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强调,运动会需精心准备每个环节,确保活动安全,促进学生健康,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如何落实?以下由网友整理分享的学校运动会部署会上,校长讲话_:抓实筹备每一环,保障安全每一步,成就健康每一人相关文档,供您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学校运动会部署会上,校长讲话:抓实筹备每一环,保障安全每一步,成就健康每一人各位老师、同仁们:大家下午好!今天召开这次部署会,既是对即将举行的校运会进行系统安排协调,更是我们站在“育人”这块讲台上,共同对一次全校性活动的育人价值、教育责任进行再认识、再提醒、再强化。每一年的运动会,我们都在办。这是一项传统工作,也是一项充满激情和意义的集体盛事。它既是一次盛大的体育观摩课,更是一次学生集体精神锻炼、规则意识教育和责任感塑造的“教育课堂”。所以今天这个部署会的重点,绝不是说说流程、安排下任务那么简单,而是认真追问一句:我们准备怎样利用这场校园的热烈盛事,把“健康第一”的口号落到实处,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写进活动流程,把“育人为核”的初心化进方方面面?接下来,我想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角度,谈谈我们这次运动会的工作方向,也请大家结合各自岗位认真领会、迅速行动。一、变化的不是体育项目,不变的是“教育使命”近几年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国家层面改革的方向一—“五育并举”“体教融合”这些词已经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写进政策与评价体系里的硬核标准。所以我们不能再把运动会看作“跑一跑、跳一跳”的形式事件,不能想着“出点彩,热闹一下”就算完事。我们要把“每一场比赛、每一次呐喊、每一个规则执行”的背后,看作一次一次价值观育人、心理健康引导、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实验场。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落下实实在在的四种教育内涵:1.规则教育:让学生知道,赛场上每一条边界都是通知“公平”的存在,犯规不是聪明,是违背底线;2.合作教育:一场接力跑,是一次团队较量,也是一种彼此托付、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初体验;3.韧性教育:即使输了,也要全力出发、全程坚持、不耍赖、不撂摊——这比赢本身更重要;4.尊重教育:鼓励对手、保护每一位参赛者,能够欣赏别人发光,而不是只计较自己得牌,这是“人格教育”的底子。如果我们不能在这场活动中沉得下心抓学生品格、讲体育精神、带教育归位,那就是丢掉了一次本可以影响他们人生的小契机、大场景。二、各工作部门要“合成一股绳”,不是分头忙碌,而是“协同攻坚”一场好的运动会,不靠一两个岗位做出亮点,而是靠“整座校园”系统运转,步步不乱、环环紧扣。下面我分职责说,大家听清楚,后续要对表对表、到岗到人,一项不落、一环不虚。1.德育处:打好“总控盘”,引导舆论、规范思想、确认文化氛围方案要细致入微:要完善开幕式流程、学生入场秩序、运动员报到机制、闭幕式安排,形成一套“前中后”全链路文件。宣传要提前发声:通过德育宣传栏、国旗下讲话、门口条幅与校园广播,持续营造“运动光荣”的正向价值感。观赛纪律要提前“说、做、练”三到位:让学生明白,不管身在看台还是跑道,自己的“举手投足”都代表班级形象。2.教务处:协调时课、服务育人、推动联动提前梳理赛期课程调整方案,保障教务秩序最小扰动;各年级课程同步梳理重点难点,避免“赛场+课堂两头分心”;向任课教师下一封信:请老师主动进入班级,哪怕不是班主任,也要在这个阶段成为班级背后的“稳定锚点”——举个例子:有的学生参赛导致落课,能不能课间补几句;有的学生状态反复,能不能多提一下情绪状态?非教学的比赛日,也是教学的有形场。3.体育组:主攻核心,事无巨细,“内容+规则+保障”三线并发赛程排布要专业、科学,兼顾体能恢复与观赏性;器械与线路布控要再三自检,不能“眼看没问题”就止步;裁判岗位责任、培训机制、中场指挥梯队要精准到人,不能临时“找谁谁不在”;项目说明会必须面向所有参赛同学开展一次“规则+空间预演”,让他们跑对道、跳对点、接对棒。4.后勤和总务组:强保障、稳氛围、补盲区赛前校园水、电、楼道标识、救护器械全面排查;饮水点加装、垃圾分类完善、临时急救服务布点明确;对接社区卫生服务站,保证“擦伤、扭伤、突发不适”能第一时间响应;起点、拐角、旗位、操作区等人群密集区域布置安全锥、防撞贴、拉线;你们的工作是幕后,却是活动稳定的“地基结构”。5.学生工作组(含班主任):“地上一线”最关键,实现“行为落地”靠的就是你们行为规范刚柔并济:早在活动周前,请各班召开一次班会,用真实案例+短视频引发学生“我是观众,我该干嘛”。心理状态辅导先行:关注高敏感、比赛适应能力较差学生心理波动,个别同学出现“躲赛”“失控”情绪要分析其背后“自我形象构建”问题;班主任,既是“行为员”,也是心理顾问,是舆情引导者,更是班风创造者。三、全体教职工要“亮出素质、站在前面”,做学生体教融合最好的“引导态”运动员需要啦啦队,学生需要引路人。运动会期间,我们每一位出现在学生视野里的老师,都在“无声参与建构校风秩序”。在此,我特别请大家做到三点:①引导不是训斥,而是情绪铺垫+规则强化+榜样示范在看台时,请不要“站着滑手机”;在组织中请不要“只喊三遍没耐心”;在引导中请不要把“不守让人烦”挂在脸上。你一句“我们这个班才是真团结”胜过一次“你们怎么又吵起来了”。②媒体引导中,老师也应成为“闪光点构建者”建议:每个年级推一个“运动会影像志愿教师”;拍摄“幕后英雄”:志愿者、广播员、协助裁判的孩子;制作专题视频:“我们的第一届运动会我在这里……”平台推文:记录下失败后流泪、摔倒后再站起的孩子,让这些经历成为“成长素材库”;③打造“赛后重构反思机制”——让孩子愿总结、敢分析、有收获比赛后,请引导孩子写下一段文字或者制作一个“运动周小记”:哪次比赛你最有成就感?哪一次失败让你改变看待自己的方式?这次运动会,你哪句话记得最久?你觉得你是别人口中的“什么样的同学”?四、结语:一场运动会,不只是孩子跑出来了,更是我们把教育根植在他们脚步里的过程亲爱的老师们:运动会几天就结束了,但它留下的班级凝聚力、师生感情记忆、教育生态温度,却很有可能伴随学生三年、五年、甚至一生。而我们作为成人,如果再务实一点思考,你也会发现:每一次汗水酣畅背后是“重新定义挫败的意义”;每一个集体呐喊之后,是“集体主义不再是口号”的落地;每一次跌倒和拉手,是“生命尊重与相互教育”的现场输出。教育的场,不能只有教室;教育的光,也不能只点亮头脑。身体里的成长、规则中的感悟、集体中的归属感——这才是全人格成长的底子里最难代替的事。期待我们通力合作,把这次运动会办得有温度,有节奏,有教养,也有“亮点”可留存,让每一位学生,在回忆里都能说一句:“那一年的运动会,我真想再经历一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