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校长讲话:教学之根要扎得深,质量之果才结得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校长强调,提升教学质量需从根基做起,唯有扎实基础,方能确保教育成果稳固。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全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校长讲话:教学之根要扎得深,质量之果才结得稳!”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在全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会议上,校长讲话:教学之根要扎得深,质量之果才结得稳!各位老师:今天这场会,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大,是因为它关系到我们整个学校在区里乃至市里“站哪个位置”,高还是低;小,是因为它落到每一个人,是你教的班成绩能不能提上来,是你讲的那节课坐在台下的孩子有没有“听进去”。讲真,今天坐下来之前,我的心里挺复杂的。这几年,教育政策变得快,节奏也变得快,一方面我们向上有来自“指标考核压力”,向下又面临学生多元个性成长的问题,教师自身的节奏也越来越被“教学任务一统测反馈—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推动着。可我们也不能总被“教情一学情一卷情”三件套牵着走。质量上不去,啥都是空中楼阁;一学期过去了,提优不明显、补差不到位,家长问责、学生焦虑,老师自己也提不起劲。所以我今天想和大家,摆摆实在话,谈谈:我们到底怎么才能把“教学质量”真正提上去?我不强调“六个聚焦”“七项机制”八条硬性举措”,我就提“五把钥匙”,打开“质量”的门锁,看看有没有一把,是你愿意带在身边、掏出来用的。第一把钥匙:从“把课上完”,走到“把课讲透”这句话,说得直白。我们很多时候陷入了“教学任务式交差”的误区。“教材讲到哪里了?”“试卷讲完没?”“这一讲你补了没有?”我自己儿子刚初中那年,我问他一节课听了什么。他说:“讲得都挺快,一直在赶进度。”再一问他懂不懂,他说:“会做题,但到底为啥选那个答案,他说得太快,我也不敢问。”这就是“课上完了,学生没听懂”的典型。我跟年级团队说,下半年开始我们要压缩磨课频次,但提高磨课“含金量”。怎么提?不是看谁PPT做得漂亮谁声音大,而是看知识有没有讲透,学生是否真正“跟上”。我要大家开始注重一个“教学反馈表三问机制”:1.哪个题学生普遍做错?2.哪块内容学生眼神最迷茫?3.哪个知识点最容易出偏差?我们不是为“讲完”而讲,是为“学会”而讲。课要有节奏、知识点要有组合感,要“前呼后应”,不能碎着教、急着走、盲补课。第二把钥匙:从“靠勤奋”,走向“讲策略”我要特别感谢我们的老师——你们真的很拼,早到校晚下班,一学期听课几十节,教研一点不落。可也要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教学上,光“忙是不够的”,忙是手段,不是结果。有一次,我看一位年轻老师讲课,用四十分钟讲了三种公式。他的备课很认真,版书也密密麻麻,但学生学得累极了,知识没吸收还“饱和中毒”。我评课时没讲太多,我就反问他一句:你是为“讲知识而讲”,还是为了“让学生学进去”才讲的?我们不能光靠苦力教育堆成绩,要动脑袋。从现在开始,我希望我们所有老师,每月写一次“教学反思策略清单”,不是写流水账,而是总结:我哪次教学尝试学生反馈好?哪些讲法事倍功半?我下次能不能换种方式说?再强调一个事:我们要重新认识“教学设计”。教案不该是“格式材料”,它要成为你“课程成效的预判依据”。你要能回答——●这一课,目标设立是不是对学生有效?●这一环节设置,是激发兴趣还是徒增负担?●这一任务设计,是“表面动起来”还是深度学起来”?教学不是体力活,它是脑力游戏。动动脑、省点力;闭着眼做题山,三年后人还在原地打转。第三把钥匙:别净看“尖子学生”,也得盯着“边缘群体”我们看一张成绩分析表,总看优秀率、尖子生跃迁等等。但有个数据老师们往往忽视——学困率的下降幅度。一个学生从考40分提到考55分,可能比70提到85分的教学“价值”还大。为什么?前者是老师真正“驻足看了他一眼”的结果。我们有太多的“失声群体”——●后排始终没发言;●作业总是返回得晚;●小组讨论中,他们不是“主讲人”,而是“跟听者”。我们有没有反思过,我们这节课里,是不是始终只有那“核心十人团”在活跃?是不是有那么几个孩子,我们一个月都没叫过他答题?而教育最稀缺的资源,就是公平关注的时间。从下周开始,请各位老师在“教学互助计划”中,手动写下“3个边缘型学生”的名字,每节课你能不能主动点一次他们的名字,单独走近他们桌边一次。你给他们“5分钟的认真看待”,可能就能换来他们20分的学习动机。教学提质提到最后,拼的就是——你包不包得住一个班所有的孩子。第四把钥匙:教研回归“共学”而非“应付”坦白说,我们平时教研,有的组做得很好,有实操,有碰撞,有策略对比;但也有个别组,“两人对话式教研,会后散场无痕迹”。教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写改进措施,是为了真正帮你精准施教。我要大家理解一点:我们参加教学研究,是为了变成更有判断力的教学者。不是指望别人给你“标准答案”;是你在对比中,学会“个性化处理课堂变量”。什么叫“变量”?●知识难度不同咋处理?●突发现象——一题大面积不会,怎么办?●临时调课,教材跨度变了,怎么调整?这些问题,你在一线,必须得回答。而教研,就是我们“模拟人生”的过程。未来学校会更强调“跨学科教研”“学段教研共建”等方式,我们鼓励大家走出去,到兄弟学校“跟课+对话”,再回来写“反思+策略对比”。我们要打破原地打转的节奏,把教研变成“岗位能力再打磨的平台”。第五把钥匙:重新提起“教书,是件难得的事”的信心最后,我想说一点人话,说一句今时今日特别想说的话:不是每一个职业,都像“老师”这样,能亲手塑造一个人的未来模样。我们天天喊“提升质量”,可这四个字,最底层的驱动力,必须还得是——我们自己对于这份事业的价值相信。你相信吗?你这节课认真讲,学生真的会认真学;你这一次细细批改,他真的会回头看,并且改掉一个旧习。但如果你已经在心地下调了期待值,说“他们也学不会”“我也搞不动了”,那么,无论我们会议开得多精彩,措施再多,质量终究摇摇晃晃。教学质量的本质,是对教师专业价值感的共同守护。请你永远记得一一咱们的课堂上,坐的不是“分数”,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未来一部分人生轨迹,就藏在你讲过的一句话、画过的一条重点线、犹豫时的一次鼓励里。你认真了,他们才可能优秀;你松了劲,他们就真掉了队。这世界的公平,就是这么连着的。结语说了这么多,“五把钥匙”也时松时紧地说下来了:1.把课讲透,而非只讲完2.用策略教学,而非靠蛮劲硬撑3.包好所有孩子,而不是只投喂优等生群体4.把教研当救急包而非敷衍集体表态5.守住我们心中的“职业能量源”未来的教学质量,不靠某一次突击,而是这股长久的“慢力量”,日积月累地把一所学校的气场和底气撑起来。这过程没捷径,但值得。让我们朝一个方向慢慢走,咱们干这行的,最懂“慢”有什么用——它管长远,它见真心,它真能改变人。谢谢大家!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