结,不知学生真正状态,只看完成率;课堂没有“过程旁批”,批作业时再查出问题早已错过窗口期。这些,都是“用力没用对”的典范。真正有效的课堂,要做到教学全过程的信息透明+学生认知节奏的动态配合。从本月至期中,教学流程将实施以下三项“精改动作”:1.每节课设计“2处学生自检点”+“1处小结总结”,打通信息断点;2.教研组研讨课由“课讲完”调整为“课中设计结构拆解”,专业观察“问题设计与过渡逻辑”;3.教务处每两周抽查“课堂反馈观察表”,关注三点:讲得清、听得见、练得准:哪些学生没跟上?哪半个知识点反应慢?下一节可否再铺一条小练坡道?尤其强调作业批改深度不能“勾一片草一刀”:从四月起,每位学科教师需提供2—3组高质量批改例评,经教务组整理后全校共享。不单是给学生提示,也是帮你构建“反馈路径闭环”。三、聚焦“差异均衡”:精准施策不是口号,而是要落在“谁、错、跟、补”四个字上在班级里端坐的,不是分层编号的“好中差”,而是有着多样化优劣构成的真实个体。每次看到成绩分析表中那些“总是在后”的学生名单重复出现,我就会想:是不是我们在哪个环节,忽略了他们本该被看见的地方?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冲“优秀率”,但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能再向前一步”的空间。差异化教学需要我们做到“三张清单+一套计划”:“学情诊断清单”:哪类题型常错?哪类思维薄弱?“关注学生清单”:这十人谁需要一对一润色练?“帮扶记录清单”:谁每周单独讲解不少于2次,效果如何?“月推进计划”:从“讲透全班”变“辅足未补、扶前带后”,真正形成学力拉力带。四、聚焦“课堂文化”:走出“教的好”,迈向“教得让人愿学”质量的终点,不在于节末,而在于人心。学生不是在我们课堂中得分的人,而是被我们语言激励、认知打通、情绪照顾、节奏引导的人。有人说:“一间有期待的教室,胜过一场千人报告。”我赞同。让课堂环境具备“文化力”,从以下“三件小事”做起:1.每节课开头提一个“问题句”:“你是怎么处理中间变量缺位这个位置的?”比“我们今天讲第五章”更有引发力;2.课堂上多一个“谁能帮他解说思路”比“直接给答案”更有讨论价值;3.每节课结束时写一个“我收获的想法”,哪怕一句,也值得保留;五、聚焦“合作生态”:教而有研,研而有效,研而改变我不怕教得不完美,我就怕一个人教了十年,是第一年用十遍。而问题根源,往往不是不思考,而是没有一个可以谈教育的同道。研讨,不该是材料归类,不该是“今天做组会了”。我们要推动“有问题、有追问、有策略”的教研文化。构造“研究型团队”的三种方式:1.教研组“每月一个问题主题”:围绕“教学难点设计/练习反馈优化”等实操问题做闭环磨课;2.成立“课题共研2+1工作坊”,聚焦组间差异大的项目合作跨区连续观摩;3.核心团队实行“反思日志共看制”——组长每周拉一次稿,议一次反馈轨迹;想要教学出新,不靠一次“集训提分”,而要靠每天“论文一样的教学方法反复看、反复改、反复打磨”。成师的路没有智慧捷径,只有平凡的重复。六、聚焦“初心守护”:回望我们为何出发,更清楚接下来往哪走前几天,一位老教师退休前低调整理办公室。离开时,她递给教务员一叠教案和三本错题辅导记录本,说了一句:“我就希望下一位接我教室的老师知道,这是一间被爱过的教室。”那一刻,我特别触动。不是因为一个办公室被打扫得干净,而是这个岗位上的专业和情感,已经如水般渗入方方面面,成为了不可替代的“存在感”。老师们,我们不是某个岗位的数据操作员,也不仅是课堂传声筒,我们是审慎地、诚实地、敏锐地陪孩子穿过学习裂缝的人。结语:别在疲惫里忘了热爱,别在细节处交出标准亲爱的老师们,我们眼下干的是难活。孩子变化快、节奏比以前更紧,家长期望值高、沟通难度更大,层层机制也都在催我们“快、硬、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做的不是表面稳定,而是让每一个教学节点都沉下去、实下去、亮出来。守得住课堂的是方法,扎得进学生的是细节,带得动团队的是信念。让我们从下周起:记得多问自己一句“今天哪节课讲的我不满意”;每节课扪心一句“今天有没有学生不被听见”;每双眼都是真实看过的,每份资料都是真心批改的;只要我们认认真真拧紧每个教学螺丝,这个学期,就一定能打得有内容、有质量、有味道!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