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讲话:把“听课”听出味儿来,把“教研”教进心里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学副校长强调,教师应深入理解课堂内容,体会教学精髓,将教研成果真正融入内心,提升教学质量。公文包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讲话:把“听课”听出味儿来,把“教研”教进心里去!”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喜欢。

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讲话:把“听课”听出味儿来,把“教研”教进心里去!各位老师: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件“最经常做、最容易被忽略、也最容易‘走样’”的事儿——听课。我知道,这个题目一说出来,有些老师心里可能已经默默打了个呵欠了:不就是听课吗?备课组的公开课、听评课活动、一质一检后的分析反馈……老师每天走教室的次数不比学生少,这还有什么可讲?但是,说句实在话,正是因为我们做得太多了,才更容易变得“麻木”。很多时候,听课成了“到场打卡”“走流程”,听完没记、听完不评、听完不想。今天我想换个方式,把这个事摊开来,咱们认真地、扎扎实实地重新审一审:我们为什么听课?怎样才算真正地“听进去了”?听进去以后,我们有没有真的走出了下一步?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听好一节课,也许不会立刻改变什么;但如果你每次都听得进去,都带着思考出门,我敢说,一年下来,你的课堂、你的学生、你的教学观,一定会悄悄发生变化。一、听课是“学习”,不是“看别人怎么讲”我想先请大家想一想,你上一次认真听课是什么时候?那堂课,你都听到了什么?你带走了什么?有一次我们年级组搞展示课,我特意绕过主会场,背门进去坐了半场。别怪我鸡蛋里挑骨头,但我是实实在在看到,有位老师一边做听课记录,一边刷手机,还有一位老师打着哈欠在写教案,甚至还有人中途出去“接个电话”,一走就再没回来。这堂课讲得怎么样?挺精彩,讲课老师把一个结构性很强的逻辑课题,讲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上课状态也非常投入,可惜的是……这堂好课,没被多少人“真听进去”。这里我要说句重话——听课不是凑数,它是你做老师以后最重要的“在岗进修”方式之一。如果你把听课,当成“听别人怎么把课上完”的过程,那这个听,意义真的不大;但你要是把这节课,当作“一个同行在我面前做一场教学分享”来看,那你可能会从中看到方法、理念,甚至看到自己习惯看不到的问题。有老师跟我讲,他听了一位年轻教师讲生物,发现这位老师在处理概念时,从学生生活入手,逻辑顺序拆解得非常细致----这事促使他回去调整了自己教材处理的套路。他说:“我有点教学疲劳了,是这节课让我醒一醒。”所以我想说,听课是“发现别人的好”,拿来“重塑自己的课堂习惯”——但前提是,你不能进了教室就开始“数时间”。二、听课前,你有没有“备一备”?很多老师一提听课,总觉得是“别人”的事,跟我没多大关系。但其实,听课,是带问题去的。最怕的,就是你去了,坐在那儿,心里一片空白,不知道听点啥,也没准备,也不思考。你不相信可以试试:如果你在听课前,哪怕就花三五分钟,看一下教材内容、试着设想一下自己怎么讲,同样一堂课,你就能听出很多门道:——他怎么引入的?和我一样不一样?——学生在讲的哪个地方反应突然“拐弯”,那是设计的高点吗?——他用的实验操作,我能不能在我那节课上也套用?如果前期准备做一点点,听进来的就会成倍增长。反过来说,如果你什么都没准备,就进来了,那你听到的可能只有“这老师普通话真好”“ppt做得真干净”......最后记在听课本上,也是那几句熟套的话:“课堂气氛活跃”“重难点突出”“师生互动良好”。咱们都当过老师,别骗自己。什么“良好”,是你真的感受到了,还是你听完课急着去上自习课,随便糊弄两句?我特别希望我们学校的老师能做到:听课有“备感”,而不是“被动”。听别人讲课,是为了把它和自己“连接”起来,不然,坐一百节课也没太大意义。三、听课中,带着“问题意识”去观察我这几年听了不少课,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表现很好”的课堂越来越多,但“留得住”的很少。什么意思?就是老师课前准备很充分,课件也完美,学生也很配合,但整节课听下来,总觉得少点什么——后来我想了想,是“教学决策的意识感”不强。大家有没有想过,课堂不仅是“展示”,还是决策”现场?老师讲的每句话、放出的每一题、小组活动安排的每一步,其实都在隐含着你这个老师对学生认知、学情判断、教学理念的理解。所以,我建议:听课时别只关注“讲得好不好”,而是多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讲”?“换成我,会不会更合适?”我们可以从下面五个小问题出发:1.这堂课的目标,定得准不准?学生能达成吗?2.内容组织顺不顺?有没有废话?有没有跳步骤?3.教学方法扎实吗?有没有哗众取宠或者太机械?4.提问设计有没有价值?有没有仅仅为了提问而提问的?5.学生学习状态是“听”,还是“想”?是“跟着”,还是“真正学着”?要听得更深入,就要做思考型的观察者,既看到形式,也想得出本质。四、听课后,你有没有坐下来说两句、想一点?我发现,咱们有一些听评课活动比较“快餐式”:听完;点头;签到;走人;评课说几句“挺好的”“学生积极性高”就结束了。很多“评”课,成了“夸”课。课堂哪有那么多完美的,评课最怕就是——大家都不好意思提建议,听的人嘴上客气,讲的人心里空虚。我特别提倡:要有“掰开揉碎式”的评课方式。讲得好的,要指出为什么好;讲得不好的,要敢说问题在哪儿,当然,说得有建设性,不是攻击。还有一点我想提醒大家——记得及时反思,把别人的课变成自己的经验。建议大家养成一点点“听课后写反思”的习惯,不是写一篇文章,就写几句话也行,比如:●今天听了××老师的课,觉得他处理“比大小”这个知识点特别巧,如果我再次讲这一节,我会试着借用他“小手比划法”;·另外他提问设计很好,前一题刚问完,后一题能自然接上,我最近就缺这个“衔接感”,得学。就这样一点一滴,一年写个十条八条你都会受用不尽。五、一节好课,教出来也听出来当然,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要说的还不只是“怎么听课”。我更想说的是——听别人的课,是为了教好自己的课。我们学校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谁上不上好一节课”,而是谁能沉下心来,长期钻研课堂,真正找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发展方向。说实话,我们不是做培训机构的老师,不是靠一节“表演型公开课”吃饭。我们面对的,是那帮天天见、年年教、相处三年五年的学生,咱们得“深耕”;不是一期节目做给上面看的。你想想,这一辈子你要上上千节课,是靠一套“掌声收割机式”的套路,还是靠“做实”教学给学生真正的收获?这决定了你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值得被信任的老师”。而听课,就是你走向教学成熟最便捷的那条路。最后几句话:老师们,听课,不是“评什么人”,是我们在“打磨谁将成为的自己”。让我们把每一次听课——当作一个“吸取营养”的机会,去看到差距,也看到可能性,更看到:我们自己的进步空间,从来不是在报告里、不是在排名里,而是在一节节静静坐下、认认真真听进、踏实走出改变的教室里。感谢你今天听进了这场“听课”的发言。从下一节课堂起,愿我们都不仅教得好,也能听得进、评得出、成长得稳。谢谢大家!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gongwenbao.net 公文包.

备案号:赣ICP备18015867号-9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