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围绕党规党章核心内容设计活动提升学生认识如何有效开展此类教育?下面是网友整理分享的四年级 党规党章进课堂”教学计划相关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吧!
四年级党规党章进课堂”教学计划一、教学计划概述(一)计划名称小学四年级“党规党章进课堂——学规则,爱集体,敬榜样”主题教学计划(二)适用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三)计划时长本计划共设置4课时,每课时40分钟;同时配套2次课外实践活动,每次活动时长30-40分钟。(四)设计理念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处于规则意识深化、价值观萌芽的关键阶段,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能力有限,但对故事、游戏、具象案例接受度较高。因此,本计划摒弃传统理论灌输模式,以“党规党章核心精神具象化、规则意识生活化、榜样力量故事化”为核心,将党规党章中的纪律要求、服务理念、集体观念等,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可实践的内容,通过“故事讲解一互动体验一实践延伸”的路径,引导学生从“认识规则”到“遵守规则”,再到“践行规则”,最终实现“爱集体、敬榜样、明方向”的育人目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形象(如“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宗旨),知道党规党章是党的重要规则。掌握“规则”“集体”“榜样”等核心概念的内涵,能结合生活实例说明“规则的重要性”。熟悉2-3个党员榜样的简单事迹(如雷锋、身边的党员教师/社区工作者),了解榜样身上“守规则、爱集体、肯奉献”的品质。(二)能力目标能在课堂游戏、小组讨论中,主动表达对“规则”“集体”的看法,提升语言表达与逻辑思考能力。学会在班级生活、课外实践中践行规则,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增强团队协作与实践能力。能辨别生活中的“规则行为”与“违规行为”,初步形成自我约束与判断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规则对个人、集体的重要性,树立“遵守规则光荣,违反规则不对”的意识。萌发对党员榜样的敬佩之情,愿意以榜样为标杆,从身边小事做起,关爱集体、帮助他人。增强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培养“爱集体、守纪律、有担当”的良好品质。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党规党章是党的规则,就像班级公约是班级的规则”,建立“规则与集体”的关联认知。通过榜样故事与互动体验,引导学生感受“遵守规则、关爱集体”的意义。(二)教学难点如何将党规党章中抽象的“纪律”“服务”等概念,转化为四年级学生能理解的生活实例。避免教学流于形式,真正让“守规则、爱集体”的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四、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包含党旗、党徽图片(标注简单含义)、规则相关动画短片(如《小熊的班级公约》)、党员榜样图片及故事卡片(如雷锋帮助他人、社区党员志愿者服务等)。教具:“规则树”展板(树干写“规则”,预留粘贴“规则果实”的位置)、“榜样之星”奖章、班级公约卡片、违规行为情景卡片(如“课间打闹”“不按时交作业”)。材料:彩笔、卡纸、便利贴(供学生写“我的规则承诺”“想对榜样说的话”)。实践准备:联系学校党员教师、社区党员志愿者,提前沟通课堂互动或实践活动事宜。(二)学生准备提前和家长聊聊“身边的规则”(如交通规则、班级公约),记录1个自己遵守规则的小故事。准备1支彩笔、1个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与创作。五、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第一课时:认识“特殊的规则”——党规党章是什么?(一)课时目标初步了解党规党章是党的规则,建立“规则”的关联认知。对比班级公约,理解“规则对集体的重要性”。(二)教学过程导入:猜谜识规则教师出示谜语:“没有形状没有声,人人遵守才太平,班级有它不吵闹,社会有它秩序明。”(答案:规则)提问:“我们身边有哪些规则?”(引导学生说出班级公约、交通规则、课堂纪律等),教师板书“规则”。过渡:“班级有班级的规则,学校有学校的规则,那我们的党有没有自己的规则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特殊的规则’。”新知讲解:党规党章是党的“公约”出示党旗、党徽图片,简单介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和党徽,中国共产党是由很多优秀的人组成的大集体,这个大集体也有自己的‘公约’,它的名字叫党规党章。”类比讲解:“就像我们的班级公约规定了‘上课要认真听讲、要爱护公物’,党规党章也规定了党员要遵守的规则,比如要为大家服务、要遵守纪律。”播放动画短片《小熊的班级公约》,提问:“小熊的班级没有公约时,发生了什么?有了公约后,又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说出“没有规则会混乱,有规则更有序”)小结:“党规党章就是党的‘班级公约’,帮助这个大集体保持有序,更好地为大家做事。”互动讨论:我的班级规则小组讨论:“我们班级的公约有哪些?如果大家都不遵守,会怎么样?”每组派代表分享,教师将重要的班级规则写在“规则果实”卡片上,粘贴到“规则树”展板。提问:“党的规则和我们的班级规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都是为了集体好,都需要大家遵守”)课堂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党规党章是党的重要规则,就像班级公约守护我们的班级一样,它守护着党的大集体。下节课,我们来看看党员们是怎么遵守这些规则的。”第二课时:寻找“规则的榜样”——党员是怎么做的?(一)课时目标通过榜样故事,感受党员“守规则、爱奉献”的品质。萌发对榜样的敬佩之情,愿意向榜样学习。(二)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特殊的规则?它和班级公约有什么相同之处?”过渡:“规则需要大家遵守,在党的大集体里,有很多党员不仅遵守规则,还成为了大家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榜样。”榜样故事汇故事1:《雷锋的“小事”》——教师结合图片,讲述雷锋帮助战友缝被子、为灾区捐款、冒雨送老大娘回家等小事,提问:“雷锋做的都是大事吗?他为什么能成为榜样?”(引导学生说出“雷锋遵守‘为人民服务'的规则,愿意帮助别人”)故事2:《身边的党员老师》——邀请学校党员教师走进课堂,分享自己的工作:“作为党员老师,我每天提前到学校备课、课后帮同学辅导作业,这就是在遵守‘为学生服务’'的规则。”故事3:《社区里的“红马甲”》——播放社区党员志愿者打扫卫生、帮助老人买菜的短视频,提问:“这些‘红马甲’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是党员,在遵守‘服务大家’的规则”)互动:我想对榜样说学生在便利贴上写下“想对榜样说的话”(如“雷锋叔叔,你真善良”“党员老师,谢谢您”),粘贴到榜样图片旁。小组分享:“你身边有没有像党员榜样一样,遵守规则、帮助别人的人?他做了什么?”教师颁发“发现榜样小能手”贴纸,鼓励分享的学生。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党员榜样们用行动遵守党规党章的规则,用奉献温暖大家。其实,遵守规则、帮助别人不用等长大,我们现在也能做到。下节课,我们来试试做‘规则小卫士’。”第三课时:践行“规则的力量”——我是“规则小卫士”(一)课时目标能辨别生活中的“规则行为”与“违规行为”,明确自身责任。通过情景模拟,学会在生活中践行规则。(二)教学过程导入:情景判断教师出示情景卡片,让学生判断“对不对”:①课间在走廊追逐打闹;②主动帮同学捡文具;③不遵守课堂纪律,随便说话;④值日时认真打扫卫生。提问:“哪些行为是遵守规则的?哪些是违反规则的?违反规则会有什么影响?”过渡:“遵守规则需要行动,今天我们就来当‘规则小卫士’,一起践行规则。”情景模拟:规则小剧场教师设置3个班级生活情景,邀请学生上台表演:情景1:“同桌忘记带文具,怎么办?”(引导学生践行“关爱同学”的集体规则)情景2:“小组合作时,有人不参与,怎么办?”(引导学生践行“团队协作”的规则)情景3:“看到有人破坏班级公物,怎么办?”(引导学生践行“爱护集体”的规则)表演结束后,教师带领全班点评:“他们做得好不好?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实践:我的规则承诺学生在卡纸中写下“我的规则承诺”(如“我承诺:上课不说话,认真听讲”“我承诺: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并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学生上台分享承诺,将“承诺卡”粘贴到“规则树”展板,成为“规则树”的新果实。教师带领全班宣读《班级规则承诺书》,强化规则意识。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今天大家都成了优秀的'规则小卫士’,用承诺和行动践行规则。接下来,我们要把规则意识带到课外,一起参与实践活动。”第四课时:延伸“规则的意义”——集体因我更美好(一)课时目标总结前序学习与实践内容,深化对“规则与集体”的认知。树立“为集体做贡献”的主动意识,形成长期践行规则的习惯。(二)教学过程实践回顾:我的规则故事学生分享课外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如“我帮社区捡了垃圾,践行了‘爱护环境’的规则”“我和同学一起整理图书角,爱护集体财物”)。教师展示学生实践活动的照片,点评:“大家在课外也坚持遵守规则、关爱集体,真是太棒了!”总结提升:规则让集体更美好回顾“规则树”展板:“这棵‘规则树’上的果实,是我们的班级规则、个人承诺,也是党规党章里‘守纪律、爱集体’精神的小小体现。”提问:“如果每个人都遵守规则,我们的班级、学校、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引导学生说出“更有序、更温暖、更美好”)教师补充:“党规党章守护着党的大集体,让国家更强大;我们的规则守护着班级小集体,让大家更快乐。小规则里有大意义!”表彰与展望颁发“规则小先锋”“榜样模仿秀”“集体贡献星”等奖章,表彰在课堂学习与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集体创作:“集体美好公约”——全班一起补充班级公约,由学生代表写在海报上,贴在教室墙上。教师带领全班宣誓:“遵守规则,关爱集体,向榜样学习,让集体因我更美好!”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这四节课,我们认识了党规党章这一特殊规则,找到了党员榜样,当了‘规则小卫士’,也为集体做了贡献。希望大家把规则记在心里,把行动落在平时,做守纪律、爱集体的好孩子!”六、课外实践活动设计(一)实践活动一:“榜样寻访”小队行动活动时间:第三课时后周末,每组活动30分钟。活动内容:将学生分成4-5人小组,在家长陪同下,寻访身边的党员(如社区党员志愿者、学校党员教师、家长中的党员),用一句话提问:“您作为党员,平时是怎么遵守规则、帮助别人的?”活动要求:记录寻访对象的回答和样子(可画图或拍照),下节课分享。活动意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党员榜样,将抽象的榜样形象转化为具体的人物,深化对“党员守规则、爱奉献”的认知。(二)实践活动二:“集体美容师”行动活动时间:第四课时前一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活动40分钟。活动内容: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分组开展班级/校园实践:①整理班级图书角、清洁黑板槽;②捡拾校园绿化带垃圾;③帮助低年级同学整理书包。活动要求:佩戴“规则小卫士”袖章,分工合作,完成后填写《集体贡献卡》。活动意义: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爱护集体、帮助他人”的规则,感受“为集体做贡献”的快乐,将课堂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七、教学评价方式(一)过程性评价(占60%)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参与度、情景模拟表现,记录“积极参与”“主动表达”“善于思考”等评价要点,用贴纸或星级记录。实践活动评价:根据学生的实践活动记录(寻访笔记、贡献卡)、家长反馈(如“孩子主动帮社区做事”),评价学生的实践参与度与行动力。(二)总结性评价(占40%)成果展示评价:结合学生的“规则承诺卡”“榜样寄语”“集体公约”创作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情感的内化程度。自我与同伴评价:第四课时结束后,让学生填写《我的规则成长卡》,自我评价“是否做到遵守规则、关爱集体”;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小组规则之星”,进行同伴评价。八、教学注意事项语言通俗化:避免使用“纪律”“宗旨”等抽象术语,多用“规则”“帮助别人”“为集体做事”等学生易懂的表达。榜样贴近化:优先选择雷锋等经典榜样,更要突出身边的党员教师、社区志愿者等,让学生感受到“榜样就在身边”。活动安全性:课外实践活动需提前与家长、社区沟通,明确安全责任,确保学生在成人陪同或教师带领下开展活动。情感自然化:避免生硬说教,通过故事、互动、实践让学生自然感受规则的意义与榜样的力量,防止产生抵触心理。延伸常态化:将“守规则、爱集体”融入日常班级管理,定期开展“规则小检查”“榜样小故事分享”,让教学效果长期保持。